法國宮廷貴族禮儀

字號:


    貴族的生活總是會讓我們這些普通群眾好奇,就像當年皇宮貴族一樣,國外大部分國家都有自己的貴族,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法國宮廷貴族禮儀,歡迎閱讀。
    法國貴族起源
    關于貴族的起源,現(xiàn)在的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來自于學者布洛克,他認為中世紀分為兩期。第一期(第十一、十二世紀之前)為無貴族時期,羅馬的原貴族隨著帝國消亡而消失,而蠻方貴族沒有形成;第二期(十二世紀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貴族,其典型特征為騎士階層開始正式出現(xiàn),即騎士等于貴族。但后來的學者通過考察,對以上說法不認同。日爾曼大舉入侵后,羅馬貴族沒有真正消亡,與后來蠻邦上層結合為一體,中世紀前期就已經(jīng)有貴族,到了后期貴族和騎士有所融合,但兩者之間也有區(qū)別,直到和平時期,騎士的軍事功能削弱和,兩者才合為一體。
    十二、十三世紀后,隨著貴族和騎士融合,開始形成明確的貴族之間等級,要成為貴族必須成為騎士,等級性和集團性明顯。騎士必須是騎士的后裔,這種差距和其他階層的集團拉大,使得貴族具有了明顯的封閉性,且貴族內(nèi)部也分出了不同的登記,表現(xiàn)出不同的權勢:
    公爵,此稱號授予部落首領,為一地的統(tǒng)治者,仍有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權利,這些人行為往往決定很多人的命運,他們僅為名義上的歸附。
    侯爵,大都為邊防長官,是由國家派為邊境地區(qū)的長官負責數(shù)郡的統(tǒng)治,這些人大都出身于當?shù)氐拇蠹易?,為半獨立力量,可任命當?shù)毓賳T。
    伯爵,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如郡首,由國王任命,時間長久后也成為半獨立狀態(tài)。公爵的委任者也稱伯爵,其權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時,常常由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成為統(tǒng)治者,如在英國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國的香檳伯爵等。
    以上三種貴族為高等貴族,均擁有大量的領土,能實行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統(tǒng)治。
    子爵,起初為高級貴族的侍從或是助手,帶其處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級貴族不在場是可獨立行使其權利,到后來開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統(tǒng)治中心。
    男爵,大都與軍隊相連,以服軍役為條件從國王那里領取土地奉養(yǎng)土地的騎士首領,一位男爵最少擁有40~50個騎士領(一個騎士領是指供養(yǎng)一個騎士所需的土地面積)。
    法國貴族禮儀
    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并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guī)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guī)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jié)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nèi)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nèi)、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jié)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后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
    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后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必須干杯到底,沒有現(xiàn)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xiàn)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jié)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yōu)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yōu)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圣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yōu)先。
    與他人的任何爭執(zhí)都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向對方要求圓滿解釋,如對方拒絕提供解釋或解釋讓你不滿意,則你可以提議決斗;對方此時如果意識到錯誤,可以主動公開承認錯誤,決斗就此取消;對方如果不打算認錯,則必須參加決斗。埋伏在路邊暗殺對方是不允許和不光彩的。只有貴族和教士兩個階層有權利提出決斗,貴族和教士不能向比騎士低的階層提出決斗(候補騎士、商人、農(nóng)民、工匠、市民、無爵位的小地主都是這樣的階層),貴族也不能主動向教士提出決斗,只有教士向貴族提議決斗(這樣的情況下,教士方面會派十字軍里的騎士代表教士參加決斗)。
    決斗雙方必須使用同樣武器,這樣作為決斗應戰(zhàn)方,對方有決定使用何種武器的權利。決斗時只要一方已經(jīng)無力戰(zhàn)斗或主動放棄抵抗,另一方就可宣布獲勝。因為決斗一般關系著自己家門的名譽,所以敗方常常明知無力戰(zhàn)斗也會硬撐,直到戰(zhàn)死。
    在凡爾賽宮廷鼎盛時期,有一個比國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象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藗兛催^宮廷記事錄后,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無名奴仆,每個人的頭腦里怎么能夠塞進那么多的東西,怎么能夠記住自己這個角色舉止動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更何況這種種禮節(jié)還要根據(jù)時間、地點和季節(jié)的不同而變化?! ”热?,一個貴婦在凡爾賽宮只有資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馬爾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宮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個掌門官(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開門)必須記住哪些人經(jīng)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里;哪些人經(jīng)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外。公爵一類的人到王宮小教堂可以帶一塊方坐墊,俗稱屁股墊,但不可忘記要把坐墊放得歪斜一點,絕對不能擺正,因為擺正是王族的特權。國王接見大使時,倘若禮賓官沒有在樓梯的第四級上迎接,便會引起外交風波?! ÷芬资鍟r期,講究禮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禮法除了承襲舊傳統(tǒng)(許多禮節(jié)起源于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遠的年代)外,還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時期的復雜條例,而且又制訂了一些連國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規(guī)定。
    延伸閱讀:路易十五的故事
    一天清晨,王后發(fā)現(xiàn)她那張大床上的棉被沾滿了灰塵,她靦腆地責問了一下。這件事逐級傳到寢宮侍從那里,寢宮侍從把責任推卸得一千二凈,說打掃灰塵不屬于他們的職責范圍。人們就去找管理帷幔,掛毯的侍從領班,后者聽完這個事故后明確地說,這不關他的事。經(jīng)過兩天查訊終于發(fā)現(xiàn),當國王陛下不在王后那里安寢的時候,王后的那張大床是當作家具管理的,因此應當由管家具的侍從負責。
    可憐的瑪麗·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溫柔、孤獨、多情而又隨和的王后,每天吃午飯時,都得經(jīng)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前廳里的一張小桌子旁邊,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來參觀的平民在一定距離之外圍成一圈站著,靜悄悄地望著王后吃飯。有一天,卡薩諾瓦親自看到了這個場面:王后衣著簡單,戴著一頂大無沿軟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后開始進餐,她低著頭,兩只眼睛盯著盤子,不看任何人。當她覺得端上來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點又難為情,便掃了在場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認識的人,了解一下她愛吃的這道萊是什么。她找到了一個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達爾先生,”聽到叫自己的侍臣彎下腰向前走了幾步應道:“王后有何吩咐?”“我想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燴雞塊吧?”“是的,王后。”德·洛旺達爾先生用刻板的語調(diào)回答后又退回原位。王后直到用完了膳沒有再說一句話。對參觀凡爾賽宮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宮內(nèi)開飯,他們參觀了王太子妃喝湯,馬上去看王子們吃煮白肉,接著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去瞧公主們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跟班護衛(wèi)、門衛(wèi)和瑞士衛(wèi)士等各種衛(wèi)士,禮儀迫使他任何時候都不能一個人獨自呆著。晚上許多人服侍他換內(nèi)衣,早上許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爾侍衛(wèi)們玩忽職守,他也能夠暫時擺脫沒完沒了的守護?! ∫惶焱砩希芬资逦磶l(wèi)士只身一人走進寢宮,迎面撞見一個驚慌失措的人,這個人撲地跪倒在地解釋說,他在宮內(nèi)尋找一個與他同行的烤肉店老板迷了路,他一個門一個門地找,不料進了寢宮,現(xiàn)在他也不知道該從哪兒出去。這個可憐的人等著受絞刑,可是國王安撫他一番,賜給了他幾個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