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完整3篇(通用)

字號: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全冊完整篇一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xiāng)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說一說,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xiāng)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蘊: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jié)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并請學生板書。
    10、指名說。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鑒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著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著,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著,如云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為何呢?(播放后兩句)
    2、齊讀后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么?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huán)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qū)區(qū)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6、指名說。(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系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余首為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說。
    四、創(chuàng)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為內容,創(chuàng)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全冊完整篇二
    1、正確讀寫“沉靜、悠然、垂釣、絕妙、機智、光芒”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流利背誦文中的古詩。
    3、對照1、2自然段,結合古詩,想象“秋江獨釣圖”的情景,領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境美。
    4、詩文結合,抓重點詞體會紀曉嵐的機智。
    教學重點:詩文結合想象“秋江獨釣圖”的情景,領悟蘊藏著的詩情畫意。
    教學難點:體會紀曉嵐的機智。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課時:2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1、在清朝有個博學多才、于書無所不通的學士,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通過《紀曉嵐吟詩》這個有趣的故事,走近紀曉嵐。
    2、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邊寫邊提示):紀的右邊是自己的己,不能出頭,曉字的右上角不要加點。誰來讀課題。讀得不錯,大家一起讀!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預設:紀曉嵐吟了一首什么詩?紀曉嵐為什么要吟詩?紀曉嵐在怎樣的情況下吟詩?)根據學生的質疑,在課題旁邊打上問號。
    二、初讀課文。
    1、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繼續(xù)往下學習。在這篇課文里,有這樣一些詞語,有信心讀準嗎?自己先試著讀一讀。課件出示:沉靜、江畔、垂釣、機智、漁翁、光芒。
    誰來讀給大家聽?強調翁的韻母是eng而不是ong(你的這個后鼻韻母eng讀得真好!)、pan畔。
    全班同學一起讀!
    在課文中,還有一些四字詞語,誰想讀?課件出示:目不轉睛、活蹦亂跳、生動傳神、一篙一櫓。
    知道篙和櫓是什么樣子的嗎?讓我們來看一看。篙和櫓都是撐船用的器物,篙還將船固定住呢,在古代,它們非常常見。
    男女生比賽來讀讀吧?看誰讀得更好些。男生讀一個,女生讀一個。男生先來。
    2、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讀完后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紀曉嵐在江邊陪乾隆皇帝散步時,乾隆皇帝突然要他當場作一首七言絕句,且詩中必須用上十個“一”字為難他。紀曉嵐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時間內吟唱出一首絕妙的“秋江獨釣”古詩。)只點一個說!夸獎紀曉嵐,夸的是什么?引導下一環(huán)節(jié)。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乾隆皇帝連聲說好,夸贊:好一幅“秋江獨釣圖”!
    1、先來看看這首詩是怎樣描繪這幅“秋江獨釣圖”的? (課件出示古詩),指學生讀詩。①音讀得準②讀流暢了③師范讀,讀出節(jié)奏、味道④再點讀,讀出了詩情畫意。⑤全班一起讀,讀出悠然的美感。
    2、誰來說說?(課件出示)
    你從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是秋天的景物,而且都很美)
    3、原來是一幅美麗沉靜的秋江圖啊!(板書:秋江)!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
    4、乾隆皇帝和紀曉嵐看到的除了這美麗、沉靜的秋江之外,還有什么?(有位漁翁,他在垂釣)你來讀句子!
    5、果然是“漁翁獨釣”啊!(板書:獨釣)
    6、一開始,老漁翁平靜而專注地等待著,不久,一條活蹦亂跳的金色大鯉魚終于上鉤了,你又讀出了什么?(讀出了他的高興)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7、在美麗沉靜的秋江之上,還有位老漁翁在垂釣,這樣的美景有多么濃的詩情畫意啊!我們再來讀一讀!指名分別讀!
    8、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畫面吧!
    9、同學們此時你能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嗎?(說語句描寫秋江垂釣的美妙,景美如畫,景美如詩)難怪乾隆皇帝說他看到的這個情景很有詩意呢!
    紀曉嵐很快用28個字,把這眼前的美景濃縮成一首絕句——課件出示。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呢?我們將它與1、2自然段對比著來找一找吧!引導學生找,要有過程!女生讀語句,男生讀詩句。
    大家讀得真美,難怪乾隆皇帝說好一幅“秋江獨釣圖”!
    六、領悟機智
    學生快速默讀第三—五自然段:乾隆皇帝為什么要連聲說這詩寫得好呢?
    預設幾個原因:——
    1、預設1:好在用了10個“一”字
    2、預設2:一丈很長,一寸很短,對比很巧妙,以及簡單寫出漁翁垂釣
    3、預設3:詩的靜態(tài)動態(tài)對比神態(tài)傳神
    4、預設4:占字用得好,更為重要的是:寫出了乾隆心中的美景與得意
    (出示:一篙一櫓一漁舟。用你自己的一句話說出來,三個物件,教師小結:點出了釣魚的地點)
    (出示:一丈長竿一寸鉤。一丈有多長?從哪里到哪里?表面上寫釣魚的情態(tài),實際上隱匿了釣魚的老翁。)
    (出示:一拍一呼復一笑。釣到魚高興時的神情,一系列的動作。教師小結:老漁翁是多么快樂、陶醉、自得啊!))
    (出示:一人獨占一江秋。老漁翁的喜悅之情給這江面帶來了一份生機與活力。)
    還有誰說說好在哪里?
    (預設2:一丈很長,一寸很短,對比很巧妙)
    魚竿的長和釣鉤的短都寫在這七個字中了。
    你還體會到什么?
    (預設3:詩的前兩行寫的是靜態(tài)的物,詩的第三行寫漁翁釣到魚十分得意的神情盡現在三個動作中。)
    這物與人,這靜與動,又形成了對比,何等巧妙啊!誰更想讀?
    你還想到了什么?
    多么美妙的秋江獨釣圖啊,多么絕妙的一首好詩啊!男生讀,(妙詩)女生再讀!全班同學一起讀!
    5、乾隆皇帝文學造詣很高,他可是這世上詩作最多的人,一生作詩四萬多首,原本想要故意為難紀曉嵐的乾隆皇帝得到了滿意的答案,他不禁點頭笑道——誰想讀?(好!好!好一幅“秋江獨釣圖”!好一個機智的紀曉嵐啊!)
    你在這句話中發(fā)現了什么?(乾隆皇帝一連用了四個好字)
    (秋江獨釣圖也好)怎么好?(學生自由回答,說一次就讀一次!營造反復回環(huán)的氛圍)
    是啊,景美,詩絕,怎能不讓人叫好?誰想讀?
    這何止一江秋啊!更是大清美好的河山!還有誰想讀?
    精煉的語言傳達了他豐富的感受,把這幾句話連起來讀!
    乾隆皇帝為神州有這樣機智的人才而感到驕傲與自豪,他不禁點頭笑道——大家一起讀!
    6、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他悠然吟唱出的一首七絕,就這樣勾勒出了秋江獨釣的美景,就這樣一語道破了乾隆皇帝的心事,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份自豪與佩服之情再來吟唱這首詩吧!——生讀(板書:輕吟)
    再增加點難度,看著板書,咱們一起背背!學到這里,我想咱們的問題也都有了答案!擦去問號。
    七、拓展
    關于紀曉嵐的軼聞趣事還有很多。老師這就有一個。一天,乾隆皇帝正在和紀曉嵐閑談,皇帝說:愛卿,現在正讀什么書?”紀曉嵐答道:“臣正讀《全唐詩》?!薄啊度圃姟纺阕钍煜つ囊皇祝鼙痴b吧?”紀曉嵐背的正是咱們前不久學的唐朝詩人杜牧寫的《清明》,來,我們一起背誦一遍。(生背)
    乾隆皇帝聽后說:你能把這首七言絕句變成六言詩嗎?稍加思索,紀曉嵐答道:清明節(jié)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乾隆皇帝又問了:“你能把它改成五言詩嗎?一會兒,紀曉嵐答道:清明時節(jié)雨,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乾隆皇帝又接著問:”能否改成四言詩、三言詩、詞、劇本呢?機智的紀曉嵐都一一作了回答,請同學們課下去琢磨琢磨,咱們下節(jié)課再來交流!
    八、板書設計
    紀曉嵐吟詩
    秋妙
    江詩
    獨輕
    釣吟
    建議:
    如下只作為以上預設過程中,老師的扣抓點 或者評價語言引用之;
    同學們,此時此刻,他的心中恐怕早就有詩了,但他是怎樣說的?
    (預設回答:還要在28個字中用10個一字)教師繼續(xù)渲染氣氛:古人作詩可是忌諱重復用字的,乾隆皇帝要紀曉嵐把個“一”字重復使用十次,這該怎么寫啊?太難了!
    讀到這里,你會怎么想?(作這首詩真是太難了!乾隆皇帝故意為難紀曉嵐,他想考考紀曉嵐呀。)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全冊完整篇三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靜謐、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飛渡重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3、學習讀文后能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教學重、難點】
    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
    板書課題,讀題。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fā)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3、指名分節(jié)朗讀。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了什么?
    5、找出課文的相關段落,再次朗讀。
    三、觀察、讀文,相互印證
    1、分組觀察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像魏格納說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熟讀第五自然段“嶄新的奇想”。說說這個奇想與我們剛才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讀證據,探究過程
    過渡: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fā)現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fā)現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
    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中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它既見于巴西,又見于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四、熟讀課文,交流感受
    1、學生再次默讀全文。
    2、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靠的是什么?你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說一說。
    五、布置作業(yè)
    1、《黃岡》第8課
    2、同步閱讀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
    無意發(fā)現 產生奇想
    尋找證據 引起震動
    【教后反思】
    學生在交流讀書感受時,我參與其中,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靠的是什么”這一問題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在學生情感升華、意猶未盡之時,可以鼓勵學生繼續(xù)查閱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以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