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讀研或者讀博,申請過程中都少不了套磁。套磁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技巧,要明白套磁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實現它的價值。關于博士套磁技巧說的不是很多,本文為申請留學美國讀博的同學提供博士套磁技巧,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在申請美國博士套磁過程中,如果能有針對性地準備材料是最好的,不要忽略每一個細節(jié),要常check status,一般學校都認為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check your status and make sure we have received everything we want, however, do not send in anything。收齊材料是ADCom看你材料的先決條件,但ADCom肯定不會去收你材料的,這個收材料的重任一般都是落在小米和Graduate School里的Admission Coordinator 手里的。一般美國學校的在收材料的這件事情上分兩種形態(tài):第一種是研院收齊后forward到具體的系里去如Rutgers, NYU, Syracuse都是這個模式的,這種比較簡單,只要和院里確認即可;另外一種是院系雙申請的,即材料分為兩個部分,除了推薦信要送去系里外,其他的都是送到院里去的。如UFL, NCSU, OSU, PSU等都是這樣的,這種就比較復雜,需要兩遍check。
無論求職還是申請,都是推銷自己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恰好在target school target department,那么你可以得到至少是interview的機會。剩下的事看你自己;如果你不在,那么一定要networking,否則無法得到老師的垂青。很多時候soft skill要重要過hard skill.需知,每年都接到很多100+;1300+;3.6+的中國top10的學生自己申請完敗第二年來找中介的例子,在頭年申請過程中,這些學生全都可以用志得意滿,躊躇滿志來形容??v觀全局的說,申請牛校的PhD的人憑良心說哪個沒有類似的量化成績呢?所以再說一遍上面的話很多時候soft skill要重要過hard skill!!!
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美國套磁,或者說,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美國套磁。有不少申請者的GPA, GT等分數不高,但是在其他方面不錯,在正常申請美國博士套磁的過程中,很可能第一輪就被刷掉,無法表現出自己的優(yōu)勢。所謂優(yōu)勢,基本上是一些無法量化的背景,就是我上面說的soft skills,比如豐富的研究經驗,論文。如果是轉專業(yè)申請,那么你可能擁有一些這個專業(yè)大部分申請者不具備的特點,例如物理系轉申材料系,在理論知識和數學能力上的優(yōu)勢。這個時候美國 套磁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可以讓教授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這是套磁最重要的目的)。
例如套某教授,看了他的研究和學生之前的研究經歷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有共同點。于是在信里寫了兩個研究之間的共同之處,我們的研究經歷中哪些可以用到他的項目上。最后,可以考慮在其他相關專業(yè)找找教授,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很可能在一個A專業(yè)很多學生擁有的技能和經驗到了B專業(yè)就成了稀缺品。此外,總有一些專業(yè)里有一些做非主流研究的教授,這些教授不太容易在本專業(yè)申請者里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學生。這個時候你的主動套磁有可能就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美國博士套磁信的寫法其實并不難,這里提供一種簡單的寫法:開頭交代一下自己的身份(XX學校出身,打算申請XX年的PHD/Master Program),之后闡述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說自己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興趣,問他XX年是否招人,自己是否有可能加入他的group。信寫的越簡明越好,措辭有禮貌些,切忌亂表忠心。在信的末尾可以附上一個簡短的CV,不建議采用附件。美國人在第一次收到陌生郵件的時候很忌諱打開附件,一定要加附件的話最好實用PDF的格式,比起office的文件PDF不容易帶毒。
有些同學對教授和committee的權力有疑惑,擔心搞定了教授依然無法拿到offer。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但是相對比較小,如果你的硬件全部達到學校標準,那一般問題不大,如果有缺陷,那么要看具體情況:1. 教授本身的實力。如果教授自己就在committee,或者在系里德高望重,則不必太擔心,畢竟這些人能看上某個學生,本身已經說明了這個學生的實力。有些時候甚至某些老牛教授轉發(fā)一個學生的背景郵件到系里,系里都會非常重視這個學生。一個同學套了某校的教授,學院里明確要求所有學生都需要TSE成績,他沒考,甚至沒讓ETS送正式成績,依然拿到了offer;2. 學校制度。有些學校對硬件(比如GT,學生出身)要求比較高,而且申材料的時候需要大部分committee成員達成一致,這種時候就很難說了。但是我的經驗中也有大牛老師死活要學生最后打敗院里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美國學校的“系權”是高過“院權”的!
這是留學美國套磁經驗技巧的分享,大家可以借鑒,關鍵還要經常練習。
在申請美國博士套磁過程中,如果能有針對性地準備材料是最好的,不要忽略每一個細節(jié),要常check status,一般學校都認為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check your status and make sure we have received everything we want, however, do not send in anything。收齊材料是ADCom看你材料的先決條件,但ADCom肯定不會去收你材料的,這個收材料的重任一般都是落在小米和Graduate School里的Admission Coordinator 手里的。一般美國學校的在收材料的這件事情上分兩種形態(tài):第一種是研院收齊后forward到具體的系里去如Rutgers, NYU, Syracuse都是這個模式的,這種比較簡單,只要和院里確認即可;另外一種是院系雙申請的,即材料分為兩個部分,除了推薦信要送去系里外,其他的都是送到院里去的。如UFL, NCSU, OSU, PSU等都是這樣的,這種就比較復雜,需要兩遍check。
無論求職還是申請,都是推銷自己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恰好在target school target department,那么你可以得到至少是interview的機會。剩下的事看你自己;如果你不在,那么一定要networking,否則無法得到老師的垂青。很多時候soft skill要重要過hard skill.需知,每年都接到很多100+;1300+;3.6+的中國top10的學生自己申請完敗第二年來找中介的例子,在頭年申請過程中,這些學生全都可以用志得意滿,躊躇滿志來形容??v觀全局的說,申請牛校的PhD的人憑良心說哪個沒有類似的量化成績呢?所以再說一遍上面的話很多時候soft skill要重要過hard skill!!!
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美國套磁,或者說,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美國套磁。有不少申請者的GPA, GT等分數不高,但是在其他方面不錯,在正常申請美國博士套磁的過程中,很可能第一輪就被刷掉,無法表現出自己的優(yōu)勢。所謂優(yōu)勢,基本上是一些無法量化的背景,就是我上面說的soft skills,比如豐富的研究經驗,論文。如果是轉專業(yè)申請,那么你可能擁有一些這個專業(yè)大部分申請者不具備的特點,例如物理系轉申材料系,在理論知識和數學能力上的優(yōu)勢。這個時候美國 套磁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可以讓教授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這是套磁最重要的目的)。
例如套某教授,看了他的研究和學生之前的研究經歷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有共同點。于是在信里寫了兩個研究之間的共同之處,我們的研究經歷中哪些可以用到他的項目上。最后,可以考慮在其他相關專業(yè)找找教授,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很可能在一個A專業(yè)很多學生擁有的技能和經驗到了B專業(yè)就成了稀缺品。此外,總有一些專業(yè)里有一些做非主流研究的教授,這些教授不太容易在本專業(yè)申請者里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學生。這個時候你的主動套磁有可能就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美國博士套磁信的寫法其實并不難,這里提供一種簡單的寫法:開頭交代一下自己的身份(XX學校出身,打算申請XX年的PHD/Master Program),之后闡述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說自己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興趣,問他XX年是否招人,自己是否有可能加入他的group。信寫的越簡明越好,措辭有禮貌些,切忌亂表忠心。在信的末尾可以附上一個簡短的CV,不建議采用附件。美國人在第一次收到陌生郵件的時候很忌諱打開附件,一定要加附件的話最好實用PDF的格式,比起office的文件PDF不容易帶毒。
有些同學對教授和committee的權力有疑惑,擔心搞定了教授依然無法拿到offer。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但是相對比較小,如果你的硬件全部達到學校標準,那一般問題不大,如果有缺陷,那么要看具體情況:1. 教授本身的實力。如果教授自己就在committee,或者在系里德高望重,則不必太擔心,畢竟這些人能看上某個學生,本身已經說明了這個學生的實力。有些時候甚至某些老牛教授轉發(fā)一個學生的背景郵件到系里,系里都會非常重視這個學生。一個同學套了某校的教授,學院里明確要求所有學生都需要TSE成績,他沒考,甚至沒讓ETS送正式成績,依然拿到了offer;2. 學校制度。有些學校對硬件(比如GT,學生出身)要求比較高,而且申材料的時候需要大部分committee成員達成一致,這種時候就很難說了。但是我的經驗中也有大牛老師死活要學生最后打敗院里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美國學校的“系權”是高過“院權”的!
這是留學美國套磁經驗技巧的分享,大家可以借鑒,關鍵還要經常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