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漢朝是不能提及的,漢朝出了很多有名的人,霍去病就是一個,下面是出國留學網為你提供的霍去病英年早逝的原因起底,歡迎閱讀。想了解更多實用資料,請繼續(xù)關注本欄目。
【霍去病英年早逝的原因起底】
出身背景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wèi)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兒子,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少年驍勇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wèi)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并且俘虜了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qū)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wěn)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qū),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wèi)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羧ゲ÷受姳边M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zhàn),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zhàn),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wèi)青發(fā)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zhàn)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zhàn)爭中的守勢狀態(tài),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qū)的邊境安全,此戰(zhàn)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官至司馬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設置大司馬位,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皆加官為大司馬。同時下令,驃騎將軍秩祿(即俸祿)與大將軍相同。漢武帝於建元二年(前139)罷太尉之位,直到設置大司馬位,以代替太尉之職,衛(wèi)青和霍去病因為有了大司馬這一加官稱號,得以名正言順地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英年早逝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卒,年僅24歲(虛歲)。陪葬茂陵。謚封“景桓侯”。取義“并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zhàn)、擴充疆土之意。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羧ゲ?前140-前117),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杰出軍事家,是名將衛(wèi)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zhàn),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jié)節(jié)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霍去病的名字是漢武大帝賜的嗎?
霍去病的名字聽起來很特別,"去病"兩個字有講究。漢武帝時,霍去病的母親衛(wèi)少兒是衛(wèi)青和衛(wèi)子夫的姐姐,衛(wèi)子夫得漢武帝的寵愛,當了皇后,衛(wèi)青后來也成為大將軍。這樣,霍去病和衛(wèi)青便是甥舅關系。因而,衛(wèi)少兒就能夠經常出入武帝的皇宮。相傳霍去病生下不久,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母親抱著他去深宮探望妹妹衛(wèi)子夫。這時,漢武帝正臥病在床。走進皇宮,異常肅穆,人們說話都小聲小氣,走路也躡手躡腳的。唯恐驚攏了皇帝。衛(wèi)少兒抱著孩子,輕輕地拍著,只怕他哭鬧起來,驚動圣上,但走著走著不知怎,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武帝昏昏迷迷之間猛然聽見嬰兒的哭聲,驚得出了一身冷汗,頓時覺得身體輕松舒暢起來。他一高興,忙問:"那是何人抱著孩子?"衛(wèi)少兒一聽,嚇得渾身打顫,一步也不敢挪動了,站在那兒等候皇上降罪。漢武帝見是衛(wèi)少兒,便賜她坐下,還叫她把懷里的孩子抱過去,武帝接過孩子,龍顏大悅,他百般戲逗。說來也怪,這孩子到了武帝懷里,眉開眼笑,逗得武帝直樂,便問衛(wèi)少兒:"孩子可曾取名?"衛(wèi)少兒說:"還沒有起下名字",武帝笑了笑說:"寡人近幾天來身體欠安,這孩子幾聲大哭,驚得我一身冷汗,病便霍然去除,朕賜名與這孩子叫'去病'怎樣?"衛(wèi)少兒一聽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衛(wèi)少兒的這個孩子就取名霍去病。
歷史點評: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培養(yǎng)、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對霍去病的寵信,似乎超過了所有的大臣。這其中固然不乏裙帶關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卻是因為霍去病具有一種強烈的忠君報國精神和奮發(fā)有為的氣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霍去病正是因為具有為國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夠屢建奇勸。
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跡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zhàn),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zhàn),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后人為之扼腕嘆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后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謚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zhàn)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zhàn),霍去病的死對歷史進程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漠北大戰(zhàn)后,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於是武帝決心發(fā)動又一次的對匈戰(zhàn)爭。“漢方復收士馬”,積極的備戰(zhàn)。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zhàn)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於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麼向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zhàn)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這些消息大多只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zhàn)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感覺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并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消息的途徑,所以只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歷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只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只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后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后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麼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zhàn)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於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zhàn)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麼不記?他為什麼記了那麼多細節(jié)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只是一個托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著對史實負責任的態(tài)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
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仿似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將這團亂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liuxue86.com
這個人就是衛(wèi)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wèi)太子年僅十二歲,還只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別忘了,這個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wèi)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在這里有必要將太子與衛(wèi)氏的關系做一下澄清。太子與衛(wèi)氏休戚相關,俱為一體,太子需要衛(wèi)氏的勢力來扶持,衛(wèi)氏需要太子的地位來鞏固。
武帝后期也許很想將太子與衛(wèi)氏分開,他不希望太子過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來打壓衛(wèi)氏,想讓太子獨立。但事實證明太子與衛(wèi)氏根本就分不開,他們也不想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衛(wèi)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撥開迷霧的主線就是太子與整個衛(wèi)氏集團的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幾件史實。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zhàn),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wèi)青。武帝暗中尊霍抑衛(wèi)。
公元前118年,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園,自殺,太子少傅莊青翟繼任丞相?;羧ゲ∩錃⒗罡?。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請劉徹立三皇子為王。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衛(wèi)青長子衛(wèi)伉因矯詔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張湯被丞相莊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長史陷害,自殺,武帝處死了莊青翟以及三長史。太子太傅趙周繼任丞相。
短短的幾年間,朝廷發(fā)生了激烈的震蕩,死了兩個丞相,一個大將,一個御史,分封了三個諸侯王。無論是內朝外朝都出現了很大的人員變動,這里面包含了復雜的政治斗爭,充滿著血腥味。
在這一系列變故中惟一得到好處的是太子,也就是衛(wèi)氏集團。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一,漠北大戰(zhàn)后武帝為何尊霍抑衛(wèi),以及霍去病與衛(wèi)氏的關系。
漠北大戰(zhàn)后,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wèi)部日漸裒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fā)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wèi)青之勢。衛(wèi)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wèi)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纯茨贝髴?zhàn)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wèi)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只著眼於戰(zhàn)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zhàn)場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wèi)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wèi)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wèi)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著衛(wèi)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麼要暗中尊霍抑衛(wèi)?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著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wèi)青不同,衛(wèi)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匯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衛(wèi)。
當霍去病作為大將軍的一個部將而獲封侯時,他是衛(wèi)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wèi)氏的保護神衛(wèi)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wèi)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zhàn)后,衛(wèi)青面臨的是眾叛,霍去病面對的則是親離。衛(wèi)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wèi)青地位的,他們會拼盡全力保住衛(wèi)青。
二,李敢傷衛(wèi)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記記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zhàn),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從這一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漠北大戰(zhàn)結束后,李敢獲封為關內侯,出任郎中令,“頃之”李敢因父仇擊傷衛(wèi)青。 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