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路徑創(chuàng)新

字號:


    下面是出國留學網整理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路徑創(chuàng)新,歡迎參考。
    一、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原因
    制度在制定與實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間總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制度改革也是與時俱進的。在新的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當制度阻礙發(fā)展的時候,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改革,使其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筆者在對現(xiàn)有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有關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存在以下問題。
    (一)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價值的偏離
    教師職稱評定的價值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變味”了。對中小學教師來說,職稱評定不光與其利益掛鉤,更是教師在一所學校地位的體現(xiàn)。現(xiàn)實中,教師高級職稱指標比較少,論資排輩熬年限、職稱評定限指標、職評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們對職稱評定激勵作用的質疑。職稱評定矛盾過于集中,部分教師一旦職稱到手,再無進取心,工作也沒有動力了。教師評定職稱需要參加各種考試并交付相關的報名費,這個費用對教師來說是不小的開支。教師職稱評定的過程是一體化的,并有嚴格的評定過程和監(jiān)督措施,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這些現(xiàn)象值得我們去反思:為什么教師職稱評定的價值會產生偏離?筆者認為,是教師之間的利益博弈所導致的。
    (二)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機制的滯后性
    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發(fā)出了質疑的聲音:誰來評定?怎么評定?目前這些方面都比較含糊,導致職稱評定過程的不公平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因此,應該有個比較正規(guī)的權威組織全面評定教師,包括靜態(tài)的資料評審和動態(tài)的實地考察。評審方法要科學,建立教師評審電子檔案,審核的過程要公平、公正、公開,由政府授權的社會中介組織按評審的程序進行,實行公開評審,結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師職稱評定的時候,我們盡力避免一刀切,變一把尺子為多把尺子。”對參評教師的評議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進行。
    (三)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標準的片面性
    我們對教師的職稱評定應該是全方位的掃描。教師職稱評定應該是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定。在正確處理論文和職稱評定的關系基礎上,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應該以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學生管理能力為主,許多音、體、美教師在職稱評定時往往得不到同等對待,職稱評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如“硬件(學歷、教齡、工資、論文)考慮得多,考慮軟件(工作表現(xiàn)、教學效果、工作實績)少”[2]。學校應優(yōu)先推薦教育教學業(yè)績突出的教師晉升職稱,完善評定標準,把師德作為評聘教師職稱的首要條件。同時,重視教育教學工作的實績和實踐經歷,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在評審中推行全員答辯、講課說課、專家評議等多種評定方式,將面試答辯、講課說課綜合成績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參考因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常常這樣形容教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社會賦予了教師群體崇高的精神符號特征,但卻往往無法在社會地位與收入水平上給予教師更好的保障。我們要對這一關系到中小學教師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來發(fā)展的職稱制度進行更多的思考。
    (一)教師地位提高的社會學分析
    《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出:建立統(tǒng)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并設置正高級職稱;職稱系列依次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過去,中學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系列;現(xiàn)在,中學和小學統(tǒng)一為一個系列,打破了中小學教師之間的隔閡,拓展了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空間,實現(xiàn)了中小學教師之間的流動。過去,中學教師職稱和小學教師職稱截然分開的時候,工資待遇也相應較低,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也不高,小學教師評小學職稱,晉升到相當于中學一級的小學高級后就基本到頂了,只能永遠定格在中級職稱;現(xiàn)在,小學教師也能評正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也能評“教授”了,讓很多中小學教師眼前一亮。這些政策的制定,讓中小學教師都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師的地位取決于多種因素,既有工資、待遇、福利、住房、晉級等經濟性因素, 也有工作環(huán)境、社會聲望、威信、榮譽、尊重等非經濟因素。國外社會學家休森認為,人們評價教師職業(yè)的社會地位標準主要有三個:社會聲望、財富和權威。中小學教師之所以格外關注教師職稱評定,是因為晉升高級職稱的教師每年收入將會相應增加,教師在學校的聲望也會相應提高,其多年來的付出也將得到精神價值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的社會貢獻大、勞動強度大,這次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是對中小學教師勞動價值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職業(yè)滿意度。隨著中小學設置正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在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道路上,專業(yè)權威得到了進一步肯定。因此,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地位。
    (二)教師權益保障的社會學分析
    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yè)內評價機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評審規(guī)則,建立評審專家責任制,全面推行評價結果公示制度,按照注重師德素養(yǎng)、教育教學工作實績和一線實踐經歷的要求,完善教師專業(yè)技術水平評價標準條件。但在實踐中,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出現(xiàn)了不公平和不規(guī)范現(xiàn)象,損害了一部分教師的利益。
    在社會學家布迪厄看來,社會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對自主性的場域構成的,社會科學真正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場域。教師職稱評定也是行動者進行“投資”、爭奪“資本”,以實現(xiàn)其“利益”的競爭場域。在中小學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場域:一方面是很多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后期激勵不足,出現(xiàn)了職業(yè)倦怠現(xiàn)象,不再鉆研業(yè)務,而是消極等待退休;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年教師為了晉升高一級職稱而參加激烈的教師職稱晉升的競爭,因為教師職稱的評定不光是教師社會地位的體現(xiàn),更是與教師的利益掛鉤,所以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教師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導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價值取向的偏離。誰來確保職稱評定的公平?誰來保障教師的權益?教育主管部門要保證評定的公正與透明度,應依靠中小學一線教師來評定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讓評定不與教師實際情況脫軌,突顯評價的客觀性。對評定結果有異議,教師應通過合法的申訴渠道去解決;對于違法的職稱評定行為,應提起訴訟。切實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
    總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中小學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中小學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重視教師的師德、業(yè)績和貢獻,維護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為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促進中小學教師全面發(fā)展,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均衡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