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國留學網小編了解到同學們正在參加中秋節(jié)手抄報設計大賽,特意準備了一些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供大家欣賞采納。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一)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二)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三)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四)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五)

初三中秋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六)

河南中秋節(jié)風俗習慣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xiāng),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書香門第之家,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qū)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其事最盛。
南陽地區(qū),舊時中秋節(jié)夜設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F(xiàn)“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jié)日的重視。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在鞏義,節(jié)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此外,在駐馬店地區(qū),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天津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月亮光光,騎馬燃香,東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買賣,不賺多不賺少,一天賺仨大元寶。”這是一首反映中秋節(jié)的老歌謠。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秋節(jié)的很多傳統(tǒng)和內涵已漸漸消逝,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的中秋節(jié),難道只是送月餅、吃月餅嗎?民俗文化專家、天津師范大學教授譚汝為認為,中秋節(jié)過的不只是月餅,別讓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的代名詞。
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天津的月餅品種多,不僅有津味系列,還有改良后的廣東風味月餅。幾十年前,在天津月餅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漿”、表皮酥脆的“白皮兒”和粘滿芝麻的“麻餅”,月餅餡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棗泥,最有名的月餅廠家有“祥德齋”和“桂順齋”。在制作工藝上,全國只有天津采用的是木雕工藝月餅模子,“文蘭齋”刻制的模子以質量好、圖案精美著稱。那時候的月餅,即便放到除夕夜,月餅表皮都不會變干變硬,被老百姓稱為“團圓餅”。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個做月餅的模子,圖案上也有講究,有“福祿壽喜”、“月圓中秋”等字樣,有的印有梅、蘭、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龍、玄武等圖案。在制作方法上,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個“家常烙”,做法與做蒸餅相似。
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節(jié)晚宴僅次于除夕晚宴。這時正是秋收時節(jié),小站稻的米、河海兩鮮螃蟹、百果等都在此時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喝酒上也很講究,男人喝直沽高粱和五加皮,婦女和老人喝玫瑰露。在中秋節(jié)賞月時,兩三歲的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長輩要送給孩子兔臉人形的泥人玩具——泥兔。除此之外,文人墨客會在中秋之夜賞月賦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復雜的節(jié)日風俗習慣已漸漸被遺忘,而含有美好寓意的“月餅”卻一直成為中秋節(jié)的主角?,F(xiàn)如今,“月餅”逐漸成為禮品的代名詞,加上精美包裝后,“月餅”就身價倍漲,市場上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銷售月餅包裝盒的商家。“你送禮,我也得送禮”這樣的想法,無疑會增加城市人的生活負擔。其實,傳統(tǒng)習俗并未過時,重要的是用心去體會古人留下來的美好文化,而不是拿“月餅”來“說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