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學校
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前沒有私學,教育機構皆為國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實行世官制度,貴族子弟入學校學習,“學而優(yōu)則仕”。戰(zhàn)國以后,世襲身份制度逐漸打破,與此同時私學興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貴族而經由私學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為各國選官的一個重要來源。在漢代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選官也不由學校。如前文所述,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縣學。唐代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分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六學,招收官員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學;與此同時,在京都和各地設立地方學校。
此外,還設有弘文館、崇文館等貴族子學校,專門招收皇族和高級官員的子弟入學。宋、元皆有國學,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樣,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生源。清代文獻中的“學校”,是指各類國立教育機構。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jiān)、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chuàng)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所有這些官辦和非官辦的教育機構,構成了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廣義的學校。茲分述如下:
(一)私塾、社學、義學。清代童子啟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師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機構為私塾。私塾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會所辦,延聘儒生(一般為秀才或老童生)擔任教師。私塾講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等識字和啟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選講《四書》《五經》。社學和義學也屬于啟蒙教育機構,均起源于宋、元,一般為地方社會所創(chuàng)辦。明初曾下令民間五十家設立一所社學,延聘教師以教育民間子弟,后廢弛。清初復令每鄉(xiāng)設置社學一所,擇聘文行優(yōu)秀者充當社師,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給薪水。后來,這一制度也逐漸廢弛。義學一般為地方社會或急公好義的人士集資創(chuàng)辦,所以補社學之不足,專收孤兒和家境貧寒的生童入學。上述各學的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稱童生。
(二)府學、州學、縣學。府、州、縣學屬于官學,由國家出資設立。童生經過考試合格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者,稱生員,又稱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府、州、縣學皆由朝廷設置正副學官。其正學官,府學為教授,州學為學正,縣學為教諭;其副學官,不論府學、州學、縣學,皆稱訓導。學官既是作為學校管理者的官員,同時又是教師。他們一方面負責教授在校生員的學業(yè),同時又負責管理本府、州、縣的所有(在校和不在校的)生員。生員有品行不端或違反法紀的,首先交學官處理;情節(jié)嚴重須要按刑律處罰的,首先革去生員功名。
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按各地的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以為差別,自七八名至三四十名不等。如果某地士民能夠在戰(zhàn)爭期間保守、收復城池或捐輸軍餉,經奏準可以永久性增廣其學額;遇有皇帝登基、萬壽、巡幸、謁陵等典禮,可以一次性增廣全國各地或部分有關地區(qū)的學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員)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廩生每年由國家發(fā)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有為應試童生具保的責任。遇有廩生因各種原因出缺,由歲試(詳下文)中名列一等的增生和附生遞補。新入學的生員須在學學習三年,至下期新生入學為止。學習期間,必須參加月課和季考,無故不參加者給予處分,直至黜革。學習期滿離校的生員,要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歲考,以檢驗其是否堅持學業(yè),視考試成績給以獎懲。
(三)國子監(jiān)。清代在京師設立的國學稱國子監(jiān),亦稱太學,其監(jiān)內肄業(yè)的學生統(tǒng)稱國子監(jiān)生,但實際上分為貢生與(狹義的)監(jiān)生兩類。北京國子監(jiān)琉璃牌坊 “貢”者,貢于王庭之義;貢生即地方貢生員于朝廷。清代貢生有五種:
①歲貢。歲貢生由各府、州、縣學食餼十年后的廩生按資歷深淺挨次升貢,其名額視各府州縣學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貢。遇有國家慶典或登基頒布恩詔之年,以本年當出歲貢廩生出貢,稱恩貢;次年再以各學廩生排在最前列者充當歲貢。
③拔貢。拔貢由各省學政(學政一職詳下文)對各學生員進行專門考試,選其優(yōu)者充之;選拔最初無定期,乾隆七年后定為每 12年進行一次。每屆考試之年,由生員向自己所在的府、州、縣學報名,經各學學官審查后申送本省學政參加考試。錄取名額一般為每府學二名,每州、縣學一名。
④優(yōu)貢。優(yōu)貢亦由各省學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過數(shù)人。
⑤副貢。清代鄉(xiāng)試各省按正式錄取舉人名額的五分之一錄取副榜,稱副貢。以上五貢人員為正途出身,可以經禮部銓選做官,也可經考試入國子監(jiān)讀書(副貢不須考選)。除以上“五貢”之外還有所謂例貢,由生員和監(jiān)生捐貲取得。
監(jiān)生有四種:
①恩監(jiān)。由各官學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賢之后裔的身份入監(jiān)者稱恩監(jiān)。
②蔭監(jiān)。蔭監(jiān)分為恩蔭和難蔭: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準入國子監(jiān)者,稱恩蔭監(jiān)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論滿漢,三年任滿后勤于王事死難者,準其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鹽運使以及各州縣正印官、佐貳官死于王事者,亦準蔭其一子嗣入國子監(jiān)學習,俱稱難蔭監(jiān)生。
③優(yōu)監(jiān)。優(yōu)監(jiān)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國子監(jiān)學習者。
④例監(jiān)。例監(jiān)系指以俊秀(即沒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貲取得監(jiān)生資格者。
國子監(jiān)置祭酒、司業(yè)等官員,掌監(jiān)生的教學和考試;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yè)等六堂,作為講習之所。各類取得入監(jiān)學習資格的人員,入監(jiān)前須經考試,貢生取在一、二等,監(jiān)生取在一等者,方能入學。國子監(jiān)學生分內班、外班,均有定額;不論內、外班生,每月皆給膏火銀。按照有關制度規(guī)定,內班住校,外班上課時到監(jiān)。但實際上,這種教學制度年久日漸廢弛,內班學生一般課考時方到監(jiān),外班更是形同虛設。國子監(jiān)的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兼習書法,此外還可選修諸子和《十三經》《二十一史》。國子監(jiān)生學習期間有大課、季考、月考等考試,以檢驗其成績。在國子監(jiān)肄業(yè)的人員,優(yōu)者可按有關制度參加經廷試,任用為低級官員。由于國子監(jiān)教學制度的廢弛,監(jiān)生并不務學,其名多為捐納以及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為人們所輕視。
(四)其他官學。清代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孫為宗室,俗稱黃帶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之子為覺羅,俗稱紅帶子。清代在京師設有宗學,專收宗室子弟;設有覺羅學,專收覺羅子弟,兩者皆隸屬于宗人府。此外又設景山官學,選內務府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入學;設咸安宮官學,選內務府三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學。
(五)書院。書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元、明、清普遍設立。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置麗正書院,本為修書之所,而當時士人讀書之地,也有稱書院者。宋以后書院為講學之所,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稱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的睢陽書院(應天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為四大書院。書院或為官辦,或為私辦,其主講人和管理者有洞主、洞正、堂長、山主、山長等各種稱呼,而以稱山長者最為普遍。
書院本為私人講學的場所,而清初士人鑒于明末東林黨之禍,講學多顧慮不前,統(tǒng)治者更是有意限制私人講學。當時清廷曾下令各省的提學官督率各府、州、縣學教官講求教育,此外“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群聚結黨”。這一禁令后來雖然被廢止,但清政府仍通過各種措施對書院加以控制,如由官方酌撥經費,由地方官員延聘、考核山長等,并且規(guī)定書院每月之課仍以八股文為主。這樣,清代的書院也就同官辦的府、州、縣學一樣,成為了科舉制度的附庸。書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為貢、廩、增、附、監(jiān)生,后者為未曾入學的童生。
清代科舉考試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在這三個系列中,秀才系列和舉人系列的考試均與“學政”這一官職有關。
清代的學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舉事務的官員,其制源于宋代。宋代曾置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之學政,并巡察所部儒師之優(yōu)劣、士子之勤惰。明代除在各省設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還分設各種道員,其中有一種以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的道員,稱提學道,一般由京朝官簡任。這種制度在清代繼續(xù)沿用,雍正后統(tǒng)稱 “欽命提督某省學政”,一般稱“學政”。學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員中選任,由其他京官選任者也帶翰林院編修或檢討銜;由于學政還兼有在派往省份考試武生的職責,因而又加提督銜。清代的學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鄉(xiāng)試之年的八月簡放,其基本任務有三個:第一是主持“院試”(詳下文),錄取各府、州、縣學的生員;第二是主持各地檢驗生員學業(yè)的“歲考”;第三是主持作為鄉(xiāng)試預備考試的“科考”。學政系朝廷使節(jié),不受督撫節(jié)制,地位很高。下面將科舉制度中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系列的考試程序做一個大致的敘述:
(一)生員(秀才)系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h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歷;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家清白,不屬于優(yōu)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準應考??h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shù)限制。第一場錄取者準應府試,其余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h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于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一場錄取者即準應院試,其余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回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后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惟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guī)較嚴。入場由學政親自點名,認保、派保的廩生排立學政座旁,如有冒考、頂替者,查出究辦;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還須互相覺察,如有容隱包庇,五人連坐??忌雸鰯y帶考籃,內裝筆墨食物。為防止夾帶,要進行嚴格的搜檢,甚至要解發(fā)、袒衣,連鞋襪、文具也要檢查,不許攜帶片紙只字進入考場。點名入場后,考場即封門,禁止出入。
為防止考官徇情,試卷彌封糊名。院試錄取的新生須填寫親供,書年齡、籍貫、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點,由各州縣學官出具印結,匯報學政。學政于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然后分撥縣、州、府學學習。留縣者稱縣學生員,撥府者稱府學生員。各府、州、縣奉到學政發(fā)下的新生名單后,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然后在府、州、縣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謁圣,再至學宮拜謁本學學官。此后即開始入學學習。
學政按臨各地,除主持童生入學考試外,還負有整頓學風、檢察生員品行和考察生員學業(yè)等責任。為此,他還須主持以下活動: 科舉考生雕像
1.觀風、謁廟和放告。學政按臨一地后,往往首先擬出經解、策、論、詩、賦等題目,令生員和童生選作,有時也就近到書院考試生童。這些活動旨在考察各地文化風俗,稱觀風。院試進行之前一日,學政著朝服謁文廟,在大成殿階下行三跪九叩禮;禮畢升明倫堂,由學官宣讀朝廷頒布的旨在規(guī)范士子品行的《臥碑文》和《圣諭廣訓》,諸生肅立環(huán)聽;此后,由生員掣簽講書,各講《四書》一章。講書結束后,根據(jù)察訪結果對品行學業(yè)優(yōu)劣生員當眾予以獎罰;然后查看文廟圍墻,倘有破損,即令修理。謁文廟后學政回府州縣官署放告,即準人民申訴冤屈,控告不法文武生員、貢生、監(jiān)生??貭顭o關學校者不予受理,交當?shù)刂幚怼X暽?、監(jiān)生和文武生員犯法,其情節(jié)輕者懲戒,重者斥革。
2.歲考。學政到任后第一年按臨各地,在主持院試之前對生員進行考試,旨在檢查其學習情況,府、州、縣學的附生、增生、廩生均須參加,稱歲考。歲考實行“六等黜陟法”,即將考試成績評定為六等,根據(jù)成績對生員的身份進行黜陟,如增生、附生補為廩生,廩生降為增生、附生等。此外,對成績考列五、六等者,還有青衣和發(fā)社兩種懲黜。著藍衫本為生員身份的象征,“青衣”處分即使被懲生員改著青杉,曰“青衣”;“發(fā)社”即由縣學降入鄉(xiāng)社學;最嚴重的處分是革黜為民。
3.科考。科考是鄉(xiāng)試的預選考試,學政到任后第二年進行。成績分三等,其一二等及三等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準應鄉(xiāng)試。除科考外,旨在選送參加鄉(xiāng)試人員的考試還有生員、貢生、監(jiān)生的“錄科”和“錄遺”。所謂錄科,即科考成績三等未獲得參加鄉(xiāng)試資格者、因故未參加科考者以及在籍監(jiān)生、蔭生、官生、貢生因名不列于本地學宮而不參加科試者,皆須于鄉(xiāng)試之年七月由學政考試錄科,方能送考;錄科各省有定額。所謂錄遺,即經錄科考試仍未能取得參加鄉(xiāng)試資格者以及未參加錄科考試者,可以再參加一次考試,錄取者也準其鄉(xiāng)試。有些人員,可以不經科考、錄科、錄遺而直接取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在這些人中,現(xiàn)任學官準由學政直接送考;在國子監(jiān)肄業(yè)的貢生和監(jiān)生,由本監(jiān)官直接送考;正印官胞兄、弟、子、侄中隨官員在任讀書的貢生、監(jiān)生,準許本官申送參考;學官、州縣佐貳由本任地方官申送參考。
(二)舉人系列的考試,即鄉(xiāng)試。
清代通過鄉(xiāng)試選拔舉人,是取古代“鄉(xiāng)舉”之義。“鄉(xiāng)舉”一語見于《周禮》,言鄉(xiāng)大夫向朝廷推舉賢能。漢代察舉制度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xiāng)舉,無需經過考試。科舉制度建立后,鄉(xiāng)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fā)展成為鄉(xiāng)試制度。明清士子通過鄉(xiāng)試后,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1.鄉(xiāng)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xiāng)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過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是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后一年舉行?!吨芏Y》有三年大比之制,故鄉(xiāng)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鄉(xiāng)試于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xiāng)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于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荚噧热?,順治初年規(guī)定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謂之制義,亦稱制藝、時藝、時文;第二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后,改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策問五道,題問內容為經史、時務、政治。順天鄉(xiāng)試的《四書》題和貼試詩題由皇帝欽命,其余考試內容由主考、同考官員命題;各省鄉(xiāng)試均由主考命題。
2.鄉(xiāng)試的參考人員。清代鄉(xiāng)試考場設于順天府和各省。順天鄉(xiāng)試亦稱北闈,參考者有兩部分人:一為直隸、奉天、熱河等省區(qū)以及滿蒙漢軍的生員和貢生、監(jiān)生;二為各省的貢生、監(jiān)生。各省鄉(xiāng)試地點在省城,參考者為本省的生員。
3.鄉(xiāng)試的考場。清代鄉(xiāng)試考場稱貢院。對于貢院的建筑結構,清末甲辰(1904年)科進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有過記述:順天貢院建在京師崇文門內東南角,大門前有一座“天開文運”的牌坊,其他與各省貢院基本相同。各省貢院均建于省城東南,貢院大門上正中懸“貢院”墨字匾額,大門東、西建立兩坊,分別書“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貢院大門外為東、西兩座轅門,大門分中、左、右三門。進大門后為龍門,門內又平開四門,取《尚書?虞書》 “辟四門”以招賢俊之義。龍門直進為至公堂,是監(jiān)臨和外簾官的辦公處所。在龍門和至公堂中間,有一樓高聳,名曰明遠樓,居高臨下,全闈內外形勢一覽無余。監(jiān)臨等官員可登樓眺望,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執(zhí)役人員有無代為傳遞之弊。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飛虹橋,過橋即為內簾門。內簾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辦公閱卷的場所。龍門、明遠樓兩側是士子考試的號舍,號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數(shù)十間乃至近百間,順天和某些大省貢院的號舍總數(shù)可達萬余間,中小省也有數(shù)千間。貢院四面圍墻遍插荊棘,四角各有一樓,以為望??荚嚻陂g,貢院四周派軍隊分段駐守巡邏。
4.鄉(xiāng)試的場規(guī)。清代鄉(xiāng)試場規(guī)極嚴,對試前、試后、場內、場外,皆嚴立禁令。對士子夾帶防范尤嚴,進場時進行嚴格搜檢。為防止夾帶,規(guī)定士子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里;禁止攜帶木柜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都要切開。嚴禁考官交通囑托,賄賣關節(jié),嚴禁士子與員役協(xié)同作弊,違禁者嚴處。1858年,順天鄉(xiāng)試發(fā)生舞弊案,主考官、協(xié)辦大學士柏被問斬,數(shù)十名官員、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內的嚴重處罰。
5.鄉(xiāng)試的考官和閱卷、錄取。
清代鄉(xiāng)試的考官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后順天鄉(xiāng)試的副主考為三人),負責命題、閱卷、錄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欽命簡放,專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其中順天鄉(xiāng)試用一、二品大員,其他省用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的官員。除正副主考外,各省鄉(xiāng)試還任用同考官幫助閱卷,同考官也稱“房官”,各省8~18人不等。順天鄉(xiāng)試的同考官由禮部會同吏部選用科甲出身的官員擔任,各省鄉(xiāng)試的同考官由擔任鄉(xiāng)試“監(jiān)臨”的督撫考選,專用鄰省接界三百里以外的在籍進士、舉人。“監(jiān)臨”負責監(jiān)察、總攝考場事務。順天鄉(xiāng)試以順天府尹為漢監(jiān)臨,任用二三品滿官為滿監(jiān)臨;各省鄉(xiāng)試以巡撫、總督為監(jiān)臨。此外,鄉(xiāng)試還設監(jiān)試、提調、簾官等人員負責管理考場。士子用墨筆作答的原卷稱墨卷,出場交卷后由彌封人員將卷上姓名籍貫彌封。為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之弊,將彌封后的墨卷編號交謄錄人員用朱砂謄錄,稱朱卷。
朱卷謄畢后,經對讀人員與墨卷校對無誤,分別套封,墨卷存于外簾,將朱卷交內簾閱卷。正副主考批閱各房薦卷,以頭場為主,閱后結合第二三場的情況,互閱商酌,取定中額。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紅號調取墨卷,當眾開封,填寫榜名,放榜公布。鄉(xiāng)試放榜后各省試卷調禮部復查,稱磨勘。房官未薦之卷和主考未取之卷,皆曰落卷,也須略加批語,試后發(fā)給考生。乾隆間,有時令督撫、學政對中式舉人進行復試,嘉慶后成為定制,道光后定赴京復試。
6.鄉(xiāng)試的中額。
清代鄉(xiāng)試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如乾隆年間共取1200余名。鄉(xiāng)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稱副貢。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稱解元,順天鄉(xiāng)試的解元例為直隸人。
7.鄉(xiāng)試的放榜。
清代鄉(xiāng)試于九月放榜,多選寅、辰日支,以辰屬龍,寅屬虎,取龍虎榜之意;又因時值秋季,桂花盛開,所以也稱桂花榜。放榜時,正副主考、監(jiān)臨、房官、提調、監(jiān)試等齊集公堂,拆墨卷彌封核實中式者姓名、籍貫;核實后交書吏唱名,唱畢填寫正榜。榜由第六名寫起,末名寫完后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魁”。填榜至此,時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紅花燭,經魁出于哪一房官即將紅燭一對置于該房官案前,以表榮譽。經魁唱名聲音特高,曰鬧五魁。五經魁填寫完畢后填寫副榜。全榜填寫完畢,將榜文加蓋順天府尹或本省督撫關防,載以黃綢彩廳,在鼓樂儀仗兵丁的護衛(wèi)下,送到順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撫署前張掛。發(fā)榜第二天,在各省巡撫衙門舉行“鹿鳴宴”,由主考、監(jiān)臨、學政內外簾官和新科舉人參加。新科舉人謁見主考、監(jiān)臨、學政、房官,然后依次入座開宴,演奏《詩經》中的《鹿鳴》之章,作魁星舞。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余稱文魁,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新科舉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三)進士系列的考試,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
“進士”一詞,始見于《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后為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后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1.會試。
清代會試于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舉行;遇鄉(xiāng)試恩科,翌年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舉行。會試考試、閱卷、場規(guī)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于鄉(xiāng)試,惟第一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會試考官于三月簡放,初用內閣六部大員4~7人;咸豐后定制4人,一正總裁,三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員者充任;同考官18人,與主考官同時簡放,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實缺京官。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06名,最少一科為96名。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2.復試。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復試。清初貢士本不進行復試,康熙五十一年因發(fā)生科場案,會試后進行了復試。雍正、乾隆兩朝,復試間行之,至嘉慶初始成為定制,地點在皇宮保和殿。復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日交卷。第二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準參加殿試。
3.殿試。
殿試于會試放榜一月后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布名次),著為定制。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干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由于殿試在名義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稱讀卷而不稱閱卷)。讀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的名單,奏請皇帝從中簡派。殿試翌日,讀卷大臣集于文華殿閱卷。其閱卷的進行,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八名讀卷大臣,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輪看,稱轉桌。最終成績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大臣進行,其他人參加意見。成績評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進呈前十本,欽定名次并公布引見,稱小傳臚。
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稱傳臚。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傳臚后頒發(fā)上諭,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狀元服殿試傳臚典禮十分隆重。清晨,由鑾儀衛(wèi)在太和殿前設鹵簿法駕,在檐下設中和韶樂,在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由禮部和鴻臚寺在太和殿內東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設黃案,丹陛之下設云盤,在午門外設彩亭御仗鼓樂。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著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序立東西丹墀之末。典禮時到,禮部堂官詣乾清門奏請皇帝禮服乘輿,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時,中和韶樂奏隆平樂章;階下鳴鞭三響。鞭用皮制,長一丈余,司禮者執(zhí)鞭柄由下飛舞,回旋而上,鞭聲清脆悅耳,響徹云霄。鳴鞭畢,丹陛大樂奏慶平樂章,讀卷大臣等官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大學士進殿從東楹的黃案上取出黃榜,授給禮部尚書,陳于丹陛正中的黃案之上。
這時,丹陛大樂又起奏,鴻臚寺官員引新進士就位,宣讀制誥:“某年某月某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側;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側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側再稍后處。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畢,鼓樂大作,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樂章。典禮完畢,皇帝乘輿還宮。禮部尚書用云盤奉黃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禮樂儀仗下出太和中門至東長安門外,在長安街張掛三日。新進士左出昭德門,右出貞度門,一甲三人隨榜亭由午門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踐,所以午門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從不開啟,殿試傳臚后準許文武一甲進士由此門出,這是連親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4.朝考。
殿試傳臚后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朝考內容為詔、論、疏、詩、賦等形式,前后不一;成績分為一、二、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復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等第,而以朝考成績?yōu)橹?。一般說來,考四數(shù)者(即殿試二甲、復試、朝考一等)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jù)。復試、殿試、朝考均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yōu)等。
(四)武科考試。
清代科舉考試除文科外,還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樓前廣場舉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員的童試,其縣試、府試略同于文科;其院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于歲試文童考試時舉行武童考試,科試之年不考試武童。武科的童試分內外場,第一、二場為外場,考試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場為內場,考默寫《武經》,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靖問對》《黃石公三略》和《姜太公六韜》等。其中額,府學20名,小州縣7~8名,中等州縣12名,大州縣15名。武科的鄉(xiāng)試和會試俱分為三場。頭場考試馬箭,第二場考試步箭,再考試開硬弓、舞刀、掇石等,此為外場;第三場考試策、論,嘉慶后改為默寫《武經》,此為內場。武科鄉(xiāng)試的試期為十月,各省中額較文科為少。武舉人會試落第者,可赴兵部揀選,任用為綠營兵的千總等低級武官。武科會試的試期在九月,中額一百名至二百名不等。會試后經復試、殿試,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wèi),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wèi);二甲選十名授三等侍衛(wèi),三甲選十六名授藍翎侍衛(wèi),其余以守備(綠營官職)在兵部注冊選用。
(五)制科。上述生員、舉人、進士系列的考試,均為科舉制度中的??瓶荚嚒3?仆?,清代科舉也有制科,或稱制舉,舉行的次數(shù)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親自進行??滴跏吣?、乾隆元年兩次開博學鴻詞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舉薦學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均可應考。其試題為詩、賦、判等,成績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舉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試,也屬于制科。
清代科舉制度的廢除
明清兩代,不斷有人抨擊八股取士不能選拔人才。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東來,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國等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于是,清王朝處于“內憂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經世應變之才以維持其統(tǒng)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卻不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要求,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內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許多知識,均出于科舉士人的舊學視野之外。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婆e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時務。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認識到國子監(jiān)“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下令“兼課論、策”,“獎勵留心時務者”。
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員的童試加試算學;1895年(光緒廿一年),又下令加試時務,與算學任選一門。在戊戌維新運動中,廢除八股是維新派的一項基本主張。百日維新中光緒帝發(fā)布上諭,指出八股文不能“勵實學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為始,鄉(xiāng)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不久,又根據(jù)張之洞、陳寶箴的建議發(fā)布上諭,詳細規(guī)定了考試改革的具體內容:“鄉(xiāng)會試仍定為三場。第一場試中國史事、國朝政治論五道;第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又規(guī)定:“嗣后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yōu)劣為高下,以勵碩學而黜浮華。”然而不久戊戌政變發(fā)生,慈禧下令廢除各項新政,上述有關科舉考試內容的改革也被廢除。
八國聯(lián)軍之役后,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最初計劃對科舉制度進行所謂“變通”,但很快就決定徹底廢除。其大致過程是:1901年,宣布廢除武科科舉考試;同年,下詔舉行經濟特科。
1903年,經中央和地方官員保舉,選拔“志慮忠純,規(guī)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186人,在皇宮保和殿舉行了經濟特科考試。這次考試主試、復試各一場,考試內容為論一篇、策一道;現(xiàn)任官員取中者略予升敘,舉人貢生取中者任用為知縣、州佐等官。對于文科??瓶荚?,清政府于1901年8月頒布上諭,命自第二年起在鄉(xiāng)試會試中廢止八股文,首場改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改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改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其他考試均依此例。1903年3月,袁世凱、張之洞聯(lián)銜上奏,說科舉阻礙新教育制度的實行,請求將科舉中額按年遞減。
據(jù)此,清政府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遞減鄉(xiāng)會試中額三分之一,三科減盡。至1905年9月,袁世凱、張之洞又上奏說:“科舉一日不廢,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學堂決無大興之望”,請求從次年丙午科開始,將所有鄉(xiāng)會試、各省歲考、科考一律停止。這一建議得到清政府的批準,實行一千數(shù)百年的科舉制度至此被徹底廢除。原來作為科舉制度一部分的各種官學和書院,也先后被廢除。1901年9月,清政府令“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1905年又下令裁撤國子監(jiān),設立學部主管全國教育行政;原來隸屬于國子監(jiān)的算學改隸欽天監(jiān),稱欽天監(jiān)算學;八旗官學也被并入新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