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已然邁入古稀之年的教授莫里在患肌萎性側(cè)索硬化,一年以后與世長辭。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患病的14周里,其得意門生每周二都與其相伴,聆聽其最后的教誨,并將其警世箴言寫成了《相約星期二》。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歡迎閱讀。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一)
讀了阿爾博姆的紀實作品《相約星期二》,我知道這是他的三部作品(另外兩部是《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和《一日重生》)中最好的一部。因為其中展現(xiàn)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面對死亡時,對生活的種種體會。
或遲或早,人總是會死的。“一旦你學(xué)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xué)會了怎樣去活”,人們總是在死亡到來時才去面對,其實,早點思考死亡,也許可以讓我們更從容的面對它,也許可以讓生活的過程更有意義。
書中,米奇·阿爾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討論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錢、婚姻、死亡、寬恕等多個話題,莫里教授深刻的認識,給人以深入內(nèi)在的啟發(fā)。
書中多次提到媒體對暴力、訴訟、侵犯等事件的渲染,與莫里教授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照。其實,媒體中的世界,就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物欲橫流以及大多數(shù)人浮躁心理的真實反映。
也許,我們可以認真一下思考莫里教授的話語,也許,我們可以過一種稍微不同的生活。
好書是和作者做心靈的溝通,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生活,而不只是增加知識或茶余飯后的談資?!断嗉s星期二》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二)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么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為本書的內(nèi)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chǎn)生怎樣的興趣?可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恒…看到這些,你還能說它是“簡單”的嗎?
作者,我們權(quán)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xué)老師,社會心理學(xué)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yè)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jīng)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qū)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yīng)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xué)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dāng)中的,上學(xué)、就業(yè)、升職、結(jié)婚、生子、創(chuàng)業(yè)、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shù)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liuxue86.com)。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yè)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fù)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fù)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shù)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jīng)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shè)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希望學(xué)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yè)……”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shè)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shè)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zhì)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tài)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F(xiàn)在當(dāng)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dāng)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xí)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dāng)孩子的經(jīng)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yīng)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shù)?ldquo;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可以把悲劇變成喜劇,甚至可以將這一切升華為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nèi)松闹黝}嗎?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三)
《相約星期二》是一位不認為生活中有“來不及”的、最后走向死亡的智者說給他的學(xué)生的對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會學(xué)博士,曾經(jīng)發(fā)誓永遠天真活潑的活下去,曾經(jīng)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幾萎縮性側(cè)索硬化,病魔一點點侵犯他,從腳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獨的時候,他的學(xué)生米奇撿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諾,重新走進他的生活。米奇每個星期二都如約而至,手中持有老師愛吃的食品,即使老師不能吞咽下它們,但可愛的學(xué)生仍然保持原來的習(xí)慣。于是,這位喪失了駕駛能力,喪失了行走能力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躺在病榻上開始了每周一次的人生課。愛憐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腦中跑馬。再次品讀,讀完這本書的時候,這匹馬跑得不停蹄------
認識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應(yīng)該學(xué)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認識自憐——人有悲哀,需要時就大哭一場。但悲哀過后要馬上想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想要來看自己的人和想聽得好聽的故事。
認識遺憾——要習(xí)慣于退后一步,經(jīng)常審視自己的生活。要問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點什么?”
認識死亡——認識到自己會死亡,并時刻做好準(zhǔn)備,但要死而無悔,死而無憾!
認識家庭——如果沒有家庭,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如果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guān)心,我們擁有的東西就少得可憐。
認識感情——接受所有的感情。對人的愛戀,對親人的悲傷,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懼和痛苦。
認識對衰老恐懼——衰老并不是衰敗!它是成熟,要接受現(xiàn)狀并自得其樂,接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權(quán)力。
認識金錢——錢無法替代溫情,權(quán)力無法替代溫情。所以要給與他人你要給與的東西。
認識愛的永恒——生活中應(yīng)該有許多擁抱、親吻、歡笑、交談和道別。
認識婚姻——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對方,如果不懂得怎樣妥協(xié),如果彼此不能開誠布公的交流,關(guān)系都將有麻煩。共同的價值觀很重要!
認識文化——當(dāng)我們受到威脅時,我們就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就會視金錢為上帝。要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
認識原諒——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也需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yīng)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不要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沒有遇到這么好的老師,不惑之年的門檻旁,莫里老人補充了這個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點發(fā)亮。是啊!該是思考應(yīng)該追求什么,避免什么樣的錯誤的時候了。
凡事宜早不宜遲!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四)
心的顫抖伴隨著《相約星期二》扉頁的翻開。而后,一句話撲面而來:“臨終前,他要給學(xué)生上最后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禮。他把課堂留下了。課堂越來越大,現(xiàn)在延伸到了中國。我向過路的朋友大聲招呼:來,值得進去聽聽。”余秋雨先生的話讓我的心更加顫抖,而我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咀嚼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堂關(guān)于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著米奇,影響著周邊的人,當(dāng)然也影響著我。愛的確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了,我們都要愛自己,因為這是對愛著我們的人的一種回報,通過愛自己,我們也能學(xué)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愛家人,特殊的血緣的紐帶把我們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彼此之間會付出很多但也會有收獲,因為我們互相深愛著;我們也要愛自己的朋友,友誼讓我們知道,除了親人間的愛還有友情能讓人們真誠相待,無私奉獻;我們也要愛大自然,她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讓我們得以世代延續(xù);我們甚至應(yīng)該愛身邊的一切,因為愛是這世界上最最偉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語言,超越一切行為,它能使我們?nèi)祟惿畹母用篮?。所以? 用心去愛吧!當(dāng)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我們每個人都會被愛包裹起來!
另外,莫里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態(tài)度也讓我良久不能釋懷。看著自己的身體漸漸衰敗,主人公莫里卻以特有的樂觀和達觀,痛苦而清醒地面對,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光作為教案,展現(xiàn)著一個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過程中的樂觀,幽默、痛苦、掙扎以及坦然。這又讓我想起了很多類似的人,叢飛在身患絕癥的時候,縈繞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對此同樣的豁達和坦然,他始終記掛的是他的“孩子們”;江濤也沒有被病魔壓倒,他也樂觀,他也坦然,他寫下《再給我十年》作為對病魔的抗?fàn)帯?BR> 他們?yōu)槭裁茨苋绱藰酚^而又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后階段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愛”,而他們又都是對身邊的一切如此得熱愛,這就難怪為什么他們會如此樂觀坦然了。莫里他熱愛生活,所以他不愿讓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虛度,因此他選擇了積極的生活下去,樂觀坦然的和絕癥進行著痛苦的掙扎;叢飛也同樣,他深愛著他那些“孩子們”,那些雖然極度貧窮但淳樸善良的人們,對身邊一切的愛早已把他的心填滿了,又怎么能夠再裝下恨與怨呢?周濤也是如此,所以能夠笑對生死。
我們也應(yīng)該去愛,用愛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用愛來裝填我們的心靈,用愛來使我們無畏。
然而當(dāng)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想想自己的時候,我們卻發(fā)覺自身似乎并沒有做到上面這兩點。生活在上海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我們似乎越來越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而淡忘了心靈的洗禮。于是,人們?yōu)榱宋镉幌ё陨?,家人反目,朋友疏遠,對身邊的一切也都漠不關(guān)心。最終將會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愛會離人們漸行漸遠,而潛滋暗長的恨必將隨之鳩占鵲巢,嫉妒與仇視也將接踵而至。那么,整個社會的摸樣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讓我們的心靈充滿著愛吧。朋友,請大膽得愛下去,盡可以把將來想得美好些!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五)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人生的意義在哪里”,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jīng)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xué)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并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xué)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與他的學(xué)生米奇約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周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為恰當(dāng),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guān)于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著米奇,影響著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xué)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jīng)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癥--靈魂將眼睜睜地看著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xué)生,已經(jīng)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后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xù)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著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說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著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xué)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zé)任感。只要我們學(xué)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并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著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fēng)生。談到死后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xué)生說:“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說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說,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jié),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六)
看完書后,久久的沉思著…
老天安排我在此時此刻拜讀這本書肯定有它的用意,因為這不是純粹的時間上的偶然。我認識這本書應(yīng)該是在四年前,讀完余秋雨教授在《人生苦旅》中為《相約星期二》寫的序,知道了有這么一本書。當(dāng)時把書名記在日記上,列為必讀書目,卻一直沒有拜讀,只到今天,才細細品味。
書中,瀕臨死亡的社會學(xué)教授莫里和作者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相見,講授人生的最后一課。書中從世界,自戀,遺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錢,愛,婚姻,文化,諒解,完美的一天和道別十四個方面寫出了莫里教授人性的光芒和智慧!
在我在思索如何生活的時候,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迪——“愛”。一個人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zhì)是無法完全滿足自己欲望的,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才可以,書中經(jīng)典極致的觀點就是“愛”。其中,我對莫里教授和作者米奇的一段話記憶猶新,
“我當(dāng)然在受罪,但給于他人讓我感覺我還活著。汽車和房子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鏡子里的自己也不能給你這種感覺。只有當(dāng)我奉獻出了時間,當(dāng)我使一些悲傷的人重新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向以前一樣健康。”
上面的一段話,是老教授莫里在生命將要終結(jié)的時候理智的思考。心情浮躁是的人是不可能體會到這份話的真實含義,因為,人們往往更注重于追求物質(zhì)上的東西。比如,在球場上打籃球,低頭看一下,老是在琢磨別人腳下的是耐克,還是阿迪,當(dāng)是名牌的時候又在想是不是全球限量版。完全忘了打球的樂趣是打球本身,而不是炫耀球鞋。生活中的我,以前賺了多少錢,現(xiàn)在考過了多少科,都只是短暫的興奮,其實真正深埋心底的還是對親人的那份惦念。老教授莫里的另一句話也感觸頗深,
“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年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向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讓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然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同樣的時間,我在《環(huán)球時報》上看到了關(guān)于“中國夢”的討論。中國夢是什么?是追求票子,車子,房子,還是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其實,看完《相約星期二》才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很不好,因為它只是在物質(zhì)這個方面來提問,沒有注重精神。雖然,政府的政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可,真正落實到實處的少之又少。電影,電視,廣播,體育,超女,中超,CBA,上網(wǎng),旅游…我即興的羅列出一堆,都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可,現(xiàn)在人為什么還是抑郁空虛,特別是大城市。競爭強,壓力大固然是原因,可不是主要原因。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我剛才羅列的那些根本就是精神文明的最淺顯的東西,它沒有涉及到內(nèi)涵上的東西,沒有涉及到“愛”。內(nèi)涵上的東西,應(yīng)該有的是,愛,信仰,世界觀,價值觀,等等!這些聽上去很不實際的東西其實是最實際的?;氐疥P(guān)于“中國夢”的話題,中國夢是什么?抗戰(zhàn)時的中國夢是“驅(qū)除韃虜,還我河山”,解放戰(zhàn)爭時是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前是共產(chǎn)主義,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表面上是一脈相承,可,現(xiàn)在有多少人相信并擁有這樣的信仰?我認為“和諧社會”最主要解決的還是,“怎樣讓現(xiàn)實的人們擁有最基本的社會觀,并在其基礎(chǔ)上進行“愛”的傳播!
最近我自己一直在想,我到底要追求什么?今天想了想,應(yīng)該是“衣食無憂基礎(chǔ)上的愛”。解決自己的生存生活的物質(zhì)生活,然后投入到對親人,朋友,身邊的人,社會上的人的關(guān)愛中去。
“每天晚上當(dāng)我睡著時,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上,當(dāng)我醒來時我便復(fù)活了!”莫里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來表達他當(dāng)時的情形:隨時面臨著死亡,并準(zhǔn)備好了安靜的對待死亡——象睡覺一樣???,今天我更愿意鉆牛角尖似的理解成,睡眠夠用就好了,多余的就是在死亡。雖然,經(jīng)過我的理解,涵義上和圣雄和莫里差距拉大到不止千里,但是這樣理解更適合我的現(xiàn)實生活。床,是人生的第一敵人,戰(zhàn)勝不了它,其他的由從何談起?
莫里教授最后給自己寫的墓銘是“一生的教師”,寫到這,我知道,病情吞噬的只是他的軀殼,而他的精神之光,永遠教導(dǎo)著迷惑的我們,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去愛和被愛吧,去關(guān)注身邊的人吧,去從自身中解脫出來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七)
曾經(jīng)聽說,有一本叫做《相約星期二》的書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我慕名看了這本書,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其實很簡單,作者米奇,像許許多多有事業(yè)心的人一樣,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逐漸在對金錢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見了大學(xué)里的教師,已身患絕癥的莫里,兩人相約于星期二,共同繼續(xù)從前的課程。
莫里老人用瀕臨死亡者的內(nèi)心體驗,指導(dǎo)著人們?nèi)绾蚊鎸ι?。他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與生活講和;愛是人類一生都該追求的最高感情;最完美的一天并不要怎樣的奇異、奢華,而是簡單、輕松和快樂;他還告訴人們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實感情……
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覺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愛情仇,催淚彈似的偶像書籍后,這本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我開始明白了這本書為什么如此受歡迎。因為現(xiàn)實社會有時候太浮躁了,人們都在忙碌、彷徨,為功名利祿而奔波,忽略了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感受,所以內(nèi)心空虛卻又不知道為什么,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補了他內(nèi)心的空擋,所以莫里與他的人生觀,就開始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了。
而且,莫里也給我們帶來了對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僅僅勇往直前,還要不時停下腳步,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反思一下從前的生活。莫里也說,很多人在忙著工作,他們有了錢、房子、車,可是他們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
書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結(jié)束,人雖然已去,而話語猶存,這本書讓我知道怎樣在平凡中尋找快樂,讓我知道如何在繽紛的世界里永遠保持一顆純潔而寧靜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我想,我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學(xué)習(xí)、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