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后感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編輯《牛虻》讀后感,歡迎閱讀。
    牛虻讀后感(一)
    當?shù)谝谎圻M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lián)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語言的優(yōu)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fā)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唇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于精細,過于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里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tài)又使人想象到一只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jīng)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后這“丑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杜r怠分阅芰钊诵南壹樱褪且驗樵谂r档纳砩?,集中了許多方面的“沖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沖突,就沒有悲劇。”
    這“沖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沖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沖突,而由于這些不能調和的沖突,就爆發(fā)了驚心動魄的悲劇。亞瑟從小在家里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后,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里常常給他講解哲學,并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里對自己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于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yè)。當時蒙太尼里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zhàn)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zhàn)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得知蒙太尼里神甫不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后偽裝了自殺的現(xiàn)場,只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沖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里,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沖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余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墒敲商┠崂餂]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里是看著自己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么可憐又那么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并不能為人們做什么,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亞瑟??墒敲商┠崂锊欢?,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么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后,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丑陋的姿態(tài),結束了一生。那么,蒙太尼里,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里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么,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后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沖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著很多小沖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復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于,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著,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愛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但是,正是因為著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沖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悲劇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于產(chǎn)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該是最后牛虻留給愛人瓊瑪?shù)倪z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牛虻讀后感(二)
    做一只百折不撓的牛虻
    真正意義的行動不應考慮生命危險。我被神派到這座城市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直牛虻,其職責就是刺激它盡快前行—這是蘇格拉底《對話錄》里的一句。這是對《牛虻》這本書的評價。
    無論我仍然活著
    還是我依然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愉快地飛來飛去
    --牛虻
    這本書是受“保爾”所薦,我才開始讀的。它的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jīng)歷重重困難后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后,許多人認為他已死,但他又重現(xiàn)江湖,不顧家人反對,在勞倫佐·蒙太尼里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把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yōu)秀品質。
    我記得他在被槍決的時候的一個段落,因為他堅強的品質令我記憶猶新:“一顆子彈打歪了,擦破了他的臉。另外一顆子彈打在膝蓋的上部。牛虻站在那,沖他們笑。他們驚恐萬分的瞅著已經(jīng)被他們槍決,可是沒有被殺死的人‘上校,你帶來一只蹩腳的行刑隊!我來瞧瞧能不能把他們調教好。行了,伙計們!把你的武器抬高一點!你們都準備好了嗎?那么來吧!預備——舉槍——’‘射擊!’上校跑上前搶先叫喊道。又一陣亂七八糟的射擊。煙霧漸漸散開,隨后冉冉升起,匯合到晨曦之中。他們見牛虻已然倒下,發(fā)現(xiàn)他竟然還沒有死。他搖晃著站了起來,接著便向一邊躺在了草地上。‘他是不是死了?’上校輕聲問。獄醫(yī)低聲答道,‘我想是吧······感謝上帝!’‘感謝上帝!’上校又說了一遍,‘總算結束了!’蒙太尼里來到院內,木然看看前方。‘主教閣下!請你一定要原諒······槍決剛結束,尸體還沒······’‘哦,我的上帝!’一個士兵忽然喊叫起來,軍事長官及時回頭去看。是的······草地上那具血淋淋的、模糊不清的身軀又一次開始掙扎,而且開始呻吟。牛虻倚著醫(yī)生的膝頭直起身體,瞪大眼睛直瞅著十字架······”
    牛虻這種堅強的毅力,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只有具有牛虻這樣的品質,才能在無數(shù)子彈穿過身體的情況下,鮮血將要流盡的情況下仍然頑強不屈的站立起來,無所畏懼,更是不怕死神的威脅。
    讀過這本書后,我才知道,我們所有的困難加起來,在牛虻眼里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我們只有學習牛虻那種剛毅不屈的精神,不屈不撓,從不認輸······才能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有所表現(xiàn)。
    牛虻讀后感(三)
    讀到第六章時,我哭了,當兩滴淚水墜落在書桌上碰擊出滴答一聲,心猛然一緊,仿佛靈魂也跟著顫抖了一下。平時一直傻傻的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命途多舛,生活過得多艱辛困難,讀完《牛虻》后,覺得自己遇上的那些困難挫折在他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認這是第一本讓我看到落淚的外國著作。
    我看過《飄》、看過《茶花女》、看過《小婦人》,這些書中的主人公都有著悲情苦難的人生,有著堅強、奮斗、向上的高貴品質,有不屈服與命運的反抗精神,但牛虻卻是撞擊我心靈最重,漾起心中最深處的漣漪的一部外國作品。
    我很佩服,也很同情牛虻 。
    十八世紀中葉的歐洲,除英國外,大多數(shù)宗教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思想觀念保守、麻木、病態(tài)。牛虻的母親在教堂做懺悔時結識了教士蒙太尼,兩人相戀,牛虻的母親當時已經(jīng)嫁人了,而教士是不容許結婚的,這不小心產(chǎn)生的愛情火花,燃燒了兩人,長生了愛情的結晶就是亞瑟(牛虻)。但他們背負沉重宗教枷鎖,對上帝高高崇敬,于是“良心不安”的兩人選擇最終懺悔,向上帝,向亞瑟母親的丈夫懺悔。丈夫原諒了犯錯的妻子,接受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亞瑟,條件是蒙太尼永遠不得見葛蘭第斯(牛虻的母親)。于是蒙太尼遠赴中國傳教十幾年才回到意大利,葛蘭第斯的丈夫從此對他冷落,后來死后把財產(chǎn)全部給了前妻的兒子繼承。亞瑟的大嫂襲麗亞對自己的母親一向不善,襲麗亞眼里亞瑟的母親就是不守婦道的女人,背板上帝,背叛基督教。在外人看來,亞瑟的母親就是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而因為對宗教和上帝的深深信仰,亞瑟的母親與親生父親蒙太尼堅守諾言,彼此永不相見。www.liuxue86.com
    蒙太尼后來做了亞瑟的懺悔神父,他給予亞瑟所有的愛,真誠的教誨和引導,亞瑟對蒙太尼是深深的敬愛,也因蒙太尼有著對上帝矢志不渝的信仰,當?shù)弥商崾亲约河H生父親時,原有的信仰崩塌,難以接受自己親生母親和父親欺騙,信仰與現(xiàn)實的沖突,親情與信仰的沖突,最后亞瑟選擇了遠離。
    落入謊言的圈套,遭受監(jiān)獄里的折磨,羞辱,十九歲的亞瑟深陷絕望的痛苦。敬愛的神父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新的懺悔神父在他懺悔時,出賣了他,青梅竹馬的瓊瑪也不相信他,最后不得已選擇遠離他們,開始新的生活。謊言、欺騙、不信任讓他平靜有序的生活變得顛序混亂,他選擇拋棄,選擇了遠離,開始新的人生。選擇遠離同時亞瑟也相當于選擇5年煉獄班的生活。
    一段新的開始,哪有那么容易。
    亞瑟制造了自己假死在達森納海里的現(xiàn)象。在身無分文,又不會半句西班牙話的情況下偷渡到了南美洲,正是在那里經(jīng)歷了長達五年的流浪生活,最后他被杜普雷探險隊救出。初到南美,亞瑟除了一雙白嫩的雙手和嬌生慣養(yǎng)的習慣外,沒有其他半點的謀生本領,要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奴隸的南美無異于寸步難行,就好比不帶水去穿越一片廣闊的沙漠,而且太陽還足夠毒辣的掛在天空。為了生存亞瑟在賭窟里做仆人,有一次被賭窟老板派去趕走一個輸?shù)镁獾馁€徒,如果要保住‘職位’,亞瑟必須服從命令,結果亞瑟被那位狠心的賭徒用撥火棒用力的打,他打碎了亞瑟一只腳的骨頭!顯然那個賭徒希望一下子就把亞瑟打死,還有一口氣,亞瑟堅持活下去的勇氣。
    很幸運,一個本地老太太發(fā)出基督教的慈悲收留了亞瑟,那個賭徒在亞瑟身上留下的“饋贈”是:走路時成為跛腳的瘸子,忍受周期性復發(fā)的炎癥。四個月后亞瑟爬出了老太太居住的茅屋,因為他不想再讓一個老太太來養(yǎng)活自己。餓著肚子,殘疾的雙腿,徒步走著去尋找工作,廉價勞動力充足的南美,那個老板或店主與昂雇用一個殘疾干活不伶俐的人呢?亞瑟在骯臟的妓院洗過碗碟,給比畜生還惡毒的農(nóng)場主做過馬夫,在斗牛場中提斗牛士干過雜役還幫人補鍋,打掃豬圈,向人乞討一點發(fā)霉的食物而遭到過拒絕……他在不停走,走過厄瓜多爾、智利、秘魯…… 有一次因為饑餓亞瑟暈倒在一個雜耍般的帳篷門口,他們搭救了亞瑟,給他吃的,但第二天卻讓他擔任可以讓孩子們小丑擲果皮,惹看客發(fā)笑的角色。因為亞瑟背有些駝,腳是瘸的,一只手少了兩個手指,穿上那套花花綠綠的愚人衣,在人工裝起一個駝背,扮演小丑。不敢想象,亞瑟竟為了生存竟做了兩年!人的尊嚴被所謂的看客們殘酷的踐踏!
    很難有這樣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我發(fā)自心底的佩服他。為什么那么艱難亞瑟沒有選擇自殺?瓊瑪有一次也這樣問過他。“那樣是在逃避。你想想吧,我的工作怎么辦呢,誰能代替我去做呢?”亞瑟這樣回答。十三年后,亞瑟回到了意大利,曾經(jīng)的熟人沒人認出他。他新名字叫列瓦雷士,言辭犀利,諷刺意味強,在報紙上發(fā)表過一些潑辣的雜文,人們給它取了個“牛虻”的綽號。
    他的工作是什么呢?重要到可以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下也要堅持下去?在被人羞辱,在被人痛打,在被人欺壓,牛虻忍辱堅持了下來,最后活著離開了那個煉獄般的南美州回到歐洲。他的工作是:把教會的威信連根鏟除,是使人民真正意識到一切教會的代理者都是害蟲,喚起人民心中熟睡的理性。我想正是有這樣的理想和信念才使他在那樣卓絕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了下來。在我心里,這仿佛又是一鳴警鐘,再次提醒:生活要擁有理想!常常覺得自己是有理想的:大三準備考研,大學畢業(yè)后繼續(xù)讀研究生。今天看來這只不是個大學規(guī)劃,算不上什么理想。我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我可以為他人做什么?想這些問題時,腦海中是模糊迷茫一片,或許我應該找個時間,好好清理這些思緒,看清自己想要走什么路,該怎么走。
    牛虻認為一切混亂和病態(tài)的主要根源是‘宗教’的心理病癥,自身經(jīng)歷讓他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點。他愛父親蒙太尼,所以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工作”去解救身在充滿腐朽的味道教會的蒙太尼。監(jiān)獄里當牛虻問蒙太尼選擇他還是上帝時,蒙太尼最后選擇上帝。亞瑟絕望了,自己這么多年來和命運的斗爭,頑強活過來所經(jīng)歷的苦痛和上帝比起來,還是輸了??吹竭@章是我哭了,為牛虻。這是對牛虻的同情,同樣也感到心酸、心疼。
    牛虻曾說即使為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也會覺得不枉此生。生活也許賦予了我們不容易,但我們只要擁有堅定地信念,為理想不息奮斗,即使沒登上山峰頂,我們追求過程中的精彩,我相信,這也不枉此生!
    牛虻讀后感(四)
    今天,我看了《牛虻》后,有很多感想。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比起亞琵,我們要比他幸福好多倍。我們吃得好,穿得好,用的也好,還在家長的愛護下快樂的成長。然而,亞琵不僅失去父親,而且還是去了母親。在她的養(yǎng)父的欺騙下,他決定離家出走。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雖然生活環(huán)境好,但是在感情下卻很平淡??隙ㄓ泻芏嗪⒆拥募议L天天押這孩子做作業(yè),而怕孩子偷懶,自己接在孩子的一旁陪她一起看,也就是“陪讀”。
    去到書店,只要看到什么學習用品、學習軟件等等......都會拿出錢包把它買下,不管價格多少。而玩具就一律不給。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就因為這樣,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會慢慢的退下來。成績一旦退下來就還被家長打罵,這樣的日志誰會好受?假如孩子們也像亞琵一樣,受夠了氣,就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會成什么樣呢?誰然成績很重要,但是還要需要好的人格、品質也要好。只有好的人格和品質,才會有更好的成績。有人活著為了錢,在他們看來錢是萬能的,是十足的好東西;有人活著為了權,因為在現(xiàn)在的社會,有權就會有錢,隨之什么都來了。有人活著為了愛,為了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伴侶。
    這些都要做到,但我看了,一個人,活的有意義、有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味同嚼蠟的活著。這才是我們活的最快樂的是吧!
    牛虻讀后感(五)
    讀了《牛虻》這部名著時,我全然投入其中,久久難于自拔,仿佛看到牛虻無助而又悲痛欲絕的神情,聽到他那急促的呼吸和的吶喊,感受到他那惟有犧牲自我的無奈!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表現(xiàn)的。
    這種矛盾沖突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關系上。開始時,亞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甫。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于將來能偷偷消除導致亞瑟反教會統(tǒng)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chǎn)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tǒng)一的,并且不恰當?shù)匕焉窀醋魇墙虝y(tǒng)治的代表。
    由于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tǒng)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jié)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
    從此之后,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牛虻歷盡人間肉體與精神的羞辱打擊,在那拼命的靈魂中,把理想栓牢在彎曲的軀殼里,他拼命的忍耐著,等待著。他積攢著力量再次和蒙太尼里神甫——宗教的代表——牛虻的親生父親的那個上帝作戰(zhàn)。把這作為捍衛(wèi)他心靈的盾牌,為了這個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他給自己選擇了自我犧牲的道路,以求得蒙太尼里能放棄他的上帝。誠如他所說“除了跟教士們戰(zhàn)斗之外,生命對我毫無意義,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把刀,如果你讓我活下去,那你就得承認我這把短刀”,面對強大的敵人,在當時無論是物質、思想,還是組織等條件都不具備情況下,他冷眼看這世界,把自己變成一把短刀。而這由人變成短刀的轉變,卻僅僅是希望蒙太尼里能跟他走。當衷心愿望幻滅時,好像金色晚霞幻化成的仙境,都將隨黑暗到來而消逝。面對無奈的結局,為了喚起最愛人的醒悟,他選擇了死,惟有死才能在蒙太尼里那頑固心底防線上撕開一個裂口,催醒他那迷蒙而遲疑的惺眼。牛虻死了,死在朋友與親人的意外中,死在他明知不可為而又為之的莽撞中,更死在注定的歷史悲劇中。“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我甚感這是對他最適合不過的評語了。劉統(tǒng)勛曾說“做人,就得做出自己的模樣來,做出一個在這世上找不出第二個的人來!那怕把人做的很癡,很狂,甚至把自己的影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可他畢竟是做人了!做了一回屬于他自己的人!”牛虻自謂一生“沒有一個朋友”,率性而為,敢作敢當,倔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他的確做了這世間“找不出的第二個人”,他活出了自己的模樣!“如果自由但不平安,如果平安卻不自由,就讓往日保存一個美麗的位子吧,不要苛求重逢,不要獨鐘實現(xiàn),不要怨甚至不要說……那美麗的位置也許只好放在心里,在想象里,在夢里,只好在永遠不能完成的你的長待中……”
    牛虻說。自由唯有放棄平安,平安就要放棄自由,他選擇著為自由。但對生命“美麗位置”的追求,是讓人心酸的,這里面有對瓊瑪深深的愛,又有對親生父親的恨——愛的極致就剩下恨。在愛恨纏綿的情感世界里,為了追求世間純真而公平的愛,他用死向蒙太尼里挑戰(zhàn),向整個世俗挑戰(zhàn),向統(tǒng)治蒙太尼里那個上帝挑戰(zhàn)。于是,他死了,為了一個人,一個他最愛的人,死了!“于禁忌之處見風骨,與高天之外見春秋”,他死的偉大而又脆弱,死的留戀,死的無奈,更死的讓人揪心!
    牛虻讀后感(六)
    讀了《牛虻》有感你是否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如果你說是,你應該會注意到保爾最喜愛的書是什么?是的,是《牛虻》?!杜r怠穇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其書在藝術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中國和蘇聯(lián)的廣大讀者中,起到了教育和鼓舞的作用。讀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想就此說一說我的感受。
    首先應該談一談亞瑟,本書的主人公。身在19世紀的意大利,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的青年,他沒有辦法選擇,沒有后退的道路,只有斗爭,只能斗爭。當他明白自己是比薩神學院長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他的精神幾近崩潰。他不再相信這個社會,背叛了自己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于是亞瑟以筆代刀,用犀利的語言抨擊現(xiàn)實,投身革命,被稱為“牛虻”。
    在火熱的斗爭中,他被錘煉成了一個為統(tǒng)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戰(zhàn)斗的革命者,最終英勇就義??磁r档囊簧?,我看到了19世紀意大利的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xiàn)實。能拯救社會的,不是神,不是上帝,不是基督,是自己!而那時太多人的思想已經(jīng)被基督綁架,蒙太尼里便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道義”,竟對自己的骨肉見死不救。哼!這就是所謂的道義?而牛虻在監(jiān)獄中的一番話,恰恰又是對靈魂的控訴,對“道義”的譴責,讓人們更深的感受到現(xiàn)實的黑暗。但是小說中關于牛虻對生父蒙太尼里和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的描寫表現(xiàn)出一定的脆弱和傷感情需,對革命群眾的描寫也嫌不足??v觀全書,它是虛寫戰(zhàn)爭,實寫戰(zhàn)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的。也不簡單的是對19世紀意大利生活的生動刻畫或者社會關系的歷史探討,其關鍵好像還是人類的心靈_對人類生活的探討靠幾個活生生的如牛虻一般的人物來完成了。
    在一個不乏美好的惡的推動下,人物和命運都在前進著,這種甚至有點殘酷的現(xiàn)實是我們每個時代都要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牛虻,他的氣節(jié)是高尚的。牛虻告訴我,站起來,去奮斗,去斗爭,相信你自己永遠都不會辜負你自己,而基督是個虛偽的受難者。“上帝是一個騙子,他的創(chuàng)傷是假的,他的痛苦全是做戲……”耳邊又回蕩起亞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