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讀后感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了陳情表讀后感與賞析,幫助大家理解《陳情表》這篇課文。
    陳情表讀后感(一)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著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脫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yǎng)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jīng),以文學見長。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后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jīng)96歲,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床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愿,準允他為祖母養(yǎng)老送終。那樣的話,生愿以生命奉獻,死后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并發(fā)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
    人,應該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fā)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yǎng)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xiàn)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xiàn),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chǎn)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占據(jù)在兒女的記憶里。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
    人間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值得我們回味、留戀,讓我們懂得感恩……
    陳情表讀后感(二)
    李密的《陳情表》以其“悲惻動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成為流傳千古的美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歷代文論家對它評價甚高,有的認為它“沛然出自肺腑,無斧鑿雕琢痕”;有的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蘇軾則把它與諸葛亮的《出師表》相提并論,以為“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而我讀《陳情表》,雖然也覺得它確實是一篇千古美文,雖然也感覺到了它的“悲惻動人”,但并不以為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讀到了隱藏在這篇美文之后的罪惡——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
    蜀漢被滅亡之后,作為西蜀才子又是蜀漢舊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種故國之思,何況他還認為后主劉禪是“可以齊桓”的,只不過是“未得其人”罷了,對于蜀漢的被滅亡,他也就有一點不服氣,對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馬氏的晉朝,也就有一點不屑和不齒,或許還有一點仇恨,當然也就不愿意到這樣的朝廷去作官而為它盡忠了,再加上他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供養(yǎng)祖母的問題。因此,司馬炎對他的“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辭、拒絕。然而,由于他拒絕的對象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員,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社會中對所有人們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這個行動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司馬炎寫的這篇《陳情表》,也就與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寫的類似性質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大不相同了。
    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濤(字巨源)舉薦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僅不感激山濤,不接受舉薦,反而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樣一篇千古奇文來痛罵山濤并與之絕交。嵇康的絕交書,洋洋灑灑近兩千字,作者稱心而言,率性而發(fā),寫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文中雖然有對山濤的譏諷和痛罵,但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的黑暗社會,矛頭直指當時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大將軍司馬昭,明確表明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決態(tài)度。嵇康之所以能夠如此直來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對的只是一個文人山濤而已。
    而李密的對象不同,其《陳情表》的寫法當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鐵了心不想要腦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養(yǎng)祖母作為一個拒絕出來做官的好借口,文中一再的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涼和祖母作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病危處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統(tǒng)治者的同情。為了遮掩他的故國之思,打消司馬炎對他的疑慮,他把篡立的晉朝稱為“圣朝”,說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經(jīng)為之盡忠的蜀漢稱為“偽朝”,并宣稱自己做官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也就是承認自己“有奶就是娘”的價值觀。而且一再的貶低自己的人格,稱自己是“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來滿足司馬炎的優(yōu)越感和虛榮心。如此這般之后,還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養(yǎng)祖母納入了晉朝統(tǒng)治階級所謂的“以孝治天下的”價值體系之內,強調自己所作所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個解決“忠”與“孝”矛盾的“先盡孝后盡忠”的折中方法,因為“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 ,報劉之日短”。
    嵇康雖然面對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濤,但他最終還是被司馬昭假借罪名而處死,他或許沒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夠傳到司馬昭的手上,使“大將軍聞而惡之”,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李密雖然最后達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還受到了司馬炎的賞賜,但是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的。讀到最后的“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這一句時,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李密的那副充滿憂慮、恐懼顫抖的面容!悲哉!
    從李密的這篇千古美文中,我又一次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看到了俯伏在強權淫威之下的顫抖的靈魂!同時,我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盡管我們的社會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誰也不會強迫我們去做官,我們也用不著去寫這種如屢薄冰式的,可能使人回腸百轉、一夜白發(fā)的勞什子“美文”了,更不用害怕文章寫得讓人不滿意而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了!幸哉!
    陳情表讀后感(三)
    《陳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古有“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之說??梢姟蛾惽楸怼分?ldquo;情”之真之深之切,其傳誦千年而不衰,終在于此。李密作為一位亡臣賤俘,深感祖母躬親撫養(yǎng)的不易,面對司馬氏政權的急竣詔書,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辭職不就,為祖母養(yǎng)老送終。于是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情”字,以情動人,以情串文。文章至情至孝而又陳詞婉轉,自然真切,仿佛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史載當年晉武帝讀了此表之后,深受感動,下詔李密留養(yǎng)祖母,并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蛾惽楸怼分阅茏尷蠲芑粍訛橹鲃?,全在于一個“情”字,就是這個“情”字巧妙地解決了自古忠孝兩難的處境,使他留下美好的名聲。
    一、敘孤弱無依之情
    為了能深深打動晉武帝,李密先盡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然后就在這一凄苦悲調中泣訴自己孤弱無依之狀:先是自己出生六個月大,父親逝去;接著四歲那年,母親改嫁;后又是少年體弱多病,至九歲時還不能走路。不但如此,就連族親除了祖母之外,再別無一人。其“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慘狀可不言而喻。作者以簡練的語言,凄苦悲涼的情感有力地刻畫了一個缺親少故,又飽經(jīng)禍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貧、孤獨、悲愴。這是一個多么悲慘的故事,這是一幅多么慘苦的圖畫!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抒相依為命之情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成人。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里,對于夙嬰疾病的祖母來說,撫養(yǎng)孫兒成人,談何容易?其中諸多不便、艱辛、苦楚又有誰能體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尋錢覓藥;孩子遭人欺負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讀書識字做人……在作者的筆下,展現(xiàn)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yǎng),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同時,作者還懷著憐憫之情,傾述著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立,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出,才使祖母疾病纏身,臥床不起,“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相依為命,誰也離不了誰。“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拳拳之心,昭然可見。兩情依依,血肉相連,其情至真至孝!
    三、感優(yōu)加恩遇之情
    李密作為一位降臣,至微至陋,卻多次被任要職。先是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后是刺史臣榮舉秀才,再是詔書特下,拜郎中,除洗馬。職位一個比一個高,詔書一次比一次急??蔀楹尉褪寝o不就職呢?是李密孤高自傲,不識抬舉?非也。他怕的就是落個心念舊朝,貞守名節(jié)的“不忠”之罪。因此,在文中作者充分地把他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之情彰顯得明明白白。“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是對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稱頌;“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以表自己受寵若驚的感激;“奉圣朝”,“沐浴清化”,更是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這其中,“沐浴”一詞巧妙地隱喻作者在當朝所受的恩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這種感激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武帝的心弦為之一弛。
    四、報武帝忠敬之情
    李密反復強調孝情,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乃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辭不赴命的。因此,在提出“愿乞終養(yǎng)”之后,在這種真摯懇切之情的基礎上轉而抒報武帝忠敬之情。誓將“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活著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huán)。“士為知知己者死”,至此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出現(xiàn)在武帝面前的儼然是一個活脫脫的忠臣形象,使武帝越發(fā)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事實上,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李密奉召出仕,歷任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以報皇恩。
    亞里思多德說:“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對適當?shù)氖挛?,對適當?shù)娜?,在適當?shù)臅r機下,以適當?shù)姆绞桨l(fā)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shù)氖闱榉绞剑?ldquo;情”為中心,從四個方面動之以情,掏之以心,自始至終圍繞“情”字作文章,終于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陳情表讀后感(四)
    人們常說“忠則《出師》,孝則《陳情》”。被譽為千古美文的《陳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須由自己侍奉,暫不能應征做官,而向晉武帝陳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欲先盡孝而后盡忠是這篇表的主旨。作者處處圍繞這個主旨擺事實,訴真情,論道理,將事、情、理巧妙穿插,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一、敘“辭不就職”的種種事由
    1、 家庭的不幸
    開篇“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八字,極其概括地定出了作者年少時的不幸。接著細致地描繪了“險釁”、“閔兇”的具體內容。其不幸表現(xiàn)有三:
    A、“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不幸之一。
    B、“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不幸之二。
    C、“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不幸之三。
    這諸多的不幸,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2、祖母的病情
    李密在文中反復強調祖母的病: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真是“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這樣反復強調中,讓我們感覺到李密的孝情是特定情境下的非同一般的孝情了。
    3、朝廷之優(yōu)禮
    先寫州郡兩次推薦:“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因“辭不赴命”接著又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馬”,后兩次官職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達,而且都是委以重任。
    上述種種事由,都是李密抒寫“不能廢遠”的拳拳私情的前提。
    二、抒“不能廢遠”的拳拳私情
    敘事之余,李密借用巧妙的抒情方式,將內心種種復雜的情感層層展開,其拳拳私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1、因“沐浴清化”而對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文中不乏對武帝對朝廷的頌詞,對自己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敘述朝廷的優(yōu)禮之后,李密寫到“非臣隕首所能上報”,極為誠懇、委婉、謙恭地表達了內心無比感恩戴德的情懷;文末“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更誠摯地表達了作者對晉武帝生死相報的無限忠誠和萬分感激之情。
    2、因“處境狼狽”而產(chǎn)生的憂懼之情。
    作者先寫從朝廷到州郡,到縣的各級統(tǒng)治機構,接連著“責臣”、“催臣”、“臨門”、“急于星火”,這些短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面對這樣一幅催命圖,作者陷入了兩難處境:“欲奉命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徇私情,則告訴不許。”因而“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這個結論含蓄精警,既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更寫出了封建知識分子忠孝不能兩全的窘境,將內心的憂懼寫得入情入理。
    3、因“劉病日篤”而割舍不下的盡孝之情
    文章開篇就敘述了李密年少時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來賺取一把同情的淚,而是讓讀者體會到:一個失怙失恃又無叔伯兄長并且體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長,飽蘸了祖母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多少操勞之力。這也是李密日后虔誠盡孝的情感基礎。如今祖母“夙嬰疾病,常在床褥”,作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篤,“朝不慮夕”的時候,又怎能不盡孝道,棄祖母于不顧呢?所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可見李密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將自己對祖母的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種感人至深的情境,讓人深深感受到“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這種種情感,盡孝之情才是中心。憂懼之情和感恩之情,從正反兩面突出了李密對祖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對李密深摯孝情的鋪墊。
    三、闡“愿乞終養(yǎng)”的條條理由
    李密在敘之以事,動之以情之后,進一步曉之以理。委婉地提出了“愿乞終養(yǎng)”,先盡孝后盡忠的理由:
    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下的一個范例。
    2、孤苦皇天后土所鑒。“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猶甚”,且其孤苦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其鑒”,成全作者這一要求,可以收民心,服官吏,動神靈,更可慰作者,又何樂而不為呢?
    3、盡節(jié)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臣密今年四十又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由此得出結論“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這一結論清楚地陳述了“報國恩”與“循私情”只是為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著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的要求。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寫得娓娓動人,最突出的是李密所陳之情,發(fā)自內心,出自肺腑,動人心魄,催人淚下,讓晉武帝嘆為觀止,霽怒為憐,予以懷柔,終于恩準了李密的請求,并“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陳情表讀后感(五)
    從前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必不慈。”
    可是,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很難從這樣的文字中讀出感動來。原因何在?
    一是今人的情感世界更為復雜了;二是今人的抒情方式更為豐富了;三是今人不能走進古人的生活世界,對其言說的背景缺乏了解。
    以《出師表》為例吧,作者何以在結束時“臨表涕零”?你必須聯(lián)系到“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從年輕時被“三顧茅廬”請出山來,二十年來知遇之恩,二十一載的歲月流逝,幾多傷懷,幾多感慨!欲追先帝之殊遇,報之于陛下,諸葛亮的心情是多么的復雜啊!既要報效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又知勝算無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只渴盼有奇跡能夠發(fā)生,只渴盼后主能夠勵精圖治。當明明知道這一切都可能是徒勞時,你說他的心里能夠怎樣想呢?
    《陳情表》的第一段,是陳情的源起,從這一段簡短的身世敘述中,我們能讀懂什么?
    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煉的文字來敘說的。中間很多的內容是需要靠我們的想象去補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個“孤弱”而可憐的孩子,沒爹沒娘的,在幾乎絕望了的情況下,被老祖母撫養(yǎng)了,就這祖孫倆,度過了多少“零丁孤苦”的歲月!“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啊!這八個字中有多少內涵。你用想象去填補那“零丁孤苦”的細節(jié)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病了,哇哇直叫喊著,上哪兒去覓食尋藥啊?還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著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來獨立支撐著?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家啊!
    這是人性的表白!在這表白的后面,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母愛的偉大。
    如果我們不能從這樣的文字里讀出細節(jié)來,也就不可能讀出感動來。
    從第二段起,我們讀到了作者所遭遇的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本來,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作者的今天,這是前面的故事已經(jīng)敘說了的。報答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實在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是,在那樣的時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屬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屬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為自己作主。還有一個全社會的家長要主宰你的命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陽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這樣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個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個孝子,才能報答你的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
    這就是“忠”與“孝”的矛盾,是每個朝代的文人都會遭遇的困境。
    有一種說法,李密之所以拒絕出仕,不僅僅是為了祖母,還有自己避禍的因素。那時,的確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點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慘死的結局。問題就在于,在那樣一個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陳述的是真情,也是會遭到人們的懷疑的。
    于是,作者反復表明心跡,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節(jié)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實在是為了盡孝,我才不出仕的。
    歷史上,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想要治理好天下,其要訣之一,就是鼓勵人們的“孝道”精神。每個稍有頭腦的皇帝都知道,在“家天下”的大背景下,“孝”這種品質擴大了,就自然而然會“忠”。
    作者就利用當今人主的這種心理來做文章,這是其一;申明自己并非清高,僅僅是為了盡孝和報恩,這是其二;陳述祖母的苦情,以喚起同情,這是其三。
    在一種艱難的語境中,作者似乎已經(jīng)找到了最好的言說方式,充分展示了自己言說的才能,他還能夠把話說得更好嗎?他還能找到更好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作出辯護嗎?
    盡管這樣,當讀到結尾處的“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這樣的文字,我們還是能感覺到那樣的時代里做人的恐怖。自稱奴才,自稱犬馬,雖然說這是套話,但這是做奴才的套話;至于說到“怖懼”之情,我相信就絕不是套話了,而是作者有著一種實實在在的恐懼。人不成其為人,人不成其為自己。你就是一個奴才,就生活在一種不被信任之中,生活在一種犯罪感中,想做一點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會有這樣的恐懼!
    陳情表讀后感(六)
    文學史上,臣屬給皇帝的奏議,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感人的,常把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的《陳情表》并提;以獲得“高難度”的險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則常把李斯的《諫逐客書》和李密的《陳情表》同論。
    李斯的《諫逐客書》諫的是國家大事,李密的《陳情表》陳的是個人私事,兩者表面似乎沒有共通之處。其實,兩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兩人面臨的險惡“對手”相近,兩人的處境也酷似。
    李斯上書的對象秦王政,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暴君。秦王政為清除異己,消弭隱患,下令驅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書的。李密上書的對象晉武帝,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虐君。晉武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一手殘酷鎮(zhèn)壓政敵,一手籠絡前朝舊臣。李密是為“辭不赴命”而上書的。
    兩人的境遇都走險危的。李斯是一個遭受放逐的客卿,觸犯秦王,隨時可人頭落地。李密是國舊臣,惹惱普帝,時刻會被株連九族。
    然而,由于奏議的內容不同、他們在辭章上則大相徑庭。李斯的“書”、是“曉之以理” 的。他抓住一個“制高點”,完全撇開自己,處處為秦王“跨海內,制諸侯,統(tǒng)一天下”計議,因而雖批逆鱗卻功成計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動之以情”的。他完全撇開公事,訴說自己艱難境遇,以及祖孫相依為命的情誼,因而雖違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狀況下中,訴說衷情,不但不受誅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賜兩女仆服侍祖母的險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書,是著眼于“陳清”需要的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云:“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漢魏晉時臣下以“表”上奏,是陳述衷情的。古書訓“表”為:“表,明也,標也”陳懋仁《文章緣起》作了注釋說:“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標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歷來論“表”之所以推《出師表》、《陳情表》正是因為它們最能體現(xiàn)“表”的文體色彩。
    李密的《陳情表》,在內容上不足稱道。但其表情達意的辭章藝術和表述技巧,確有精妙之處,值得借鑒。表文圍繞一個“孝”字,以“愿乞終老,肆不赴命”為主旨,悽惻婉轉。溢情于詞,表現(xiàn)了一個孝孫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動。
    表文落墨,就痛陳悲慘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險畔,夙遭閔兇”勾起,訴說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語,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愛,“少多疾病”,內外無親的“門衰祚薄”不幸。歲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責無旁貸,義不客辭。這里用事實傾訴往日臣不可無祖母,祖母對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無臣,臣對祖母盡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聲聲落淚,敘事與抒情水乳文融。
    接著,表文追述辭謝拜官的境況和進退兩難的心情。為了使皇上不致對臣的“辭不赴命”、“辭不就職”產(chǎn)生誤解。一方面訴說“臣以供養(yǎng)無主”,確有特殊圖難;另一方面,以退為進、久頌皇恩浩蕩,以表臣深明皇上寵幸之恩德。表文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等詞句,表述對皇上的無限感敢之情,并訴說臣乃卑賤之人,能得到如此蔭賜,“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
    在一番歌功頌德之后,又回轉筆鋒,述說臣之艱難苦況,并未能得到皇上的體諒,因朝廷責備、詔召,地方官上門逼迫驅趕。“責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詞句,點染了十萬火急的形勢。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違逆君命,確有“欲奉詔奔馳”之心志,奈何“劉病日篤”、皇上又不許“茍徇私情”,如此進不得,退不能,左右為難,心情矛盾,處境尷尬,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雙全的思緒。
    窘境擺出來了,何去何從,矛盾該怎么合理解決,表文扣住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頌揚,然后把自己擺了進去。陳說應該得到憐憫、撫育的理由。但據(jù)此來請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備,于是又以個人的經(jīng)歷、遭遇,從兩方面訴說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為了消除皇上對臣“矜名節(jié)”自命對高的懷疑,追述少時就已任職偽朝,本來就是冀求官職顯達的,并沒有什么夸耀自己名聲、節(jié)操之意。其二是為了表白臣確有奉詔之愿,并不是對朝廷有異心,自述臣為亡國賤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顯達升官,確是感激不盡,哪還敢猶豫遲疑,或另有他求。這樣晉武帝的猜疑與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說來,是應該奉詔赴命了,但表文并沒有借勢直下。而是峰回路轉,敘寫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凄苦危殆,抒發(fā)與祖母“更相為命”,必須對祖母奉養(yǎng)終老的孝順衷情。這里寫得纏綿婉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歷史上對李密當時不愿出仕有所評議,認為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內部勾心斗角,矛質錯綜復雜,李密作為亡國遺臣,對卷入當時的政治漩渦不免有所顧慮、警戒,供奉祖母雖是實況,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跡,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懇訴臣必須盡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從年齡計議,述說“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拿鳥獸對比,述說鳥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終養(yǎng),實在只能先盡孝,后盡忠了。最后幾乎是對天盟誓,連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請來作為“臣之辛苦”的證人了。表文終了,李密確是到了掏出心肝、瀝血陳情的境地,決心要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來報答皇思。晉武帝雖然殘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摯意所打動了。
    李密的《陳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構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fā)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