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提供的我的人生格言,歡迎閱讀。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底有黨天地寬。”這是我從自己人生經驗中總結出的一條格言。格言被收入由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編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名人格言》一書。
這條人生格言來源于兩處。前半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源于三國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并請著名書法家張乃光書寫成條幅,懸掛在客廳里,與著名書法家陳義經老先生題寫的書房名“淡泊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相得益彰。后半句“心底有黨天地寬”,是從陶鑄同志的 “如煙往 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詩中“借”來的。
淡泊是格言的根基。我不僅將日記冠名《淡泊齋日記》,雜文集的書名《淡泊齋閑話》,而且作為我人生的追求,行為的準則。
心中有黨是格言的核心。心中有黨,這是對一名共產黨員最起碼的要求。時刻不忘記自己是名共產黨員,加強黨性修養(yǎng),履行黨的宗旨,立黨為公,一心為民,恬淡寡欲,勿計功名,不貪錢財,無私奉獻,知足常樂。心中裝著黨,為黨而工作,天地無限寬闊。
格言是我為人處事座右銘。人生之旅,崎嶇坎坷,荊棘叢生,激流旋窩,驚濤駭浪,困難重重,難題多多,不順心事常有,不公正待遇難免,災禍厄運難躲,直面人生,難中取勝,以苦為樂,邁好人生的每一步,干好革命事業(yè)中的每一件事,時時刻刻都樂觀灑脫。要做到,談何容易?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64年,兵僅僅當了一年,就準備讓我提前退伍,原因是我患有心律不齊、心動過速的“心臟病”。衛(wèi)生部門本著負責的精神,建議把我留下來治病,“觀察”一年再說。這一留,使我的人生之路發(fā)生了轉折。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心臟運轉恢復正常,就不再讓我提前退伍了。部隊成立文藝宣傳隊,抽我去搞創(chuàng)作。我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在匯演中還得了獎。我有時還寫點文章,在報刊上發(fā)表。我這個“筆桿子”慢慢地出了名,雖沒被領導列入提干對象,但經群眾舉薦,還是提了干,成為軍官,而且在部隊干了近30年,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武漢軍區(qū)機關,“混”到了正團級,被授予上校軍銜。
其間,人生之“船”并非一帆風順,多次遭受風浪的襲擊。記得30年前,我在一家雜志社當編輯,30多歲,年輕肯干,得到領導的賞識。一天,領導與另一名編輯為工作發(fā)生矛盾,大吵了一架。領導讓我這個黨小組長召開組織生活會,批評這個編輯,討論給予處分。我經過深入調查,覺得雙方都有責任,而且是為工作上的事,先個別談心,然后在黨小組會上各自作自我批評,當領導的更應高姿態(tài)。我的主張違背了領導的意愿,他表面上沒有反對,內心卻對我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不久定職時,我比同年入伍的人低定了一職。領導的胸懷未免太狹窄了,不想為他“賣命”了。
當我正在苦悶時,腦海里閃現(xiàn)出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中的一段名言:“讓我們把一切,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命,都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交給黨吧!”我捫心自問: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做得怎么樣?黨員應該以黨的事業(yè)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不能有雇傭思想,不是為領導個人打工,是為黨工作。為黨工作,就要立黨為公,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管領導怎么對待我,我要大度些,不能與黨過不去,與自己過不去,要對得起黨,無愧于共產黨員光榮稱號。從此,我的工作干勁更大了。后來,干部部門主持公道,短期內給我連晉升兩職和兩級。
1984年,中央決定編寫當代中國叢書,我從軍分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崗位上被抽調到省軍區(qū)民兵史編寫辦公室,成了編外單位的“臨時工”。一干就是八年,耽誤了前程。由于我牢固樹立了為黨工作的意識,只有臨時崗位,沒有臨時觀念,職務上、待遇上不與在職的比,耐得寂寞,不怕坐冷板凳。在省軍區(qū)領導的關心下,在編辦同志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主編出版了《湖北民兵史話》一書,個人還編寫出版了散文集《神兵歌》,先后受到嘉獎,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
臨時編寫任務完成了,我的軍旅生涯也結束了。1991年,我解甲歸民,轉業(yè)到地方,又面臨著新的人生轉折和考驗。由于我心中有黨,為黨工作,轉折得十分順利。一是擺正位置。轉業(yè)時一般都要降職安排,大都是副職,而且地方干部又比較年輕。我當時就在一位比我年輕近10歲的部長手下當助手,工作中我補位不越位,盡職盡責干到位。幾年來合作得很愉快。二是發(fā)揮特長。在選擇單位時,沒有陷入“有權有錢有閑”的誤區(qū),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用武之地。我到區(qū)委宣傳部后,參與了全國重大典型吳天祥的宣傳,而且出版了二本吳天祥事跡專集。三是耐得寂寞。轉業(yè)到地方,人生地不熟,不要和他人比這比那,保持心態(tài)平衡。四是自加壓力,始終有一個追求目標,不斷超越自我。1996年獲武漢市委宣傳部和市人事局“武漢市先進宣傳思想工作者”、 “武漢市模范軍隊轉業(yè)干部”等榮譽稱號。
如今,我已退休幾年了,但心中有黨始終沒有“退”,仍然發(fā)揮特長,貢獻余熱,被武昌區(qū)評為“雙星”(健康之星、有為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