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的宗教,不管您是信徒還是旅游時前去道觀,都可以了解一下道教的禮儀,看看傳統(tǒng)的中國道教的獨特韻味,進入道觀,就要暫時放下世間的固習(xí),習(xí)用道教的禮儀,包括稱呼、行禮等等,才能體現(xiàn)互相尊重與文明禮貌。以下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道教禮儀,歡迎閱讀!
一、相互稱呼
信徒稱呼道士,應(yīng)稱師父或道長,問候語為:師父慈悲!師父您好!或者道長慈悲!道長您好!參加齋醮時或?qū)Φ赂吣觊L的道士,應(yīng)尊稱為法師,如:法師慈悲!法師您好!
信徒問候道士時,應(yīng)自稱弟子。自我介紹為:弟子姓某名某某。
道士問候信徒,均稱居士,居士意為居家修道之士,是道門中人對信徒的尊稱,問候語為:某某居士您好!見到德高望重,或德才兼?zhèn)涞男磐?,也可尊稱為先生,先生二字在道門中是對德才兼?zhèn)湔叩淖鸱Q,與世俗對普通男士的稱呼,意義不同。問候語為:某某先生您好!
信徒之間,可以互稱道友,問候語為:道友慈悲!某某道友您好!
二、見面行禮
道教徒之間見面,行拱手禮和稽首禮,一般不行世俗的握手禮和鞠躬禮,更不主張行西洋的擁抱禮。因此,見到道士,不要主動與道士握手,否則難免尷尬。
拱手禮:又稱抱拳禮,見面時,正對對方,雙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手心向下),舉到與眉眼平齊處,微微彎腰,同時口稱問候語。平輩之間一般互相行拱手禮,長輩對晚輩答禮、平輩道長對信徒答禮,也一般用拱手禮。
稽首禮:又稱作揖禮,見面時,正對對方,雙手抱拳,舉到與眉眼平齊處,深深彎腰,雙手抱拳自然下垂到與腹部平齊處,再立正抱拳于眉眼平齊處,同時口稱問候語。晚輩對長輩、平輩信徒對道長,一般行稽首禮。
見面行拱手禮與稽首禮,即恭敬,又優(yōu)雅,只要對方能見到,不論遠(yuǎn)近,都可行禮,與社會上流行的握手禮與西方的擁抱禮相比,即方便,又衛(wèi)生,還避免了男女肌膚接觸的麻煩,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明禮儀,道教信徒有義務(wù)和責(zé)任進行推廣流行。
三、朝拜禮儀
齋戒:信徒在拜神的前一天晚上,應(yīng)該要吃齋、吃素。
沐浴:道教講的沐浴,沐的是身上的污垢,道教講人要清凈自己的心靈,也就是要洗心滌慮。
在朝拜神仙的時候,要做到衣冠整齊,不能穿背心,褲衩,拖鞋,這樣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
到廟里朝拜,應(yīng)該要了解一些朝拜的規(guī)矩,進入殿堂一般是靠門的右側(cè)走(因為道教宮觀建筑格局一般是坐北朝南居多,所以進入殿堂靠右側(cè)進也就是靠東邊進),或者是靠左側(cè)走,不能沖著中間走,不能當(dāng)?shù)雷?,走路的時候不宜高聲,在廟里面不宜喧嘩,應(yīng)該是誠心定氣的。
如果是從右邊入殿,那就是邁右腳靠殿堂大門右側(cè)進入,也就是說從東邊進去,就從西邊出來,那么從西邊出來邁的也是右腳,道教講進去從東邊進,出來的時候從西邊出,是順其自然,是根據(jù)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guī)律,效法自然的具體體現(xiàn)。
朝拜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供奉于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于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guī)定和禁忌。
四、敬香禮儀
道教燒香包括了供養(yǎng)、傳達、召魂、靜心這四種涵義。其中:
供養(yǎng)指供養(yǎng)諸神。“愿燒道(經(jīng)、師)寶香,生生常供養(yǎng)。”(出于《三寶香》)香云繚繞,騰空供養(yǎng),供養(yǎng)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諸神。
傳達指傳誠達信。所謂“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招魂指召亡返魂。做幽事道場時,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dāng)愿亡者悉遙聞”。又謂:“一柱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全真儀范中有“一柱返魂香”而廣東〈散花科〉中更有:“三柱返魂香”之說:“一柱返魂香,徑通三界路……”;“再柱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柱返魂香,飄渺通十殿……”。
靜心指清靜身心。重陽祖師有詞曰〈踏莎行;詠燒香〉,是這么寫的:“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煙一柱分明是,依時焚透昆侖,緣空香泉裊祥瑞。”
焚香的具體做法是,先選三柱香,不要斷香,點燃香,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頭相齊,躬身敬禮,然后用左手上香,這時,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若在一個神殿里供奉有什么尊神像的話,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上香完畢,即行叩拜禮。至于拈香是最為隆重的,只有在諸神圣誕火供齋設(shè)醮時才行之。
五、敬禮神像儀式
敬禮神像儀式,如: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于供養(yǎng)的范疇。因道教敬神儀禮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我們先從神像塑造談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苧脫空、石雕等多種。在雕塑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1)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jīng)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過程巾,還必須有“裝臟”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開一方穴達到胸前,然后擇吉日良辰“裝臟”。“裝臟”的內(nèi)容通常有:經(jīng)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歷書、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沉香、朱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yīng)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開光
神像塑好后,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事先準(zhǔn)備好朱砂、白芨、金雞(即雄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jīng)、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誦念圣誥,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畫巾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筆蘸朱砂、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還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與此同時,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舉行“開光點眼下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因此,其儀禮時分隆重。道教有 —套專行開光科儀。
(三)神殿裝飾
神殿,亦稱神堂或殿堂。為了增加神的威嚴(yán)與肅穆眺氣氛,令人進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頓生虔誠敬仰之心,還要在神殿內(nèi)布置多種裝飾。主要有華蓋、幔帳、幡、幢、吊燈等。華蓋,原為天子寶座上所用以蓋覆頭頂?shù)膫闵w裝飾,《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懸掛在神像頭頂上瑞,象征神的尊貴與威嚴(yán)。幔帳,懸掛于神像前,上面繡有白云、仙鶴等圖案。幡,懸掛神象前之幔帳兩側(cè)?!短逵駜浴肪砦澹?ldquo;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還要掛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獻神供品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當(dāng)時時予以供養(yǎng)。供,享獻也;養(yǎng),以飲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shè)之供品。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chǔ)上,增設(shè)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幾等。每五盤(或碗、或碟)供品為一堂。現(xiàn)今道觀所獻供品一般有茶(茶葉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飯食(米飯或米制品)面食(饅頭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shè)。其排列順序是從內(nèi)到外:一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致禮,然后輕放供桌上。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
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于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于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來。”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
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
(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
(2)點燃香(點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里供養(yǎng)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
(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正所謂燒香拜神也。
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圣誕或供齋設(shè)醮時,有主持(方丈、監(jiān)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細(xì),一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nèi)。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別先后三次投爐,上下植獻(先中、次左、后右)或東西臥獻均可。拈香時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學(xué),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寸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guān)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
六、道教誦經(jīng)禮儀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xí)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厘正,俾就謹(jǐn)嚴(yán)",就是通過誦念經(jīng)文,幫助"行持",修習(xí)道學(xué)的意思。
1、誦念方法。
誦念方法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jié)奏變化,但誦念經(jīng)文大多呆板平穩(wěn),與意無涉,其節(jié)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復(fù)誦念多遍的。
2、經(jīng)文的選擇。
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jīng)》的誦念?!抖葱宸Q經(jīng)》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jīng)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于七祖。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jīng)文,這一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chuàng)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后確立下來的。誦經(jīng)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 通常早、晚各一次,每次約一小時左右。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每日晚課通常在下午六點半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
道教徒初誦經(jīng)文以《常清常靜經(jīng)》《太上感應(yīng)篇》為主,經(jīng)文以講“心靜”“靜心”入手,談到“觀”、“寂”等修養(yǎng)法的上乘學(xué)說。知禍福承負(fù)之旨。認(rèn)為“真靜”、“真寂”就是所謂的“常清靜”,充分發(fā)揮了老莊修養(yǎng)法“清靜無為”的宗旨。經(jīng)文字?jǐn)?shù)不多,文淺意賅,適合道教徒每日功課念誦。 經(jīng),在南北朝時期經(jīng)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鐘、磬、鈴、鼓、鐺等。功課經(jīng)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均以十方韻為通用主韻。
3、見經(jīng)典如見圣真。
凡翻閱經(jīng)典之前,先沐手叩齒,平神靜氣,恭敬不二第一。凡玄門經(jīng)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氣凝結(jié)而成,來之不易,故要用黃布、紅布層層包裹。所陳之處,必有鋪墊。開卷之前,雙手捧經(jīng),平舉齊眉,后揭開包裹,左手開經(jīng)。翻閱頁碼,不得用手,一般須制作經(jīng)簽來翻頁。
凡經(jīng)書,不得涂改、書寫?;蚪?jīng)書錯字,或口傳秘旨,或神靈諱字,或運氣存意,或種種用法,均是心記。心記不能又恐遺忘時,另備潔紙,把經(jīng)文頁碼文字抄謄一遍再添修改。熟記之后,焚化筆記。凡寫有經(jīng)文的書卷紙張,均不得任意丟棄,應(yīng)在僻靜無人的地點焚化。更忌心性放蕩,折損破壞經(jīng)書。
學(xué)習(xí)經(jīng)典,一般選擇干凈、僻靜處,在黃紙上用繁體漢字毛筆書“學(xué)習(xí)經(jīng)典,諸神迴避”八字,貼于墻上。誦習(xí)經(jīng)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讀錯一字,傷及十類萬靈,背負(fù)無窮罪孽,請私下學(xué)習(xí)熟悉,習(xí)練無錯,再公開諷演。若不慎讀錯,及時悔改。殿堂之內(nèi),不得喧嘩。誦經(jīng)之時不得言語不潔。
4、讀經(jīng)
讀經(jīng)時,應(yīng)謙虛謹(jǐn)慎、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生一絲懈怠。 經(jīng)者,口口相傳,秘法均不在字面。習(xí)閱經(jīng)典,先拜明師或請有緣老修行,進行教習(xí)“過經(jīng)”。未“過”之經(jīng),不得修持。經(jīng)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若是居士讀經(jīng)或跪經(jīng),須在前一日起齋戒沐浴。女人經(jīng)期不進殿堂。
凡在道觀遇到道士或其他善人誦經(jīng),若能陪同跪誦,專誠用神,獲福無量,罪業(yè)蠲除。遇殿堂誦經(jīng),不得湊身觀望、翻拉經(jīng)書等。凡有生靈讀經(jīng),必有丁甲護持。凡一人誦經(jīng),附木精靈、路過蟻蟲、蜎飛禽畜,均沾利益;若遇有慧根者,聞經(jīng)悟性,可以直接拔離六道。圣號持誦,亦有同功。
居士若念經(jīng)一半身體遇急癥或其他緊急事項,可以三拜后,脫去經(jīng)服,離開經(jīng)壇;事畢后,返回搭衣,三拜后繼續(xù)誦經(jīng);若是重疾病,可以由道友同修代替,完成誦經(jīng),并代為叩首禮謝神靈。 或禮拜祖師,暫停修習(xí),視自己情況而定。
七、道家五忌
(1)、不問壽:特別講解“道不言壽”這一禁忌。有人初進道觀,見到鶴發(fā)童顏的老道長,帶有敬意地問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多少?”然而老道長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在與他們交談中,切莫詢問其生辰和年齡,以免犯忌。
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脫,超脫生死,認(rèn)為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zhuǎn)換,小小的輪回。修道者不在乎年紀(jì)的大小,故忌問壽。出家之人因為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chǎn)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若再問俗家六親鎖事,重提煩惱,犯了出家人的忌諱。世俗之人一見面就問:“你多大年紀(jì)了?結(jié)婚了嗎?出家父母同意嗎?家里還有什么人?”等,一聽是老鄉(xiāng)就趕緊套近乎,稱兄道弟而道俗不分。切忌不可如此。
(2)、不問師:道門有諱師不諱祖的規(guī)矩,所以不熟悉的輕易不要問道人的師父是誰,以示尊重。
(3)、不問修行:問別人修行到什么程度也是大忌,道人修到什么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謙虛說自己沒有修行,您就以為人家真的沒修行了?!
(4)、不問俗事。與道觀里的道長千萬不要談俗家之事,因為道觀是學(xué)習(xí),培植福報的地方,在道觀任談俗家之事容易造口業(yè),切忌。
(5)、不問籍貫。出家之后,三官校籍,紫府留名。求大道之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所以不要問出家人是哪里人。
八、道士“四不吃”
1.不食狗 因其“忠”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狗是人類至善至忠的朋友,為人類服務(wù),忠心耿耿。所以道教禁食狗肉,因其“忠”。
2.不食烏魚 因其“孝”
人們通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道教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rèn)為:烏魚一到產(chǎn)卵期,兩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饑,也不能讓娘餓死,精神可貴可佳,吃不得。古人一般都不食烏魚,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烏魚,因其“孝”。
3.不食鴻雁 因其“節(jié)”
鴻雁志向高遠(yuǎn),矢志不渝。皆為夫婦后,一心一意,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貞守到最后,過“單身”生活。雌雁產(chǎn)卵之時,雄雁在一旁守候,如遇天敵,奮身反抗。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道教不食鴻雁,因其“節(jié)”。
4.不食牛 因其“義”
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不能吃。眾所周知,太上老君是騎著青牛出函谷關(guān)的,他被關(guān)令尹喜留下,才鑄就了《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說,牛羊食草,純善之物也。所以說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