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吃什么

字號:


    俗話說“食療勝過藥補”。立冬季節(jié),手腳冰涼的女性朋友、備孕媽媽們該吃些什么,來調(diào)理氣血,增加熱量呢?且慢慢往下看吧。
    1、大棗生姜湯
    主要原料為大棗,生姜,紅糖。
    具體做法是:大棗10個生姜5片,紅糖適量,煎湯代茶飲,每日1次,堅持服用。大棗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生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
    2、大棗枸杞羊肉湯
    羊肉切大塊,在開水鍋中汆出血水備用;大棗和枸杞洗凈備用;鍋內(nèi)加水,放入羊肉、蔥、姜、大料同煮,煮半熟時,加入大棗、枸杞和鹽煮熟即可。如果不喜歡羊肉的膻味,可以與大棗同時加入橘子皮一兩片,即可減輕膻味。
    3、人參枸杞湯
    人參、枸杞各5錢,加入1500cc的水,用大火煮滾后,再用小火煮15-20分鐘,即可飲用。
    4、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功效,特別適合冬日早晚食用。
    具體做法:當(dāng)歸20克,生姜30克,沖洗干凈之后用清水浸軟,切成片。羊肉300克,洗凈切碎。當(dāng)歸、生姜、羊肉放入砂鍋中,加清水旺火燒沸后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燉至羊肉熟爛,加以調(diào)味即可。
    5、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三兩(45g),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通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當(dāng)歸加桂枝湯補血養(yǎng)血,細辛通草溫陽散寒。桂技湯本身就是一付滋陰和陽的溫補劑,再添當(dāng)歸和加重大棗用量共成補血重劑。
    6、四紅湯
    紅小豆、紅棗、花生仁(紅皮)、紅糖。紅豆洗凈,清水浸泡1小時。 紅棗洗凈,溫水浸泡片刻。 鍋中放水,放入紅豆、紅棗、花生仁,大火煮開。 然后放入適量紅糖,轉(zhuǎn)小火熬煮。煮稠即可。
    7、四物雞湯
    烏骨雞1只、當(dāng)歸3錢、川芎2錢、白芍3錢、熟地3錢、生姜5錢。將雞與藥一起投入砂鍋中,加水約1升,大火煮沸后,撈去浮末,再加入姜片,轉(zhuǎn)至小火,燉至雞肉和骨骼軟爛,調(diào)味并撈棄藥包、姜片即成。
    8、花雕歸參雞湯
    土雞1只(約1000克)、花雕酒50ML、當(dāng)歸2片、黨參2根、紅棗10顆、枸杞1小把(約30粒)、蝦干適量可選。土雞飛水后加入所以材料,大伙煮開后再小火燉2小時即可飲用。
    9、小米紅棗生血湯
    把小米用清水洗干凈浸泡15分鐘;接著再以適量清水把紅棗洗凈;然后把小米和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開大火煮至水沸騰后,再改用文火熬煮1個小時;最后調(diào)入適量紅糖,即可食用。
    小米紅棗生血湯是一道簡單易做的補血藥膳,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對于貧血孕婦來說起著非常不錯的補血作用。不過有一定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的孕媽咪不宜食用太多紅棗。
    10、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nèi)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zhuǎn)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yīng)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yīng)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yīng)當(dāng)特別注意保暖。
    11、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fā)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yīng)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1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chǎn)生熱量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nèi)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chǎn)熱能力,使基礎(chǔ)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huán)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fā)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13、多吃主食,適當(dāng)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zh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chǎn)熱營養(yǎng)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dāng)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供應(yīng)。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zhì)及脂肪,產(chǎn)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