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欣賞孩子的思維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教師資格考試網(wǎng)為您整理“幼兒教育:欣賞孩子的思維”,在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路上,制定一個詳細計劃,并按步驟去復習每一個知識考點,能讓你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加順暢。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和孩子共同進行思維游戲的過程中,我常常被孩子一些特別的想法所吸引,孩子的回答往往給我很多啟示,引發(fā)我對孩子思維能力培養(yǎng)更深入的思考。下面通過幾個“找關系”的游戲活動說說我的感想和體會。
    有一張示教卡上面有這樣兩組事物:“人”和“房子”/“小鳥”和“鳥窩”,要求是找出這兩組事物之間共有的關系。孩子們說這兩組事物間都有“能移動”和 “不能移動”的關系:人可以移動,房子不能動;小鳥和鳥窩也是一個能移動,一個不能移動。(參考答案是二者是“動物和居住地”的關系,人住在房子里,小鳥住在鳥窩里。)
    孩子在思考問題時,最容易捕捉到的是事物的一些表面現(xiàn)象和特征,所以他們先找出了“能移動”和“不能移動”的關系。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孩子的思維是膚淺的,因為事物都是具有多重屬性的,能不受局限地思考問題也是孩子的思維優(yōu)勢。當孩子說出某種與我們不同的主張時,我們必須加以分析:是合理的嗎?如果是合理的,那就未必要與我們心中的標準答案相同。尊重孩子的思路和想法才是對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與欣賞。
    在尋找其他有“能移動”和“不能移動”關系的事物時,有一個孩子說“籃球”和“籃球筐”也是這種關系。理由是籃球可以移動,球筐不能移動。這個想法是其他孩子沒想到的,也出乎我的意料。但是馬上又有孩子提出了反對意見:“籃球”是不能移動的,它不能像“人”和“小鳥”那樣自己就能移動,它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移動。
    當孩子說出“籃球和籃球筐”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他說得好像不對,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來回答。當?shù)诙€孩子提出“籃球不能自己移動”的觀點時,我恍然大悟,覺得就是這個原因??僧斒潞蠓此歼@個活動時,感受又完全不同了。第一個孩子對二者關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層面上,認為“能動”和“不能動”就是二者的關系。而第二個孩子在理解這種關系時把握了一些比較本質的屬性:是否能主動移動。從感性到理性,從表面到本質,是孩子思維發(fā)展要經(jīng)歷的過程。所以沒有必要對兩個孩子的爭論做出對與不對的判斷。接受不同程度思考下的答案,在爭議中引導孩子邁向更深層次的思維,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在游戲中,還有一種“容納和被容納”的關系,比如鉛筆盒和鉛筆,就是一種“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一個孩子把“金魚”卡片和“書”的卡片放在一起,說“書里有金魚”也是這種關系。
    金魚能放在書本中,聽起來很荒謬,但聽完孩子的解釋后我們就能理解,這是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他可能看過一本書,在書中見過金魚的圖片,但未見過魚缸中的魚,所以他覺得金魚應該是在書里。一方面,這是孩子思維的特點,他們判斷問題時經(jīng)常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相對較少,在思考問題時就容易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孩子常常把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混淆,書中的金魚實際上不是真正的金魚,只是金魚的圖片,有生命的金魚是無法放在書本中的。我先肯定孩子的說法,然后又和他一起分析:書本中的金魚只是圖片,是沒有生命的;而真正有生命的,能自由游來游去的金魚,它的家應該在哪里呢?通過這樣的分析,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升了對事物的認識。
    思維游戲活動常引發(fā)我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凡事都要多問問孩子為什么,多問問自己為什么。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們成人會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從而促使我們用一種新鮮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和看待自己。
    
幼兒教育學試題 幼兒教育學考點 幼兒教師資格證真題 教師資格證備考輔導
小學教育學試題 小學教育學考點 小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中學教育學試題 中學教育學考點 中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教師資格證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