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喚醒幼兒主題意識促進社會性發(fā)展

字號:


    我們在各地實驗園進行教研活動時,最常被問及“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什么關系”,當我們希望了解幼兒智力的變化時,家長和教師往往給出更多這樣的描述“孩子自信了”、“自理能力強了”、“做事專心了”、“能控制自己了”、“會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應該說,在研發(fā)和設計思維游戲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聰明。但基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其相關要求,我們在考慮思維游戲和五大領域關系時,對所涉及到的各領域的目標及內容,尤其是各個領域的幼兒需要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查證相關資料及進行分析后,我們將各領域的關鍵能力鎖定在:健康領域——自我保護及調節(jié)能力,語言領域——理解與表達能力,社會領域——交往與合作能力,科學領域——邏輯、推理及判斷能力,藝術領域——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能力。
    我們認為,以思維發(fā)展促進幼兒各領域的這些關鍵能力的發(fā)展,更切合幼兒思維游戲課程總體目標的指向性和課程結構的實際要求。因此,各領域所涉及的關鍵能力成為思維游戲課程各單元活動所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說,在研發(fā)與設計思維游戲課程時,我們基本上把握住了每個領域的關鍵能力,將其培養(yǎng)內容與方式融入到了以智力結構為基礎、以思維能力的類別為主要形態(tài)的單元活動中。
    我們在分析和把握五大領域各關鍵能力時,尤其對社會領域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過程給予了特別關注。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不僅依賴社會環(huán)境及社會實踐,而且更要以一個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完善為基礎。而不論是主體意識,還是社會性的形成與完善的過程,和我們平時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所提出的內容與要求相比,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在談到培養(yǎng)與社會性相關的目標時,教師會這樣描述:“有禮貌,能主動問客人好”,“洗手時,會排隊,知道輪流等待”。還有“能夠謙讓”等等?!坝卸Y貌”、“謙讓”等是結果,是最終所要達成的目標;而“能問客人好”、“會排隊”只是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的一種表現(xiàn)。這恰恰是把所要達成的培養(yǎng)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培養(yǎng)過程混淆起來。也可以這樣說,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幼兒教育所提倡的“重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教育還是落在一些表面形式上,直接指向目標而忽視了過程。這也是我們讓一個人接受了一輩子的“禮貌”教育,而這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時連一句起碼的“你好”也不會使用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管我們是直接將結果告知幼兒,讓幼兒直接做,還是變換了多種形式引導幼兒間接地模仿和練習,總之我們還是始終在結果上下功夫。問題是我們忽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實現(xiàn)這些結果的動力應該來自于哪兒。如果這些結果始終是基于我們所施加的外力,那我們還會像以前一樣付出努力卻往往失敗。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再一味使用各種手段,強加給他們這樣或那樣的目標和結果,而是他們更多出于內心的強烈需求與逐漸具備的能力,來實現(xiàn)我們提出的目標和結果,這才應該是我們真正希冀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所要的結果應該來自于一個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完善。而這一形成與完善的過程,才是教師所真正要考慮和做的。
    所謂主體意識,即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在同客體相互作用時由自身一定的素質結構所產(chǎn)生的表現(xiàn)。人的主體意識大致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獨立、自制、專注、秩序和合作。
    獨立,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性發(fā)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在于自信與自主。一個獨立的人意味著有充分的自信,有了自信才可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獲得自主。一個人的自信源于他自己本身擁有足夠的能力,對于所要應付的事情具有較高的把握程度。這樣的自信真實而不盲目。
    因為意識到獨立所擁有的價值,我們在設計任何一種課程時,都要思考課程內容及形式的設置應有足夠的活動內容是讓幼兒對某項“任務”進行個體操作并能獨立完成。當然,這樣的活動設計需要預先設定難度梯度。使幼兒能夠在每次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基礎上,有勇氣和信心接受新挑戰(zhàn)。
    比如,對思維游戲課程的小班單元活動《釣魚》,就有教師提出,是不是可以打亂活動的順序,從難度較大的活動做起,和幼兒一起共同解決難題。在此基礎上再由幼兒做前邊的內容,從而使幼兒獨立完成相對容易的活動。教師們提出的意見的確有她們的理由,尤其在現(xiàn)在提倡探索式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的背景下。但是,如果我們從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我們建議教師盡可能按活動設計的順序進行。和教師一起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時,教師也確實認為小班幼兒更適合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年齡越小的幼兒越要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
    很多初接觸思維游戲課程的教師,都曾為大量的操作材料(幼兒幾乎人手一份)而苦惱。當建立了一定的操作常規(guī)并隨著幼兒獨立動手能力的增強,教師的苦惱逐漸轉化為對這些操作材料的依賴和喜愛。也確實只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才有可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
    自制,在人的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其價值更多體現(xiàn)在能夠使一個人產(chǎn)生目標明確的自覺行為。因為具有自制力的人會使自己的行為呈現(xiàn)出自覺性,而不受他人的控制和擺布。因而,具有自制力的人往往能夠為一個明確的目標而自覺地付出。
    基于這點考慮,我們在設計活動的目標時,就把重點放在化外部目標(我們認為應該讓幼兒達成的目標)為幼兒自身發(fā)展的內需目標,因為幼兒的自覺行為更多出于喜愛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那么,游戲性、興趣性和操作性就成為設計活動內容、形式、操作材料的原則。
    談到專注,我們更多想到是一個人在認真而持久地做事時的那種神態(tài),這就是專注的價值——熱情和投入。很難想像,一個做事從來都是三心二意、不能真正投入的人怎么能夠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又怎么能夠獲得成功呢!熱情和投入可以使人長久關注于一項事情(事業(yè)),從而獲得一定的結果,并使自己在專注于某事時獲得過程中的快樂。
    因此,我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能夠使他們專注做事的條件與環(huán)境。所以,除了使活動富有趣味、具有較強的游戲性、使材料看上去漂亮和好玩,我們還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簡潔、明快和富于安全感的環(huán)境,包括教師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沉穩(wěn)而富有智慧的神態(tài)、舒緩而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
    因此,我們建議教師給幼兒創(chuàng)設相對安靜和寬敞的操作環(huán)境,使幼兒有條件專注于所做的活動。同時,我們還建議教師把握幼兒操作的時間,在一個近20分鐘的單元活動里,幼兒進行個體操作的時間應在12~15分鐘。也有教師提出疑問,覺得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過于專心和安靜,顯得不夠活潑。雖然這和教師所看到的活動類型有關,但是我們對此也進行了充分討論。比如,我們首先要看幼兒是否對此活動內容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興趣;從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是否借助材料看到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要知道,幼兒思維上的活躍往往比我們表面看起來的活潑要重要得多。況且,幼兒的一日生活里,真正能夠讓幼兒沉靜下來、專注于某事15分鐘的機會并不多。當我們了解到專注對于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時,我們更要為此多做一些。
    規(guī)則和效率無疑是由秩序產(chǎn)生的價值。規(guī)則體現(xiàn)著公平,效率意味著結果,沒有公平和毫無結果肯定會引發(fā)混亂。在人的社會中,尤為需要秩序。我們總覺得規(guī)則一定是成人教給幼兒的,是成人認可的、現(xiàn)成的規(guī)則。其實,幼兒本身就有追求秩序的需要。這從幼兒在繪畫和許多活動中的表現(xiàn)都可以看到。比如,越小的幼兒越是覺得“你有的東西,我也必須有”。這雖然是幼兒自我中心的一種外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幼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要求一種公平。所以,在活動的設置及進行過程中,我們應盡量為幼兒提供能實現(xiàn)其“公平”和“秩序”需要的條件。比如,規(guī)則的制定應基于幼兒自身的需要,或者依據(jù)幼兒的能力,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親自制定規(guī)則。我們尤其希望教師明白,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是帶有一定規(guī)則的,其本身就是要充分發(fā)揮規(guī)則的作用。當幼兒真正意識到秩序是由規(guī)則而來,而規(guī)則制定后還必須由大家(每一個人)來共同執(zhí)行時,幼兒就已經(jīng)融入了集體,其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其社會性也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合作的價值就是要使一個人能夠與他人共處。當一個人具備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人在社會性方面獲得了良好發(fā)展,他完全可以自如地融人到社會中了。所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引導教師關注雙人合作游戲、多人游戲、小組游戲和集體游戲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這些合作性游戲所帶來的價值。我們和教師共同研究如何充分發(fā)揮幼兒集體的作用,并與課程設置中的合作性游戲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益的方法。比如,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帶動幼兒進行合作性游戲;利用教師的大教具進行全班的對抗性游戲需要幼兒一方面做到與本組人員的合作,另一方面又要跟對方進行對抗。
    通過在思維游戲課程中關注幼兒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加以強調和指導,我們真正意識到:一個人的社會性發(fā)展不是簡單用結果來要求就可以實現(xiàn)的,它需要一個人的主體意識日趨完善,需要一個人所要做的更多真正出于自身的需求,需要通過培養(yǎng)使人逐漸具備一定能力后才能實現(xiàn)。
    教師資格證考試頻道推薦:
    幼兒教育:欣賞孩子的思維
    教師資格證考試復習之錯題的作用
    影響大家拿不到教師資格證的原因
    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教育學》考點匯總
    
教師資格證題庫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教育學資料 教育心理學資料 綜合素質資料 教育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