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申請文書的寫作技巧

字號:

   對于申請出國讀書的學生來說,最讓他們頭疼的就是申請文書的寫作;對于那些在激烈的競爭大潮中取得offer 的幸運兒來說,申請文件無疑是功勛卓著。但是如何寫一篇好的Personal Statement卻往往讓這些佼佼者煞費苦心。
    申請文件真有那么難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大多數(shù)申請者只是沒有理解Personal Statement的真正含義,陷入了誤區(qū)。只要合理地選取素材,寫出一篇好的Personal Statement并不是很難。
    誤區(qū)一: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我經(jīng)常和申請者說?quot;Personal Statement就是您的替身。它飄洋過海到達異國他鄉(xiāng),代替申請者在大學的評審委員會成員面前展示自己。這個替身可比電影里的替身重要:戲排錯了,可以重拍;如果申請文件寫得不好,對方大學可不會讓你重寫。對于申請者來說,機會一年只有一次;他就相當于考狀元,所以千萬要選個好替身。"
    許多申請者誤以為既然Personal Statement是個人陳述,就應該充分介紹自己,于是長篇大論,恨不得把祖宗八代都寫上。評審委員會的成員看了半天還不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這樣的文件當然沒有人感興趣,經(jīng)常被拋在一邊。要知道,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每天要看幾百份申請文件!所以,文章切忌太長,一定要開門見山,讓閱讀的人盡快了解你。 李萍申請的是傳媒專業(yè)。說了您也可能很難相信,她的Personal Statement足足寫了六千多字!我看了一半就不想再讀下去了。她從爺爺、奶奶寫起,對爸爸、媽媽也一一作了介紹;輪到寫她自己時文章已經(jīng)寫了兩千多字了。接下來,她又把自己所有和媒體有關(guān)的事情象流水賬一樣列了出來。 李萍長得眉清目秀而且很有靈氣,給人的印象很好。她從13歲起就和電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選擇學傳媒專業(yè)背景是很好的。我相信,如果評審委員會的成員見到她本人的話,一定會錄取她的。但是她選的那個替身一定不會給她帶來好運,因為讀了她的Personal Statement,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很羅嗦,沒有條理性而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學習傳媒的。我把我的感受直言不諱地告訴了她,她開始很難接受,因為她認為自我介紹就應該從不同角度全面的介紹自己。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Personal Statement的真正含義是: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挑選有代表性的事例來充分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
    經(jīng)過和她談稿,她接受了我的建議:把介紹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部分全部刪掉,因為這些信息對評審委員會的成員來說根本就不重要--他們需要了解的是申請者本人,而不是他的家庭。這樣文章還剩下四千字左右,她后面寫的內(nèi)容缺少細節(jié),只是籠統(tǒng)地敘述自己作了什么,非常乏味。其實一篇Personal Statement的字數(shù)應該在八百到一千字之間。于是,我直接要求她拋開原來的Personal Statement,給我講述她認為和傳媒有關(guān)最難忘的經(jīng)歷。我喜歡這種啟發(fā)方式,因為難忘的經(jīng)歷里往往有個人經(jīng)歷坎坷與艱辛后最終實現(xiàn)目標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就很容易總結(jié)出申請者的優(yōu)點了而這樣的素材也是比較受評審委員會成員歡迎的。我們談了兩個多小時,在交流中我不斷向她提問題,幫助她回憶當時的感受。最后,我建議她選擇了四個有代表性的事例去寫Personal Statement。
    最后寫出來的Personal Statement只有九百字左右,言簡意賅,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能對她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我很喜歡這篇Personal Statement,它把李萍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功夫不負有心人,她被美國名牌大學錄取而且拿到了三分之二的獎學金。
    誤區(qū)二:不能正確審視自己--當局者迷
    人們常常用當局者迷這四個字來形容那些身陷其中,無法正確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人。我認為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很多申請者是再恰當不過了。應該說大多數(shù)申請者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但是很多人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什么優(yōu)秀點可寫的。問題就在于他們不能正確審視自己。很多人在寫Personal Statement時只是泛泛地提一下自己做了什么,卻很少展開。其實,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所在意的并不是你過去做的事情有多重要、項目規(guī)模有多大,而是想通過你介紹自己做過的事情來發(fā)現(xiàn)你的優(yōu)秀潛質(zhì)。
    誤區(qū)三:選材不當
    對于申請MBA的申請者來說,essays十分重要。商學院要求申請者寫幾篇essays,那么評審委員會真能通過幾篇短文來了解申請者嗎?答案是肯定的。申請MBA的申請者大多數(shù)都有很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要選擇恰當?shù)乃夭?,正確審題就成了關(guān)鍵。
    周一航是一位MBA申請者,他最初在中國最早一家只有五個人的咨詢公司工作,這個公司由五個人發(fā)展到六百人,后來他和朋友開了一家公司,經(jīng)營得很好。記得當時他申請的學校有一道題目是:你最大的一次挑戰(zhàn)是什么?
    他寫的內(nèi)容是他原來是學習德語的,后來利用兩年時間學習英語(Q吧)并順利通過了TOEFL、GMAT考試。這兩年對他來說非常難忘,他把這篇essay的重點放在自己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堅持學習英語上并舉了兩個例子。我也認為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周一航很有毅力,但是這個內(nèi)容并不是最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