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兩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的讀后感文章,更多文章盡在出國留學網(wǎng)。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超出我自身能力的30%了,在此之前除了唐太宗本紀宋美齡全紀錄之外我就基本沒有讀過任何與歷史相關的書籍,中國的沒有,外國的就更沒有了。我是個外文盲,外文音譯過來的名詞記起來特別困難,所以看得很少很少。
神奇的是這本《萬歷十五年》雖然閱讀周期間隔較長,但真正集中看下來的時間加起來應該還算比較短的。當然,這個“快速閱讀”的感覺讓我在翻完最后一章看到其他學者所寫的評論后有些許不安——我是不是看漏了什么?有哪些信息是我在閱讀當下沒有提煉到的?
可一時半會兒我還不太想看第二遍。于是讀后感的梳理工作就從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寫起。
這本書選取了公元1587年中國明朝的七個人物——皇帝、首輔、官僚、將領以及一個思想家?并以這七個人物為引子從上至下的描述了明代社會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并于其中闡述了作者自己對于政治、經(jīng)濟及軍事等等領域的思考。
史學家,見微知著。人物相,眾生相。
作者仿佛先知般的展現(xiàn)了我們這個年代從未見過卻又似曾相識的一個處在某種社會制度盡頭的國家究竟是何種模樣——百足之蟲,未死先僵。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關于海瑞的描寫。需要說明的是我雖明白歷史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diào),但仍多年深受“贏家抒寫歷史”版本的荼毒。比如像海瑞這樣一個以清廉嚴政著稱的正面官員形象,作者給予了“傳統(tǒng)”教材中鮮有的評價——“古怪”。這令在我初次看到時感到十分的訝異。
“古怪”在放在這里主要意味著——“不合時宜”。也就是書中所寫——“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是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睘槭裁礇]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海瑞之所以能夠做到“嚴格”,根本原因是在他心目中所秉承的“律例準則“極為清晰,但這個”履歷準則“基本皆是出自于”四書“的訓示,及其所延伸的個人對于善、惡的”直覺“。而他“這種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實際作用至為微薄”也正是因其”個人道德職場,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所以,這種幾乎全權依靠個人自覺修養(yǎng)的做法,沒有一個標準統(tǒng)一且更為強大的約束力加持他人誰能習得?而又如何習得?
回過頭來說,何謂“時宜”?拆解一下即為個人所處的時代,當前時代的社會制度,當前制度下的組織技術乃至物質(zhì)文化需要。海瑞“將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則奉為金科玉律”,為官期間又慣以綱常善惡代替“成約”行事——“政府不用技術和經(jīng)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jié)果只能是事與愿違?!笨吹竭@里有沒有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號召女性回歸家庭,鼓勵生育二胎,以及前不久央視那個“彩衣娛親”的公益廣告......歷史往往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而這樣看來以史為鑒真心不是憑空說說而已。
說到家庭,海瑞曾結(jié)過三次婚,前兩位夫人皆因與“婆婆不和”被休身出戶,第三位夫人早逝。按照心理學中原生家庭的理論挖掘挖掘這其中的悲劇根源應該很有意思。結(jié)合其官場上“膠柱鼓瑟”般的履行職責甚至犯言直諫的表現(xiàn),你能肯定說這不是另一只中國古代版俄狄浦斯的化身?
想起某次課堂上的爭辯,導師引出世人皆凡人,都擁有善惡兩面。臺下立刻有人不服舉出孔子海瑞甘地等等古今中外的先賢做例子,導師耐心解釋道,這些“圣人”把“善”留給了大多數(shù)人,而把“惡”留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于是眾人低頭默默思忖間四座啞然無聲......
事后再想想,我們膠著于人性深處一定擁有“惡”的一面與執(zhí)著于尋找的“圣人”時的那種心態(tài)其實并無二致,但凡陷入“絕對”圈圈中的同時,我們也就等于框死了自己。執(zhí)惡如何?執(zhí)善又如何?一個人活在世,終究擺脫不了他所誕生的社會,所成長的環(huán)境,所“被傳承“的思想和意識,正所謂”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人性的復雜程度又豈可是為善與作惡這么簡單的標簽可以概括的。而在現(xiàn)實中與人交往,彼此合力構筑默契與信任,那又需要經(jīng)年累月花費多少抽絲剝繭般的細膩、耐性與熱忱。也不知是否正因如此才有佛家出來將世人于這繁雜繚繞的虛妄表象中度化,將世間的眾生百態(tài)剝離的只留下一個個單純的內(nèi)核以及無數(shù)的”善行“與”惡行“......
海瑞一生清貧無子,牢牢守住了“忠孝廉儉”的聲名。——古人對于“聲名”的追求,卻又是令我感到驚詫的另一處。書中描寫過當朝官員會因力諫天子被批判為“嘩眾取寵”。即在那樣的年代里人們竟然甘愿冒著失去性命的風險去掙得一個在歷史上的聲名。這點的確令我有些難以想象。但若換個角度想想,千年大國,假借儒術的維穩(wěn),這些忠臣飛蛾撲火般的做法,也很難說是不是對一個泯滅掉個性的民族一種極致的反抗。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更加豐富的還原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海瑞的廉儉和自制在當今社會仍然是被用于宣傳和歌頌的品質(zhì),但回歸現(xiàn)實生活,作為一個擁有著血肉之軀的個體,他有著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思維局限。當然,這也幾乎是每一個存活在世的個體所同樣需要面對的現(xiàn)狀。我們在為其所處時代的沒落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冷靜反觀自己所處的社會當下走到了哪里?而未來又將要走向哪里?
寫到這里想起前幾期《奇葩說》,黃執(zhí)中帶有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辯詞引得觀眾垂青卻令高曉松在內(nèi)一部分參演者感到恐慌。但即使拋卻辯論者被賦予的立場,其實也真的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借用心理學反向成型的觀點——“過度的禁止等于提倡。”對于某一件事情感到恐慌,其實往往是因為在內(nèi)心里已經(jīng)將這件事情進行過逼真的預演,同時對于這件事發(fā)生的可能性也給予過相當分量的肯定。那么既然都是真實的可能,為什么我們不能攤開了說明白,思考過后再來做選擇呢?比如超級英雄那一期,“偉大”這件事本身也可以被“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時代成熟的標志?,F(xiàn)場的高票并非簡單蒙昧或是跟風,是對過度宣揚的一方觀念習以為常的麻木,也是對壓抑過久的另一種真實觀點新鮮出爐的欲渴。但需要相信的是,在這種種之后,一定會有思辨,一定會有選擇。所以,沒有必要在現(xiàn)實還沒邁開腳步的之前就擔憂前路二次元的陷阱。
我們說進步,正是源于對于自身局限的時時覺察,以及對于現(xiàn)有的和未來的可能性永不休止問詰。
而在這一切之后又是什么?我想,應該是全然明了的一種釋然。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人物,我們不會因其情懷與修養(yǎng)被時代辜負而陷入長久扼腕,也不會再譏誚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愚勇。寬容和原諒的基礎是理解,但其實理解到了,也就不所謂寬容和原諒了。這些歷史上的人和事,終究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一種存在,而曾經(jīng)因其所起的種種情緒就如同窗欞間的一抹薄塵,你知它來自于空氣,拂去與否,已然無差。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