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一直在固執(zhí)地拒絕著“媚俗”,對愛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以下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讀后感欄目輯為您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范文,供您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范文【一】
最近,讀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對人生命運與價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啟發(fā),像解開了一個困擾在心中多年的迷團,頓開茅塞。我長噓了一口氣,不由地感嘆:人生原來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無奈!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源于我們對生活目標(biāo)的錯誤把握。世界上許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為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無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都在無休止地重復(fù)著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一直在固執(zhí)地拒絕著“媚俗”,對愛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愛上了特麗莎,但不愿做家庭責(zé)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別人一樣甘于平淡地生活,去愛。
他用很不負責(zé)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愛你,但我不屬于你!他不斷地與別的女人偷情,迫使所愛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給自己自由??墒牵?dāng)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責(zé)任的“輕”的時候,很快變得空虛難忍,他發(fā)現(xiàn),承擔(dān)一份家庭責(zé)任的“重”對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愛情如此,對物質(zhì)對事業(yè)的追求也同樣如此。薩賓娜是一位畫師,她堅決反對“媚俗”,認為堅持人的個性是最主要的,反對用不擇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錢和名譽。
可是,當(dāng)國家動亂,她被迫逃亡到異國他鄉(xiāng)生活沒有著落時,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價賣出她的那些畫得并不出色的畫,賺取較高的利潤。她親眼看到,人們聚會、游行,反對戰(zhàn)爭,聲援弱者,這是極端消除了個性的行為,這是“媚俗”,但這又是愛國、正義之舉,是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出國liuxu
人要是天生就具備了“輕”的一切條件,又會怎樣呢?弗蘭茨就是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出身良好,才華出眾,有穩(wěn)定的事業(yè)與家庭,頗有名望。該有的都有,而且來得很容易。
但是,他覺得生活太“輕”,他同樣不能忍受,他強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難中掙扎奮斗吶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參與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難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與風(fēng)車搏斗一樣,結(jié)局徒勞無益,令人啼笑皆非。
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米蘭昆德拉感到,也許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我想起了《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終身只痕聚無多,待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觀哲學(xué)家們持久的堅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們,意識不不到生活的荒謬性,“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沒有悟透“好”和“了”之間的真諦,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我們身邊的人生,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為了“金錢”,為了“嬌妻”,為了“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場“空”!
恰如《圣經(jīng)》中所描述的:“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這種被動的“了”,不是好,是嘆息,也是諷刺,是對那么多“忘不了”的人們的致命諷刺。人在欲望中掙扎,永遠不得解脫,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丟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塊磨盤而活,可悲,可嘆的人生啊!
可是,我們?nèi)匀辉诿β担匀辉谧非?,永不停止奮斗的腳步。正如明朝詩人楊慎在《三岔驛》中寫的: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
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
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
大街小巷,長亭短亭,碌碌紅塵,人來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羈絆于名韁利鎖,永遠在奔波勞碌,沒有誰能真正停下來。
也許,這正是人生的悲劇所在。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意義”和“滿足”,正如在“三岔驛,十字路”上“揚揚擁蓋來”的得意之人。
但實際上,盲目的動力最終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來似乎幸福,卻是本質(zhì)上的空洞。特別是,當(dāng)“追求”本身都值得懷疑時,人生便會陷入徹底的空虛中,失去任何“重”壓的人生之“輕”,使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自我便無法再支撐了。人生的命運都是如此無奈,如此令人憤怒。
人生是如此無奈,一心想羨慕神仙,想擺脫功名、金錢、嬌妻、兒孫之“重”的困擾,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生生世世在這個永恒的悲劇中重復(fù),再重復(fù)。
既然如此,人到底應(yīng)該怎么面對這似乎無法擺脫也似乎無法選擇的生存處境呢?
中國作家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認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滿足”都是一種空虛,那么,“回歸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遠源泉。人的一輩子應(yīng)該考慮如何怎樣真正的活著,而不是謀劃如何發(fā)展;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盡情享受,而不是去奮發(fā)勞動;應(yīng)養(yǎng)精蓄銳以備他日之不測,而不是發(fā)揮自己的精力。
同樣的困惑在法國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樣存在,但他反對虛無主義,提倡人總是應(yīng)該有點精神的。他在《蒙田筆記》中認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本身違背了生存的意義。生活樂趣的大小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關(guān)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響。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
我們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biāo)和追求占據(jù)、約束心靈,心靈就會到處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靈魂沒有目標(biāo),就會喪失自己。即使在閑逸時,也不能讓靈魂喪失目標(biāo),要不然,最終會導(dǎo)致無數(shù)妖魔、怪物,無次序、無目的,一個個接踵而來。”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許,這已經(jīng)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
看來,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范文【二】
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他將人們輕松、美好的一面稱為“輕”,將困難、煎熬稱為“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所謂的輕,逃避重。他作了一個假設(shè),如果永恒輪回是最沉重的負擔(dān),那么,生命的沉重卻可以在生命的全部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xiàn);但是,難道沉重就是殘酷,輕松就是美麗嗎?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負擔(dān),比大氣還輕,他將會變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卻毫無意義。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們是選擇沉重還是輕松呢?這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出的思考。
《叩問存在》是一本解讀米蘭·昆德拉的書,而“叩問存在”便是其中解讀《生命中不能是承受之輕》的標(biāo)題,但看過整本書,會感覺到一種對生命、對存在最深層次的敬意,這四個字也同樣是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中不斷追尋的真理所在。
他通過對人性的分析,對生命的思考,一直在與“神”對話。這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寫小說?他引用了猶太人的一句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笑容里包含的是對人類智慧的肯定。于是,這思考的內(nèi)容便是小說中的深沉意義。
思考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能,這思考的結(jié)果,用昆德拉的話說,“小說藝術(shù)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一本叩問存在的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很多人根本來不及思考這個問題,就離開了人世。而有的人,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卻在為了那些不存在的“輕”,消耗了自己珍貴的光陰。于是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追逐這些到底有沒有意義。
可是,所謂的“意義”又是一個太過于抽象的詞語,什么樣的人生才能被稱之為有意義呢?在昆德拉的眼里,人類所有的行為,都不過是一個追逐“輕”,逃避“重”的過程,甚至有的人為了“輕”不擇手段,但到頭來發(fā)現(xiàn),其實“輕”不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重”卻一直在身邊;而另一邊,有些人不去逃避現(xiàn)實的苦難,而是笑著迎接它,反而苦難變得不再那么沉重。
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另一部小說《不朽》中寫的,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偶的存在。存在這個概念太大了,作為個人,我們沒辦法去感知這個世間的一切,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感知自我。
但就算是這樣,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生活,就是在這個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或許很多人都不會同意這句話,我也不能完全認可,這觀點太悲觀了。
如果直接就肯定了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幸福,那我們所有追求幸福的行為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夸大一點說,我們活著就沒有意義了。
但可悲的是,我們不能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且不能選擇的還有,我們一出生就必然帶著希望。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應(yīng)該得到祝福的,生活或許是痛苦的,但存在就是幸福。
我們也經(jīng)常會去思考,既然我認可幸福僅僅是內(nèi)心的一種感覺的話,難道這種感覺跟外界毫無關(guān)系嗎?這與阿Q精神是不是類似呢?
我們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生都在試著擺脫沉重。如果沒有了幸福,毫無疑問,這對我們?nèi)祟悂碚f,一定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幸福不存在了,人生來就是為了受苦受難的,沒有人會期望有來世,這樣活著,而且還不得不活著,那么,我選擇死亡,選擇逃避我生來就承擔(dān)的責(zé)任,選擇不接觸陽光與溫暖,因為這一切都太過于沉重。
而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堅強的選擇活著呢,又會是怎樣的情況?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我們問題的起源,我們?yōu)槭裁匆钪?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托馬斯活在兩個女人中間,他從未懷疑過他深愛著特蕾莎,但同時,他又流連于和薩比娜的性愛游戲之中不能自拔。
性愛與愛情,無數(shù)人激烈討論過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但沒有人能真正講清楚,昆德拉也不能。在特蕾莎的眼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在托馬斯的眼里,兩者互不相干,這對他們兩夫妻來說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其實,這是世間很多夫妻共同面對的矛盾,但所有的觀念都不過是一廂情愿而已,有沒有一個能夠作為真理存在的定則呢?
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太多了,我們假設(shè)一下,我們所有人生存的目的只有一個,也就是說人類生存的原因只有一個,愛情與性愛。那么,當(dāng)我們舍棄其中一個,便只能接受死亡。
在靈與肉的疆界里,特蕾莎的母親是一個只有“肉”而沒有“靈”的例子,她鄙視人身上一切屬于“靈”的美好的東西。
她認為,在這個世界里,青春和美貌毫無意義,世界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肉體集中營,一具具肉體彼此相向,而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
而特蕾莎則把這一切看作是對她美麗靈魂的褻瀆。可見,特蕾莎已經(jīng)用最孩子氣的思維方式思索著人類最難以解開的生存之謎,這也就是昆德拉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吧。
對靈魂存在的相信區(qū)分了人類世界,而如果舍棄了靈魂,也就自然和其他的物質(zhì)一樣,只是一具依靠大腦供氧而能夠行動的肉體,這樣的肉體是不能被冠以“人”之名的。
那么,把這個問題設(shè)定成一個簡單的選擇題:A肉、B靈、C靈與肉,這樣就一目了然了。但不可否認,這樣的選擇題造成了如特蕾莎一樣的無數(shù)個悲劇的存在。
回到最初的假設(shè),我們?yōu)槭裁椿钪?,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肉,也擁有了靈,所以我們活著,我們在追求靈與肉的結(jié)合。
當(dāng)假設(shè)的前提被取消之后,靈與肉不再是我們活著的唯一意義,那我們可以追逐的東西會更多,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我們?yōu)槭裁椿钪@個問題了。
這是特蕾莎的哲學(xué),但我相信,這是適用于我們所有人的。
我們追逐的結(jié)果是“輕”,我們追逐的過程便是“重”,沒理由因為過程太重于是放棄結(jié)果,因為我們?nèi)松囊饬x就在于這份過程。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活著說就算有了我們期望的輪回,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這只不過是在不斷加重這個過程而已。
我們不能沒有“輕”在前方的指引,一旦失去了對“輕”追逐的信念,我們的生命便沒有了意義;而沒有了沉重的過程,便永遠也沒有“輕”的終點。
所以,請將“輕”留在心里,邁上沉重的步子,前進吧。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