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6留學網給大家分享一篇介紹美國交換生生活的文章,作者就曾經有過交換生的經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在作為中美交換生的難忘經歷吧。
2009年9月,我成為中國十萬留美大軍中的一員。
在決定以美國交換生的身份前往美國高中學習一年之前,我還是一名普通的高一學生,也曾經歷過小升初、中考等一系列的選拔。在很多人眼里,之所以踏上留學這條路是因為在國內的學習不盡如人意,留學只是一條出路。對于我本人而言,學習不算拔尖的我雖然不完全排除這一因素,但是對于獨立的渴望以及國外新穎的教育模式的好奇,才是真正使我選擇這條路的原因。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高中時期留學,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交換生這一機制。交換生(exchange student),是指將學生送到選擇的國家并在當?shù)貙W習生活一段指定的時間。現(xiàn)在來講,交換生多數(shù)指各國高中生之間的交換活動。我曾對比過交換生與普通留學生的不同,交換生在一些熱門的留學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之外,可以有機會選擇去一些較少中國人選的國家,如德國、芬蘭、意大利、巴西等國家。交換生還可以去到較少華人的地區(qū)以及當?shù)氐墓W校,體驗最原汁原味的當?shù)匚幕c生活,而這一點在美國地區(qū)更加被體現(xiàn)出來。因為普通留學簽證是不允許留學生去公立學校的,因而國內許多人會選擇一些東西岸發(fā)達地區(qū)的私立學校,而這些學校里往往是國際生扎堆,去了國外還是脫離不了中國人的圈子。正是因為這些因素,交換生的名額越來越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種“蜻蜓點水”式的留學,因為交換期往往只有一年甚至半年,留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適應程度決定以后的發(fā)展。
臨行之前
選擇美國也是我對比過后的結果。在2007年和2008年,我分別利用寒暑假時間去美國和英國進行游學,游玩的同時感受當?shù)氐奈幕c學術氣氛。我對于美國的第一印象就是熱情。當?shù)厝说暮每汀⒑谜勁c開朗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國家。雖然英國也相當好,但在仔細對比之下,我還是選擇了美國。
準備工作既繁瑣又新鮮,我需要像申請大學一樣,寫一份自我鑒定,準備成績單,挑選給接待家庭的幾張照片。后來我才得知,我的這些材料都是供美國那些準備接待交換生的志愿者家庭挑選我們而準備的。交換生自己是無法決定自己會去哪個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家庭的,只有志愿接待家庭——在完全沒有物質回報的基礎上,才可以有權利選擇自己希望接待的學生的性別、國籍以及具體情況。只因為這些完全未知的因素,在2009年初一切事宜都決定下來之后,我便開始憧憬這即將到來的一年。
8月底的時候,我得知我的家庭確定了下來,在美國的中部地區(qū)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對于我這個從前只大概了解東西部發(fā)達地區(qū)如洛杉磯、紐約等大城市的人,這個聞所未聞的城市為我即將到來的這一年帶來了許多未知數(shù)。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地訂機票和收拾行李,直到8月31日——簽證的允許離境日的最后一天,我?guī)е簧?、興奮、緊張與憧憬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展露燦爛的一面
當看到接待家庭舉著寫著“Welcome to America”的牌子站在接機口興奮地對我招手時,我知道,這注定充滿冒險氣息的一年開始了。我的接待家庭構成很簡單,一個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的單親媽媽和兩個各比我小一個月和三年的妹妹,在圣路易斯市城郊住著一棟小小的房子,過著平凡的生活。我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我用還算流利的英語和她們聊著些基本情況。不知怎么了,這三個我在美國接觸的第一群美國人給我留下的印象竟然是靦腆。
因為我沒有在美國高中開學之前到達美國,于是,在剛著陸的第三天,我便要開始我的學校生活了。在去之前,我已經得到了美國高中的資料并做了相關的搜索。學校同樣坐落于圣路易斯市市郊,是一所規(guī)模不大的基督教教會學校。美國絕大部分的私立高中都是教會學校,基本分為基督教和天主教兩種。我個人認為,在教會學校念書是個很好的選擇,作為國際學生,校方不會把信仰強加給我們或者對于學生的錄取有信仰要求,但是同齡的美國人基本上來講都會有信仰。相比于雜化的公立學校,信仰使他們變得更加單純和善良,而這非常有利于國際學生在學校里的人際交往與學習。有著這些信息,我對我在學校的生活十分有信心。
作為今年第一個來到這所學校的亞洲女生,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學校的焦點。當我穿著和每個人都一樣的校服(教會學?;径加行7?,款式多為POLO衫、短裙和正裝褲)走在走廊里時,我感受到身邊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打轉,并時不時對我善意地微笑和向我打招呼,我也泰然自若地以微笑作為回報??粗磉吤恳粋€陌生高鼻梁白(黑)皮膚的面孔,游走于對于我來說嶄新的教學樓,我感到無比地興奮與緊張,但卻又少了幾分歸屬感。我很快在學校里交到了朋友,由于美國高中的“走班式”制度,我每節(jié)課都與不同年級的不同的人上,這在增加了我的交往面的同時,更增加了我的負擔,比如說記住他們的名字。
人際交往是在我這一年交換生經歷中最讓我百感交集的一件事。由于我的友好以及美國人對我的好奇與熱情,我是這所學校里的焦點人物,人人都希望和我交朋友。在最初的一兩個月,我完全沒有感覺到他們有任何敵意與歧視,只是單純的友好。霎時間我似乎成為了上天的寵兒,在這間學校過得風生水起。我以為,和美國人交朋友就是如此簡單,回答一些他們對中國的問題,多對他們笑笑,他們便會稱呼你為“best friend”。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了我的幼稚。他們仍舊友好與熱情,但永遠無法真正成為他們的“best friend”。他們會開心地發(fā)現(xiàn)我和他們上同一節(jié)課,但從來不會主動坐在我身邊;他們會邀請我去party,但只在我美國妹妹去的同時才會;他們會贊美我的樣貌,但只是純粹羨慕我頭發(fā)的顏色和鞋子的款式。和幾個一同在美國不同地區(qū)做交換生的朋友交流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美國人對待我們的真誠無可厚非,但我永遠無法和他們成為交心的朋友,問題不出現(xiàn)在我們身上,只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始終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墻。我和他們交往時,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時會開心地笑,但我在失落難過時,卻不知道如何向他們訴說。這一度讓我苦惱,但我后來發(fā)現(xiàn),在美國只要能融入美國人的交際圈,就是極大的成功。曾經多次聽說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多只和國人交往,而美國人不在必須條件之下不會主動和中國人或者亞洲人交往。也許是我所在的地區(qū)民風淳樸,黑人和白人比例相近,這減少了一些歧視現(xiàn)象的發(fā)生。總而言之,我將我這一年和美國人交往的經歷總結為一句話:把自己最燦爛的一面展示給他們,將失落與不安藏起來。不管怎么說,我和他們還是一起度過了許多有意義的經歷:舞會、志愿活動、網球比賽、派對、電影之夜……我很感動,這一年我身邊充斥著這樣一幫喜歡我的朋友,并可以無時無刻給予我?guī)椭?BR> 祖上是愛爾蘭人的美國媽媽
在美國,和志愿接待家庭在一起的日子成了我最美好和最有意義的記憶。我的美國媽媽是一位經歷過許多風雨的女人,但她的經歷不僅沒讓她變得嚴厲而不近人情,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善良。不同于我想象的是,她時常為金錢這一必需品而煩惱。她在保證她兩個女兒生活的同時,還要無償?shù)靥峁┪业娘嬍称鹁印N規(guī)状翁岢鲆o她生活費,但都被她笑著回絕了。美國媽媽是除了我在中國的家庭外對我來說最親近的人,我們真心將彼此當成母女,我和她之間無話不談。在去年初時,我的美國經歷剛剛過半,而那段時期類似于我的瓶頸,學習不夠理想,生活不盡如人意,而我恰好很想家很想父母。在知道我的難處之后,她經常到地下室來陪我聊天,帶我出去購物,盡可能地讓我開心。我的兩個妹妹也非常理解我。小妹妹對我很感興趣,并專門買了本中文入門書對我說些有意思的話。剛到美國時,我在學校的受歡迎程度一度讓和我同年級的妹妹對我產生偏見。但矛盾很快被我們雙方逐漸加深的了解程度化解了,我們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由于我在美國的時間從2009年8月到次年5月,因此跟著我的美國家庭經歷了許多節(jié)日與紀念日,在我來說都是第一次。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這樣團圓的節(jié)日,我跟著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分享美食和禮物,雖然這讓我想念國內的家,但我仍然認為很新鮮與有趣。勞動節(jié)時,我跟美國媽媽和妹妹到湖邊度假,我們住在房車里,在湖上開著游艇,美國人還會毫無顧忌地在刺骨而深不可測的湖里游泳。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圣帕特里克節(jié),一個為了紀念愛爾蘭守護神的節(jié)日。由于美國媽媽的祖先是愛爾蘭人,她每年都會上街參加游行。我作為一個純正的黃種人竟作為游行的一分子,穿著綠白相間的衣服跟著主題花車在路邊幾千人的圍觀下走完了全程,這讓我感到既緊張又驚奇。和美國家庭開心的回憶數(shù)也數(shù)不完,我對她們的感激也溢于言表。
在國內不敢想的課堂
在美國的一年我本應讀11年級,由于學校伊始對我的不了解與誤會,將我放在了10年級。我當時并不知情,等到意識到時已為時已晚。還好我有國內的理科功底,在美國輕松的大環(huán)境下,理科算是我們亞洲學生的強項。開學時我與10年級同學一起學簡單的三角函數(shù),而這些我在國內初三就已熟稔于心的知識,讓我不得不轉到11、12年級的預微積分班。雖然我在國內沒有接觸過微積分,但我逐漸發(fā)現(xiàn)美國人的數(shù)學題基本都是按計算器就能完成的,考試時老師還會提供公式。有了這幾個條件,我在數(shù)學課上所向披靡,頻頻在美國本地人驚異的眼神中拿著一次又一次的100分。在這一年中,我還代表學校與一名韓國學生和一名美國學生一起參加了密蘇里州的數(shù)學比賽,并成功進入決賽。雖然最終還是沒能拿獎,但我還是總結出了,中國人在美國學數(shù)學一定不會吃虧這樣的經驗。
除去數(shù)學和化學這兩個我的強項外,由于我的年級限制,我的課程還是比較簡單的。我選擇了美國歷史和10年級英語這兩個文科,而事實證明想要在美國學好這兩科,不下功夫是做不到的。美國老師講歷史時和我們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會按照辭海一般厚的課本,一條條一章章地講,會像講故事般在許多視頻以及網站的輔助下把知識教給我們。由于我詞匯方面的缺失,還有初到時不盡如人意的聽力,歷史課一直是我比較抵觸的一門學科。還好有好心的歷史老師,他從來不會對國際生的試卷嚴格批改,尤其到大題時,只要給出了大點就算我們對了。這樣一年下來,我的美國歷史成績也不算太難看,而我也越來越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那些歷史故事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除了必選科目,我還在美國上了Design(設計)、Fashion(時尚)和Business(商業(yè))幾門有意思的課。在Design課上我們設計平面廣告、畫漫畫;在Fashion課上我們介紹自己喜歡的時尚品牌、用縫紉機自己動手做褲子和枕頭;在Business課上我們學怎樣運營一間公司、做自己的企業(yè)規(guī)劃。這些經歷都是我在國內想都不敢想的,真的非常有意思。
在教會學校的一項缺點就是要上宗教課。并不是出于對信仰的不尊敬,只是和一教室從出生起就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宗教知識,對于我這樣一個從小沒和基督教搭上過一星半點聯(lián)系的中國學生來講,實在是太困難了。圣經在我看來,就算是中文版,也是徹徹底底的天書。只有半年的宗教課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為了保持A的成績,我必須要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我開始強迫自己在周日和接待家庭去教堂聽神父演講,注意他們的禮節(jié)習俗。努力歸努力,終歸是比不上美國人對于自己信仰的文化的了解,在上課時被點到回答問題也會出丑被笑。其實不只是宗教課,其它課也有被嘲笑的時候,每當那時,失落是一定有的,但我也試著告訴自己“不要管他們,你將來一定會比他們強”這樣的話,最后就能做到一笑而過。
歸來,再出發(fā)
其實在美國高中,國際生作為弱勢群體不僅在言辭行動上要小心翼翼,心理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開頭幾個月的新鮮感與磨合期過去之后,往往會在學習和人際關系上產生挫敗感。作為十個月內不能回國的交換生,到了十二或者一月份時大多會比較想家,并時不時伴有失落和孤獨感。其實回想起那段時間,確實比較辛苦??粗绹彝ピ谑フQ節(jié)時團圓,以及緊接著中國春節(jié)的來臨,無一不讓我想家,再加上期末和托??荚嚨姆N種壓力,我有幾次不堪重負地一個人在地下室流淚。
說了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在美國的這一年似乎確實沒有想象中美好與快樂。不開心歸不開心,美國朋友和家人對我的友好與無盡的幫助,我還是深念在心中。離開前的那幾日,我有過不舍,不舍這人人互助互愛的環(huán)境,不舍這人這事,甚至一度想第二年再回來。不過靜下心來權衡,發(fā)現(xiàn)還是國內更加適合我。
我現(xiàn)在正在準備美國大學2012年秋季入學的申請?,F(xiàn)在的生活雖忙碌,但我常常思考我在美國一年的意義和得到的收獲?,F(xiàn)在中國許多學生都在努力地向外走,我作為其中一員,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受了所謂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教育。我想,這一年,表面上看是在為我申請美國大學做鋪墊,實際上我的一切人生觀價值觀都在被潛移默化。回國之后,人人都說我變了,變得成熟了。外表之下,我的思考能力和關注層面都提高了。我開始關注時事政治和國際關系,并希望日后學習有關專業(yè)?,F(xiàn)在的我會自豪地和別人提到我在美國一年的經歷,因為我覺得我在報名交換生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先機,做出了對我一生都重要的決定。雖然這一年也許苦多于甜,但我會盡力記住它的甜,也更會記住那些我從苦中學到的讓我受益一生的東西。
以上就是給大家分享的關于美國交換生生活的文章,希望對有申請交換生意愿的學生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