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4月29日報道,由于人口增長和海外學生的增加,當前在美國進入一所知名的大學比以前更難了。不管你去問任何高中高年級或低年級學生,還是他們家長,他們會告訴你這個答案。這么說是對的,不過,人們并不充分了解帶來這種新難題的原因。
人口增長是一個原因,不過青少年的人口比30年前高不了多少,那個時候,最年輕的嬰兒潮一代仍在申讀大學。和過去相比,現(xiàn)在有更多美國人進入大學,然而入學率的增長大多出現(xiàn)在那些資源相對較少,輟學率相對較高的的院校,這些院校和頂尖學府幾無相似之處。
那么,還有什么原因在發(fā)揮作用?一個被忽略的因素是一流院校錄取的美國學生比一代人之前要少。這一代的時間里,大學已經(jīng)變得全球化了,這刻意增加了海外生源的比例,給本國申請生留下的份額變少了。
對美國青少年而言,申請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或是耶魯(Yale)、斯坦福(Stanford)、布朗大學(Brown)、波士頓大學(Boston College)及其他許多名校,真的要比今天40多歲或50多歲的那代人申請進入這些大學時更困難。在根據(jù)全國青少年人口進行調(diào)整后,哈佛大學錄取的美國學生數(shù)量自1994年以來下降了27%。耶魯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錄取的美國學生下降了24%??栴D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比例下降了22%。馬里蘭圣母學院(Notre Dame)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的比例均下降了14%。
一流學府的入學名額所引發(fā)的瘋狂狀況似乎永無止境,隨著被錄取的學生在5月1日前決定去哪所學校就讀,隨著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就平權(quán)行動展開較量,隨著一些高中高年級生開始撰寫申請信,這場狂熱陷入了最后一分鐘的忙亂。然而,頂尖院校的全球化問題,基本上一直被此類討論遺漏在外。
報道指出,“全球化顯然帶來了某些巨大的好處。他讓美國學生接觸到了國際視野,這個眼界狹隘的驕傲國家往往不會在孩提時代給兒童提供這種視野。”自1986年以來一直負責哈佛大學招生工作的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表示,“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和一些國際學生互動,那他們受到的教育就會縮水。”這種趨勢還和美國吸納全球一些最具天分的人才的長期傳統(tǒng)相契合。許多進入美國院校的國際學生留了下來。其中一些人在美國成立了公司,或者對社會做出了其它貢獻。
然而,美國院校全球化的方式也伴有一定的成本。首先,留學生的增多讓院校針對學生經(jīng)濟背景多元化的公開舉措變得更麻煩。留學生得到的經(jīng)濟援助甚少,他們往往來自富裕家庭。其次,就美國學生而言,本國最出色的院校基本上縮減了規(guī)模,于是在這段時間里,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在耗費更多的時間,冥思苦想著如何進入一所出色的院校。
據(jù)報道,2012年,18到21歲的美國學生中,每10萬人中僅有約33人上哈佛,而1994年的數(shù)據(jù)是每10萬里有45人。這些比例變化能告訴我們,美國高中生平均的大學錄取情況變難或變易的程度。從1984年到1994年,許多高等學府的入學都變簡單了。在此期間,美國的大學適齡人口從1984年的1650萬下滑至1994年的1410萬,而海外學生人數(shù)相對平穩(wěn)。到了本世紀的前10年,所謂的“回聲潮世代”增加了美國的大學適齡人口。2012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了1790萬。與此同時,海外學生人數(shù)也在攀升。到了今天,許多頂尖學府的外國學生占到學生總數(shù)的近10%,是90年代初的水平的幾乎兩倍。
對任何美國高中生而言,大學空缺均大幅下滑。只有快速擴招的高等院校,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才避免了這一規(guī)律。顯然,平均狀況并不會均攤到每個角落。對申請東北部著名學府的本地區(qū)學生而言,近幾十年的錄取情況很可能比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得更加慘烈。各大院校不僅更為全球化,而且也減少了地區(qū)色彩,更多地錄取來自北卡羅來納、德克薩斯和華盛頓等州的學生。
對許多學生個體而言,這種新增的難度很可能無傷大雅。據(jù)Noodle公司指出,過去20年間,包括紐約大學(NYU)和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在內(nèi)的幾家大型院校進步顯著,實際上增加了一流大學的位置。
而且,仍然沒有什么證據(jù)表明,人們所上高等院校的頂尖程度真有多大意義。根據(jù)經(jīng)濟學家史黛西·戴爾(Stacy Dale)和艾倫·克魯格(Alan Krueger)所做的研究,擁有相似SAT分數(shù)的學生,就算上了水準不一的學校——比如賓大與賓州州立——后來的收入在統(tǒng)計學上也沒有差別。
不過,其中還是存在一種例外: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似乎的確能從上一流學府中受益。也許,他們能從此類學校的社會關(guān)系中更多地獲益,或者是因為,如果沒去頂尖學府,他們退學的可能性更大。
無論是哪種原因,研究結(jié)果都突顯了大學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問題。除了少數(shù)例外(包括哈佛、阿默斯特、麻省理工和耶魯),許多大學并沒有嘗試錄取更多來自不同經(jīng)濟背景的外國學生,而是把外國學生當做了一個收入來源。
弗吉尼亞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莎拉·特納(Sarah Turner)和凱利·伯德(Kelli Bird)發(fā)現(xiàn),大學本科外國學生的錄取數(shù)量隨著學生原籍國家的經(jīng)濟增長和匯率的變化而出現(xiàn)波動。這個規(guī)律在本科生中比在博士研究生中更加明顯——這意味著,這些本科學生的學費由家里負擔。
最近幾年,高校的管理人員曾多次表示,將重視錄取不同經(jīng)濟狀況的學生。但他們并沒有總是說到做到。盡管一些學校取得了進展,許多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仍然非常富裕。平均來看,頂尖學府的學生中,約15%獲得了佩爾助學金(Pell),根據(jù)經(jīng)驗,該項助學金一般由家庭收入低于中值的學生獲得。
外國學生——一般是富裕學生——已經(jīng)成為大學招生辦眼中又一個應(yīng)該獲得良好比例的群體,這種群體還包括,校友子女申請人、體育生,以及比例過少的少數(shù)族裔。這些群體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高收入家庭。而他們中的所有人,現(xiàn)在又加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對高校的重要性都要高于貧困生。
低收入的申請人只能與分數(shù)最高、課外活動最突出和話題作文最有說服力的學生競爭剩下的名額。
因此,頂尖大學的全球化是高等教育過去半個世紀自我轉(zhuǎn)型的一個恰當?shù)睦印T诒粊碜陨贁?shù)固定預(yù)科學校的男學生主宰了幾十年之后,這些一流高校已經(jīng)成為多元化的萬花筒——性別、種族、宗教,現(xiàn)在還包括地域。不過,在多元化的表面之下,這個萬花筒里的圖案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線條。
人口增長是一個原因,不過青少年的人口比30年前高不了多少,那個時候,最年輕的嬰兒潮一代仍在申讀大學。和過去相比,現(xiàn)在有更多美國人進入大學,然而入學率的增長大多出現(xiàn)在那些資源相對較少,輟學率相對較高的的院校,這些院校和頂尖學府幾無相似之處。
那么,還有什么原因在發(fā)揮作用?一個被忽略的因素是一流院校錄取的美國學生比一代人之前要少。這一代的時間里,大學已經(jīng)變得全球化了,這刻意增加了海外生源的比例,給本國申請生留下的份額變少了。
對美國青少年而言,申請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或是耶魯(Yale)、斯坦福(Stanford)、布朗大學(Brown)、波士頓大學(Boston College)及其他許多名校,真的要比今天40多歲或50多歲的那代人申請進入這些大學時更困難。在根據(jù)全國青少年人口進行調(diào)整后,哈佛大學錄取的美國學生數(shù)量自1994年以來下降了27%。耶魯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錄取的美國學生下降了24%??栴D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比例下降了22%。馬里蘭圣母學院(Notre Dame)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的比例均下降了14%。
一流學府的入學名額所引發(fā)的瘋狂狀況似乎永無止境,隨著被錄取的學生在5月1日前決定去哪所學校就讀,隨著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就平權(quán)行動展開較量,隨著一些高中高年級生開始撰寫申請信,這場狂熱陷入了最后一分鐘的忙亂。然而,頂尖院校的全球化問題,基本上一直被此類討論遺漏在外。
報道指出,“全球化顯然帶來了某些巨大的好處。他讓美國學生接觸到了國際視野,這個眼界狹隘的驕傲國家往往不會在孩提時代給兒童提供這種視野。”自1986年以來一直負責哈佛大學招生工作的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表示,“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和一些國際學生互動,那他們受到的教育就會縮水。”這種趨勢還和美國吸納全球一些最具天分的人才的長期傳統(tǒng)相契合。許多進入美國院校的國際學生留了下來。其中一些人在美國成立了公司,或者對社會做出了其它貢獻。
然而,美國院校全球化的方式也伴有一定的成本。首先,留學生的增多讓院校針對學生經(jīng)濟背景多元化的公開舉措變得更麻煩。留學生得到的經(jīng)濟援助甚少,他們往往來自富裕家庭。其次,就美國學生而言,本國最出色的院校基本上縮減了規(guī)模,于是在這段時間里,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在耗費更多的時間,冥思苦想著如何進入一所出色的院校。
據(jù)報道,2012年,18到21歲的美國學生中,每10萬人中僅有約33人上哈佛,而1994年的數(shù)據(jù)是每10萬里有45人。這些比例變化能告訴我們,美國高中生平均的大學錄取情況變難或變易的程度。從1984年到1994年,許多高等學府的入學都變簡單了。在此期間,美國的大學適齡人口從1984年的1650萬下滑至1994年的1410萬,而海外學生人數(shù)相對平穩(wěn)。到了本世紀的前10年,所謂的“回聲潮世代”增加了美國的大學適齡人口。2012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了1790萬。與此同時,海外學生人數(shù)也在攀升。到了今天,許多頂尖學府的外國學生占到學生總數(shù)的近10%,是90年代初的水平的幾乎兩倍。
對任何美國高中生而言,大學空缺均大幅下滑。只有快速擴招的高等院校,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才避免了這一規(guī)律。顯然,平均狀況并不會均攤到每個角落。對申請東北部著名學府的本地區(qū)學生而言,近幾十年的錄取情況很可能比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得更加慘烈。各大院校不僅更為全球化,而且也減少了地區(qū)色彩,更多地錄取來自北卡羅來納、德克薩斯和華盛頓等州的學生。
對許多學生個體而言,這種新增的難度很可能無傷大雅。據(jù)Noodle公司指出,過去20年間,包括紐約大學(NYU)和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在內(nèi)的幾家大型院校進步顯著,實際上增加了一流大學的位置。
而且,仍然沒有什么證據(jù)表明,人們所上高等院校的頂尖程度真有多大意義。根據(jù)經(jīng)濟學家史黛西·戴爾(Stacy Dale)和艾倫·克魯格(Alan Krueger)所做的研究,擁有相似SAT分數(shù)的學生,就算上了水準不一的學校——比如賓大與賓州州立——后來的收入在統(tǒng)計學上也沒有差別。
不過,其中還是存在一種例外: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似乎的確能從上一流學府中受益。也許,他們能從此類學校的社會關(guān)系中更多地獲益,或者是因為,如果沒去頂尖學府,他們退學的可能性更大。
無論是哪種原因,研究結(jié)果都突顯了大學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問題。除了少數(shù)例外(包括哈佛、阿默斯特、麻省理工和耶魯),許多大學并沒有嘗試錄取更多來自不同經(jīng)濟背景的外國學生,而是把外國學生當做了一個收入來源。
弗吉尼亞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莎拉·特納(Sarah Turner)和凱利·伯德(Kelli Bird)發(fā)現(xiàn),大學本科外國學生的錄取數(shù)量隨著學生原籍國家的經(jīng)濟增長和匯率的變化而出現(xiàn)波動。這個規(guī)律在本科生中比在博士研究生中更加明顯——這意味著,這些本科學生的學費由家里負擔。
最近幾年,高校的管理人員曾多次表示,將重視錄取不同經(jīng)濟狀況的學生。但他們并沒有總是說到做到。盡管一些學校取得了進展,許多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仍然非常富裕。平均來看,頂尖學府的學生中,約15%獲得了佩爾助學金(Pell),根據(jù)經(jīng)驗,該項助學金一般由家庭收入低于中值的學生獲得。
外國學生——一般是富裕學生——已經(jīng)成為大學招生辦眼中又一個應(yīng)該獲得良好比例的群體,這種群體還包括,校友子女申請人、體育生,以及比例過少的少數(shù)族裔。這些群體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高收入家庭。而他們中的所有人,現(xiàn)在又加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對高校的重要性都要高于貧困生。
低收入的申請人只能與分數(shù)最高、課外活動最突出和話題作文最有說服力的學生競爭剩下的名額。
因此,頂尖大學的全球化是高等教育過去半個世紀自我轉(zhuǎn)型的一個恰當?shù)睦印T诒粊碜陨贁?shù)固定預(yù)科學校的男學生主宰了幾十年之后,這些一流高校已經(jīng)成為多元化的萬花筒——性別、種族、宗教,現(xiàn)在還包括地域。不過,在多元化的表面之下,這個萬花筒里的圖案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