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星:畢業(yè)于成都外國語學校,將于2014年9月正式開始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本科學習生活。
美國大學根本不是“考入”的
大概兩年前,在成外校門口的電子屏上我看到一名學長考入美國某知名大學的告示。在“出國黨”看來,這則消息頗為滑稽—因為美國大學根本不是“考入”的。
美國大學招生時采用的是一套復雜的,與國內(nèi)迥然不同的系統(tǒng),其考察因素主要包括:考試成績、課外活動、申請文書和面試。許多人認為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更人性化,但也有人批評它更容易弄虛作假。不過在我一路申請下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這種評價體系比國內(nèi)的高考制度更“市場經(jīng)濟”。高考制度最本質的特點在于它有一個既定的統(tǒng)一體系,學生們無需也無法改變這個體系,只要按照這套體系的要求把他們該做的做好即可。國外大學的申請則只有一個大框架(即申請材料的組成形式)而毫無體系可言,因此基本屬于自由發(fā)揮。沒有人會告訴你該做什么,你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
考試成績在這次“營銷”中確實重要,但并不一定是最關鍵因素。如果一定要給出具體數(shù)字的話,我認為分數(shù)在申請美國大學過程中占的比重大概是20%~30%。不過對于不同大學,這個比重往往差別相當大。美國文理學院排第二的阿莫斯特,據(jù)說錄取的絕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是SAT 2300以上,托福115以上。但同樣是一流學府的斯坦福大學,今年就錄取了一個SAT 2120的中國學生。我還知道一個美國學生以1900的SAT成績進了杜克大學。與之相比,哈佛似乎是比較“分控”的學校,有傳聞說SAT少于2250的申請者一般會被直接剔除掉。不過我相信哈佛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申請的學生實在太多,SAT高分甚至滿分者不計其數(shù)。
招生沒有標準只在于“有能力”
關于標準化考試,我有三點心得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是單詞。背單詞一定要有規(guī)劃,定下一個精確到天的量化目標,并且持之以恒。此外,一定要把單詞書多背幾遍強化記憶。第二是閱讀。美國考試的閱讀題很強調邏輯理解,在通讀文章時一定要有整體思維,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邊讀邊思考如果由你來寫下一部分你會寫什么。如果下文和你想象的一致,則說明你對作者的思路把握得很準確。有宏觀把握之后,再結合具體題目精讀文章的重點片段進行答題。第三是口語。我認為一種很好的練習就是自言自語,每天抽十分鐘對著鏡子不斷說話,要求語速一定要快,并且不停地說下去。說自己的生活、想法,實在想不出來就用英文說“我實在想不出說什么了,真是太尷尬”也行。通過高強度的訓練,讓你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用英文表達思想。
申請材料的第二部分即是課外活動。很多人以為課外活動就是用來展示一個學生“品學兼優(yōu)”、“素質教育”,或者有“領導力”,但在我看來美國大學的招生非常自由自主,沒有什么既定的標準,他們既不會“唯成績論”,也不會“唯領導力論”,因為他們希望學生具備多樣性,展示真實的自己。我認為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只在于“有能力”,至于這種才華的表現(xiàn)形式,并沒有固定的要求。能演奏帕格尼尼的隨想曲,進入交響樂隊到各地演出算是有能力;組織大型募捐活動為災區(qū)籌集善款算是有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讀遍名家典籍也算是有能力。美國大學會兼收并蓄地接納這些學生。
文書和面試檢驗申請者的潛力
如果說課外活動檢驗的是申請者的能力,那文書和面試檢驗的就是申請者的潛力。要知道大部分學生在申請時并沒有取得多么驚人的成就,但這或許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這時,招生官就需要從他們的文書和面試中尋找他們還沒展現(xiàn)出的實力。我認識的一名哈佛大學學生曾經(jīng)在招生辦公室實習,她曾問哈佛的招生主任哪篇申請文書讓他印象最深刻,招生主任的答案是一篇關于物理的文書。在這篇文書中,作者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物理聯(lián)系起來,試圖用物理解釋他看到、聽到的一切。這篇文章讓人相信這名學生真的陶醉在物理中,能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
美國大學申請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接受多樣化的人才,但缺點在于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推銷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實干家,或者一個嚴謹?shù)目茖W家,沒有什么口才和文采,那你很可能被這個系統(tǒng)所埋沒。這種選拔機制或許體現(xiàn)了美國社會重商業(yè)的特點。
美國大學根本不是“考入”的
大概兩年前,在成外校門口的電子屏上我看到一名學長考入美國某知名大學的告示。在“出國黨”看來,這則消息頗為滑稽—因為美國大學根本不是“考入”的。
美國大學招生時采用的是一套復雜的,與國內(nèi)迥然不同的系統(tǒng),其考察因素主要包括:考試成績、課外活動、申請文書和面試。許多人認為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更人性化,但也有人批評它更容易弄虛作假。不過在我一路申請下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這種評價體系比國內(nèi)的高考制度更“市場經(jīng)濟”。高考制度最本質的特點在于它有一個既定的統(tǒng)一體系,學生們無需也無法改變這個體系,只要按照這套體系的要求把他們該做的做好即可。國外大學的申請則只有一個大框架(即申請材料的組成形式)而毫無體系可言,因此基本屬于自由發(fā)揮。沒有人會告訴你該做什么,你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
考試成績在這次“營銷”中確實重要,但并不一定是最關鍵因素。如果一定要給出具體數(shù)字的話,我認為分數(shù)在申請美國大學過程中占的比重大概是20%~30%。不過對于不同大學,這個比重往往差別相當大。美國文理學院排第二的阿莫斯特,據(jù)說錄取的絕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是SAT 2300以上,托福115以上。但同樣是一流學府的斯坦福大學,今年就錄取了一個SAT 2120的中國學生。我還知道一個美國學生以1900的SAT成績進了杜克大學。與之相比,哈佛似乎是比較“分控”的學校,有傳聞說SAT少于2250的申請者一般會被直接剔除掉。不過我相信哈佛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申請的學生實在太多,SAT高分甚至滿分者不計其數(shù)。
招生沒有標準只在于“有能力”
關于標準化考試,我有三點心得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是單詞。背單詞一定要有規(guī)劃,定下一個精確到天的量化目標,并且持之以恒。此外,一定要把單詞書多背幾遍強化記憶。第二是閱讀。美國考試的閱讀題很強調邏輯理解,在通讀文章時一定要有整體思維,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邊讀邊思考如果由你來寫下一部分你會寫什么。如果下文和你想象的一致,則說明你對作者的思路把握得很準確。有宏觀把握之后,再結合具體題目精讀文章的重點片段進行答題。第三是口語。我認為一種很好的練習就是自言自語,每天抽十分鐘對著鏡子不斷說話,要求語速一定要快,并且不停地說下去。說自己的生活、想法,實在想不出來就用英文說“我實在想不出說什么了,真是太尷尬”也行。通過高強度的訓練,讓你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用英文表達思想。
申請材料的第二部分即是課外活動。很多人以為課外活動就是用來展示一個學生“品學兼優(yōu)”、“素質教育”,或者有“領導力”,但在我看來美國大學的招生非常自由自主,沒有什么既定的標準,他們既不會“唯成績論”,也不會“唯領導力論”,因為他們希望學生具備多樣性,展示真實的自己。我認為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只在于“有能力”,至于這種才華的表現(xiàn)形式,并沒有固定的要求。能演奏帕格尼尼的隨想曲,進入交響樂隊到各地演出算是有能力;組織大型募捐活動為災區(qū)籌集善款算是有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讀遍名家典籍也算是有能力。美國大學會兼收并蓄地接納這些學生。
文書和面試檢驗申請者的潛力
如果說課外活動檢驗的是申請者的能力,那文書和面試檢驗的就是申請者的潛力。要知道大部分學生在申請時并沒有取得多么驚人的成就,但這或許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這時,招生官就需要從他們的文書和面試中尋找他們還沒展現(xiàn)出的實力。我認識的一名哈佛大學學生曾經(jīng)在招生辦公室實習,她曾問哈佛的招生主任哪篇申請文書讓他印象最深刻,招生主任的答案是一篇關于物理的文書。在這篇文書中,作者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物理聯(lián)系起來,試圖用物理解釋他看到、聽到的一切。這篇文章讓人相信這名學生真的陶醉在物理中,能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
美國大學申請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接受多樣化的人才,但缺點在于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推銷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實干家,或者一個嚴謹?shù)目茖W家,沒有什么口才和文采,那你很可能被這個系統(tǒng)所埋沒。這種選拔機制或許體現(xiàn)了美國社會重商業(y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