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

字號:

   法國留學一來到戛納,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電影節(jié)不選擇時尚之都巴黎,卻選擇了僅有7萬人的小鎮(zhèn)戛納。它精巧、典雅、迷人,擁有世界上最潔白美麗的沙灘和終年的陽光,白色的樓房、藍色的大海、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構成一派絢麗的地中海風光,難怪最佳影片的大獎命名為“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jié)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電影節(jié)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決定創(chuàng)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ji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zhàn)結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游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jié)。自創(chuàng)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后頒發(fā)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jié)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jié)。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云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fā)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jié)的活動分為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fā)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yè)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jié)自創(chuàng)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jié),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jié)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jié)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并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tǒng)大駕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