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 為什么各大名校對某些學生情有獨鐘

字號:

          1995年,提摩西,格羅頓中學(GrotonSchool)的一個學習水平中游的學生,申請了斯坦福大學。他在中學里是一位優(yōu)秀的橄欖球運動員,主打防守位置。斯坦福把他按照頂尖運動員特招入校。奇怪的是,斯坦福并沒有授予提摩西運動員獎學金(每一個特招橄欖球員都有的獎學金)。而時任斯坦福隊總教練的泰隆·威靈漢(TyroneWillingham)也聲稱他并沒有招募提摩西。實際上提摩西也缺乏防守隊員所必需的速度。
      三年以后,格羅頓中學1998年度共有九人申請斯坦福大學。斯坦福最后只招錄了瑪格麗特。她在班級中僅是中游水平,SAT分數(shù)遜于其余八個申請者中的七人。在被斯坦福拒絕的八人中至少有一人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全面超越了瑪格麗特。那么,為什么斯坦福對他們情有獨鐘呢?
      這兩位幸運兒的父親,羅伯特·貝斯(RobertBass)是得克薩斯石油大亨,1991年他曾經(jīng)向斯坦福捐款兩千五百萬美元。美國頂尖高校為了證明自己的公平,總是強調(diào)自己的錄取都是“無視需求”(即錄取時不管學生是否能支付學費),哈佛等大學甚至會免除貧困或中產(chǎn)學生的學費。但這些學校往往不是“無視財富”。捐款與錄取,已經(jīng)成為美國大學的一種潛規(guī)則。并不僅僅是大學會在富豪捐款后投桃報李,具有野心的大學,往往也會主動錄取富豪的子女,并不停地討好富豪,從而希望能夠獲得豐厚的捐款。
      1993年杜克大學主動錄取了羅伯特·貝斯的大兒子克里斯托弗。1996年羅伯特向杜克大學捐款一千萬美元。
      不僅僅是知名私立大學有這種考量。公立大學如弗吉尼亞大學同樣注重捐款。曾經(jīng)以平等為宗旨的貝茨學院(BatesCollege)在1980前后由于資金來源萎縮,也逐漸放棄了過去的信條,轉(zhuǎn)而開始在富裕的市郊地區(qū)以及私立貴族中學尋找未來的學生。
      根據(jù)金的調(diào)查,只要贊助兩萬美元,一個學生就能被一般的博雅學院(LiberalArtsColleges)優(yōu)先錄取。比較出色的大學,這個數(shù)目就達到了五萬美元,而且學生家長需要許諾未來會投入更多的捐款。排名前二十五名的大學,十萬美元是必須的。而到了前十名,二十五萬美元只是及格線,父母往往要投入上百萬美元來為子女鋪平道路。赤裸裸地向?qū)W校提議以捐款來換取子女的錄取,在美國上流社會看來,實在是粗魯不文。這些見不得光的口舌功夫,都是由私立預科學校(PrepSchool)的畢業(yè)咨詢?nèi)藛T、親朋好友或是受雇的大學入學咨詢師來完成。</p><p>而這些活動,則包裹在層層謊言之中,成為了不可明言的潛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