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考行測備考:閱讀理解,由出國留學網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欄目為您準備,希望對您會有所幫助:
細節(jié)理解型題目與詞句理解型題目,是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重點考查題型,每年都按一定比例出現(xiàn),因此掌握這兩種題型對于整個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來說非常重要。專家針對此項題目做出精確講解。
一、細節(jié)理解型題目
細節(jié)理解型題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據(jù)材料查找關鍵信息及重要細節(jié)、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的能力。掌握這一題型,需要知道細節(jié)理解型題目的七大常設陷阱。
1.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指的是命題人依據(jù)材料中的某一信息,憑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為選項以迷惑考生。
【主要表現(xiàn)】 選項涉及的某個概念、問題或結論在原文中并沒有提及,尤其是當選項出現(xiàn)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時,一般原文并未對它們進行比較。
2.顛倒黑白
“顛倒黑白”是將正確的說成錯誤的,錯誤的說成正確的一種設錯陷阱。
【主要表現(xiàn)】 利用材料信息錯綜復雜的特點,在選項中將材料明確表示正確(錯誤)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3.偷換概念
“偷換概念”是指命題人將題干中的詞語偷換成一些相似的詞語,改變了概念的修飾語、適用范圍、所指對象等具體內涵的一種設錯方式。
【主要表現(xiàn)】 多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通過對詞語張冠李戴來迷惑考生。
4.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個別事物替代一類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體特征的一種設錯方式。
【主要表現(xiàn)】 多通過更改主語或混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擴大范圍來迷惑考生。
5.混淆時態(tài)
“混淆時態(tài)”是指將還沒有發(fā)生或未實現(xiàn)的說成已經發(fā)生或實現(xiàn)的,將可能的說成必然的,將不肯定的說成肯定的一種設錯方式。
【主要表現(xiàn)】 “已然”與“未然”、“可然”與“必然”的互換。
6.邏輯混亂
“邏輯混亂”是指選項中兩個事物的邏輯關系與原文不符。
【主要表現(xiàn)】 因果混亂、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混淆、選擇關系與并列關系的混淆。
7.推斷錯誤
“推斷錯誤”是指選項在文段提供的信息基礎上進行了錯誤推斷。
【主要表現(xiàn)】最常見的錯誤為過度推斷作者意圖。
【例題1】網絡經濟的特征是信息產業(yè)將在世界范圍內大大發(fā)展,以此為基礎的各種服務行業(yè)將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主導產業(y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速,國際投資、國際貿易以及跨國生產進一步發(fā)展;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將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其內部流通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代通常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等等。這種趨勢必將在更大程度上沖擊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從而使各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新的挑戰(zhàn)。
根據(jù)這段文字的內容,下列關于“網絡經濟的特征”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信息產業(yè)將在世界范圍內大大發(fā)展
B。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速
C。跨國公司將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D。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必將遭受更大沖擊
解析:D項偷換概念,末句說的是“沖擊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而非“主權”。本題答案為D。
【例題2】所謂的顏色,其實不過是某些波長的電磁波被我們的眼睛捕捉后所產生的反應。雖然所有溫度高于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放出電磁波,但是其中只有極少數(shù)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類的光感。在太陽輻射而來的電磁波中,除了可見光之外,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如果將所有可見光都過濾出去,即使剩余的電磁波強度再高,我們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
關于這段文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存在可見光是人眼感知顏色的基礎
B。眼睛捕捉電磁波后所產生的反應就是光感
C。物體溫度越高,釋放的電磁波越強
D??梢姽獾膹姸仍綇?,眼睛所看到的顏色越鮮艷
解析:院由“所謂的顏色,其實不過是某些波長的電磁波被我們的眼睛捕捉后所產生的反應”可知,“眼睛捕捉電磁波后產生的反應”是“顏色”,而非“光感”,B項錯誤。文段沒有涉及物體溫度與電磁波強度關系的文字,也沒有涉及可見光強度與顏色鮮艷度關系的文字,C、D項屬無中生有。由“如果將所有可見光都過濾出去,即使剩余的電磁波強度再高,我們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可知,A項正確。本題答案為A。
二、詞句理解型題目
詞句理解型題目考查的是考生對文段中含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句子的理解。二者之間有本質的不同。
1.語境分析法
從語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要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想文段背景、把握標點提示。
(1)聯(lián)系上下文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所考查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常常是對其本身的含義進行引申,或是臨時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含義,這時必須通過將詞語或句子放至整個文段中,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進行分析。
(2)聯(lián)想文段背景
每一個文段都有自己的寫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詞句理解型題目時,可結合相關背景知識來判斷詞語或句子的含義,也就是所謂的“由事及義的聯(lián)想”。“事”是與詞句理解相關的種種事實,了解這些事實有助于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
(3)把握標點提示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有些標點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夠指引我們在文段中找到詞語或句子的準確含義。冒號、破折號在句中一般起注釋作用,其后的內容是解釋說明的內容。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詞句后面出現(xiàn)了冒號、破折號等標點符號,要加以重視。
【例題1】聯(lián)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
文中“流弊”具體指的是( )。
A。像走熟路那樣使用聯(lián)想 B。誤用聯(lián)想意義
C。用字太俗濫 D。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
解析:本題答案為D。“流弊”指相沿下來的弊端。題目問“流弊”的具體所指,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判斷。文段說的是聯(lián)想起于習慣,而習慣喜歡走熟路,而熟路走的人多,越走越平滑俗濫,從而導致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由此可知,文中“流弊”具體指的是“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即選項D。A項“像走熟路那樣使用聯(lián)想”比較空泛,沒有點明“流弊”。B項在文中的位置是在“流弊”之前,是“流弊”產生的原因,不是所指內容。C項,由“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可知,“用字太俗濫”是舉的例子。
2.修辭提示法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有些詞語或句子會運用修辭手法,這時在理解詞句含義時結合修辭手法的特點來分析,對解題助益良多。
詞句理解六辭格,喻象反雙借與對。
比喻關鍵找本體,象征則要看對象。
如果理解反語意,褒貶互換要記牢。
雙關你要想一想,到底它雙的是啥?
借代種類有很多,抽象意義最常考。
對比要比比變化,還可已知推未知。
【例題2】社會上的各種傳言和議論,有的是無中生有,有的是空穴來風,我們要善于思索和分辨。
文中“空穴來風”的意思是( )。
A。有洞穴沒有風進來,比喻無原由的事
B。有洞穴就有風進來,比喻事情不是完全沒有原由的
C。好像洞穴中的風一樣飄忽不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D。好像洞穴中的一股風,它是朝著某個方向吹去的
解析:本題答案為B。很多考生望文生義,容易錯選A。但如果能從修辭手法入手,即使不知道“空穴來風”的意思,也可以選出正確答案。由“各種”、“有的……有的……”以及“分辨”可知,原文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也就是說兩個“有的”為矛盾對立的雙方。由此可推斷出:“空穴來風”的意思與“無中生有”相反。而“無中生有”的意思很好理解,即把沒有的說成有,憑空捏造,毫無原由。四個選項中與此意思相反的只有B。
3.層次劃分法
從句子結構入手分析,主要針對的是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的題目。所謂從句子結構入手分析也就是常說的劃分句子層次。一般而言,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劃分句子層次只要抓主干(主謂賓)即可。
專家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題目不需要仔細劃分句子層次,只需理清各分句間的關系,就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例題3】最初的人類,為了尋找足夠的食物,經常過著一種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個地方,即隨便找個臨時夜宿處。這種時常遷徙但又隨遇而安的居住方式,應當視作人類從巢居形式進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經歷的一個過渡階段。
對文中“過渡階段”的概括最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為了尋找食物,經常過著一種漂泊不定的生活
B。人類尋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來
C。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隨便找個臨時夜宿處
D。時常遷徙但又隨遇而安的居住形式
解析:本題答案為D。“過渡階段”所在原句為“這種時常遷徙但又隨遇而安的居住方式,應當視作人類從巢居形式進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經歷的一個過渡階段”,刪掉用作修飾的詞語,剩下的主干為“居住方式視作過渡階段”,由此可快速鎖定答案為D。
出國留學網公務員頻道熱情推薦:
公務員考試行測信息頻道
行測真題 | 行測答案 | 行測答題技巧 | 行測題庫 | 模擬試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