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人民大學被戲稱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附屬大學。坊間流傳人大附的一條勵志標語:今天學習不努力,明天高考上隔壁。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大多么不堪,而是說人大附實在太強了。
劉彭芝是成就人大附傲視群倫江湖地位的傳奇人物。不久前因為《留學》雜志一個報道上的小小誤會,我跟這位年屆七旬的長者通了次電話,聽得出來劉總校長極端珍視人大附聲譽的拳拳與眷眷(2013年,劉彭芝被任命為人大附中聯(lián)合總校校長)。媒體報道,自2009年她被聘為國務院參事之后,“高度關注教育資源均衡化問題”。
孫獻濤 專欄作家/《留學》雜志社社長
在教育資源并不均衡的當下,單從高考成績單上看,人大附這樣的公立高中,已經(jīng)成為精英薈萃之地,一個高考班的清華北大錄取人數(shù),往往是內地一個省的總和。甚至眾多國際知名高校,也熱衷于前來招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且術業(yè)有專攻,劉總校長其實可以不必關注教育資源是否均衡,她應該發(fā)揮專長,辦出更多頂尖名校。
劉總校長或許是敏感、糾結和脆弱的,這緣于她的“公辦”身份。在歐美,類似的高中階段精英教育,多由私立學校承擔;更高一級的大學本科階段的精英教育,則由文理學院接招。
所謂文理學院,原文為Liberal Arts College(LAC),硬譯為“文理”,只是說清了“學院”的授課內容既有文也有理,卻沒能傳遞出這類學院崇尚自由、素質、能力、思想的教育理念。也有人譯為“人文學院”,將其教育理念意譯為中國人容易理解的“通識教育、通才教育”,這便陷入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什么都學一點,才算是完美的本科教育。
大約十年前,“國學”專業(yè)在人大這所著名的附屬大學開課了。當時的總校長紀寶成是這一壯舉的始作俑者,他的設想是將文史哲打通,從本科階段就開展通才教育、通識教育,以期培養(yǎng)出下一個或下幾個陳寅恪和錢鐘書。面對質疑和嘲諷,紀校長頗有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勁頭,雖然他始終沒能解釋清楚何謂“國學”,雖然他本人的文史哲基礎知識似乎也并不太扎實、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生造了一個古漢語中并不存在的新詞“脊續(xù)”,但是國學專業(yè)還是如期招生了;時至今日,好幾屆“國學”生都已經(jīng)畢業(yè)了。
平心而論,紀校長算得上知難行易的實干派,在大學擴招弊端初顯的當時,他能夠反其道而行,用雖然不明晰但卻很實際的行動,試水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其誠可表,其心可鑒。
二
LAC是美國延續(xù)至今的精英教育、貴族教育模式,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tǒng)和精髓所在。排在第一梯隊的LAC均為私立,普遍特征是歷史悠久、規(guī)模不大、小班教學、本科教育、文理兼修、師生比高(1:10左右)、沒有或極少研究生教育、不以就業(yè)為教育目標。當然所有這些也都是燒錢的勾當,想要進入其中,除了要有高分和出眾的能力,高昂的學費也必不可少。一般公立高校,美國本土子弟一年學費不過幾千美元,私立LAC,每年學費高達三、四萬美元,在普遍中產(chǎn)的美國,學費的高門檻似乎是專為家底殷實且注重教育的“貴族”們設置的。
LAC的教學優(yōu)勢遠大于綜合性名校,后者知名教授雖多,但多把精力放在科研突破上,本科教學多由研究生代勞,許多劈荊斬棘過關斬將進入“常青藤”的中國孩紙,四年本科下來,并沒有上過幾節(jié)名教授的課。“我們學校的諾獎得主”,其實跟“我”沒有關系。而文理學院的教授,工作重心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師生之間互動頻繁,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都非常關鍵。
長期以來,中國人固執(zhí)地將人文教育、通識教育、通才教育理解為文科教育、德性教育、名流教育、紳士教育,于是這才有“國學”專業(yè)對文史哲的強行嫁接,這才有馬術、擊劍、高爾夫等每一個動作都透著粗鄙和無聊氣息的所謂“貴族運動”的強行植入。真正的LAC課程,更像是初高中教育的升級版,仍然要兼修文理多科,只是可選擇的科目更多,每一科目的學問更加獨立、也更加高深。學生的自由度體現(xiàn)在選擇的多樣性上,以及專業(yè)設計的個性化上;而能力和德性的精進,則體現(xiàn)在學問本身的深度和廣度上。有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相較于那些排名前50的綜合性大學,LAC的畢業(yè)生升入藤校讀研究生的比例更高,也更受歡迎。“知識即美德”,蘇格拉底的這句話可以為LAC代言。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LAC都值得推薦。近年來,美國國內也興起了一股均衡教育資源的風潮,針對私立著名LAC的一貫高高在上,聯(lián)邦政府拿出稅金扶持官辦LAC,也學著傳統(tǒng)私立LAC的模樣,控制辦學規(guī)模,只搞本科教育。目前美國公立LAC理事會(council of public liberal arts colleges, COPLAC)成員已經(jīng)達到26個,這些公立LAC的辦學水平,大致相當于私立LAC的第二梯隊,而學費則與公立綜合性大學持平。這對于那些既想省點學費又想沾點貴族氣息的美國家長和學生來說,性價比不錯;對于想明白了的國際生而言,學費稍高一點,也是一種選擇。
三
美國的LAC已經(jīng)深刻影響并改變了聯(lián)邦政府的高教政策;中國的LAC還未見蹤影。 經(jīng)過自2000年前后開始的高校擴招,中國適齡年輕人的大學入學率,已經(jīng)先于教育投入比例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這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有沒有大學可上”和“能不能上個好大學”,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人生人生際遇,哪怕畢業(yè)即失業(yè),草根學子們亦會對高校擴招心懷感激。
先擴招再改進,是在發(fā)展中解決問題,而不同于先污染再治理。上回書說到的“紀寶寶設國學院”,算是對擴招的一種體制內創(chuàng)新;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領銜創(chuàng)辦南方科技大學,則是叫板教育部的反體制行為。從2009年開始,朱校長試圖用深圳市政府的財政資助,辦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高校,“讓真正優(yōu)秀的人,擁有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和洞察力。”
朱清時是國際知名物理學家,他想借助官方力量,辦一所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雖然在堅持了兩年不被教育部認可的自主招生之后,2012年南科大還是接受了“堅硬的稀粥”一樣的高考制度,但朱清時期待的中國式MIT,已經(jīng)有了一些端倪—
2012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從2014年起,這所號稱擁有340名院士級教授的、名稱略顯怪異的超級大學,計劃首次招收300名本科生。單從數(shù)量上看,一名院士負責一名本科生,尚且還有40名院士無所事事。從這300名幸運兒里,真的能找到“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從中國式MIT的打造過程,可以推斷,中國式LAC的孵化、成長、壯大、繁衍,也很難脫開“民間試水后遇挫、官方醒悟后主導”的特色套路。學費還在交,錯誤還在犯;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將來一定會出現(xiàn)。
順便提醒一句:國內那些擁有“文理學院”后綴的學院,其實是不久前更名的某某師專,它們跟LAC沒有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被戲稱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附屬大學。坊間流傳人大附的一條勵志標語:今天學習不努力,明天高考上隔壁。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大多么不堪,而是說人大附實在太強了。
劉彭芝是成就人大附傲視群倫江湖地位的傳奇人物。不久前因為《留學》雜志一個報道上的小小誤會,我跟這位年屆七旬的長者通了次電話,聽得出來劉總校長極端珍視人大附聲譽的拳拳與眷眷(2013年,劉彭芝被任命為人大附中聯(lián)合總校校長)。媒體報道,自2009年她被聘為國務院參事之后,“高度關注教育資源均衡化問題”。
孫獻濤 專欄作家/《留學》雜志社社長
在教育資源并不均衡的當下,單從高考成績單上看,人大附這樣的公立高中,已經(jīng)成為精英薈萃之地,一個高考班的清華北大錄取人數(shù),往往是內地一個省的總和。甚至眾多國際知名高校,也熱衷于前來招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且術業(yè)有專攻,劉總校長其實可以不必關注教育資源是否均衡,她應該發(fā)揮專長,辦出更多頂尖名校。
劉總校長或許是敏感、糾結和脆弱的,這緣于她的“公辦”身份。在歐美,類似的高中階段精英教育,多由私立學校承擔;更高一級的大學本科階段的精英教育,則由文理學院接招。
所謂文理學院,原文為Liberal Arts College(LAC),硬譯為“文理”,只是說清了“學院”的授課內容既有文也有理,卻沒能傳遞出這類學院崇尚自由、素質、能力、思想的教育理念。也有人譯為“人文學院”,將其教育理念意譯為中國人容易理解的“通識教育、通才教育”,這便陷入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什么都學一點,才算是完美的本科教育。
大約十年前,“國學”專業(yè)在人大這所著名的附屬大學開課了。當時的總校長紀寶成是這一壯舉的始作俑者,他的設想是將文史哲打通,從本科階段就開展通才教育、通識教育,以期培養(yǎng)出下一個或下幾個陳寅恪和錢鐘書。面對質疑和嘲諷,紀校長頗有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勁頭,雖然他始終沒能解釋清楚何謂“國學”,雖然他本人的文史哲基礎知識似乎也并不太扎實、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生造了一個古漢語中并不存在的新詞“脊續(xù)”,但是國學專業(yè)還是如期招生了;時至今日,好幾屆“國學”生都已經(jīng)畢業(yè)了。
平心而論,紀校長算得上知難行易的實干派,在大學擴招弊端初顯的當時,他能夠反其道而行,用雖然不明晰但卻很實際的行動,試水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其誠可表,其心可鑒。
二
LAC是美國延續(xù)至今的精英教育、貴族教育模式,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tǒng)和精髓所在。排在第一梯隊的LAC均為私立,普遍特征是歷史悠久、規(guī)模不大、小班教學、本科教育、文理兼修、師生比高(1:10左右)、沒有或極少研究生教育、不以就業(yè)為教育目標。當然所有這些也都是燒錢的勾當,想要進入其中,除了要有高分和出眾的能力,高昂的學費也必不可少。一般公立高校,美國本土子弟一年學費不過幾千美元,私立LAC,每年學費高達三、四萬美元,在普遍中產(chǎn)的美國,學費的高門檻似乎是專為家底殷實且注重教育的“貴族”們設置的。
LAC的教學優(yōu)勢遠大于綜合性名校,后者知名教授雖多,但多把精力放在科研突破上,本科教學多由研究生代勞,許多劈荊斬棘過關斬將進入“常青藤”的中國孩紙,四年本科下來,并沒有上過幾節(jié)名教授的課。“我們學校的諾獎得主”,其實跟“我”沒有關系。而文理學院的教授,工作重心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師生之間互動頻繁,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都非常關鍵。
長期以來,中國人固執(zhí)地將人文教育、通識教育、通才教育理解為文科教育、德性教育、名流教育、紳士教育,于是這才有“國學”專業(yè)對文史哲的強行嫁接,這才有馬術、擊劍、高爾夫等每一個動作都透著粗鄙和無聊氣息的所謂“貴族運動”的強行植入。真正的LAC課程,更像是初高中教育的升級版,仍然要兼修文理多科,只是可選擇的科目更多,每一科目的學問更加獨立、也更加高深。學生的自由度體現(xiàn)在選擇的多樣性上,以及專業(yè)設計的個性化上;而能力和德性的精進,則體現(xiàn)在學問本身的深度和廣度上。有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相較于那些排名前50的綜合性大學,LAC的畢業(yè)生升入藤校讀研究生的比例更高,也更受歡迎。“知識即美德”,蘇格拉底的這句話可以為LAC代言。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LAC都值得推薦。近年來,美國國內也興起了一股均衡教育資源的風潮,針對私立著名LAC的一貫高高在上,聯(lián)邦政府拿出稅金扶持官辦LAC,也學著傳統(tǒng)私立LAC的模樣,控制辦學規(guī)模,只搞本科教育。目前美國公立LAC理事會(council of public liberal arts colleges, COPLAC)成員已經(jīng)達到26個,這些公立LAC的辦學水平,大致相當于私立LAC的第二梯隊,而學費則與公立綜合性大學持平。這對于那些既想省點學費又想沾點貴族氣息的美國家長和學生來說,性價比不錯;對于想明白了的國際生而言,學費稍高一點,也是一種選擇。
三
美國的LAC已經(jīng)深刻影響并改變了聯(lián)邦政府的高教政策;中國的LAC還未見蹤影。 經(jīng)過自2000年前后開始的高校擴招,中國適齡年輕人的大學入學率,已經(jīng)先于教育投入比例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這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有沒有大學可上”和“能不能上個好大學”,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人生人生際遇,哪怕畢業(yè)即失業(yè),草根學子們亦會對高校擴招心懷感激。
先擴招再改進,是在發(fā)展中解決問題,而不同于先污染再治理。上回書說到的“紀寶寶設國學院”,算是對擴招的一種體制內創(chuàng)新;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領銜創(chuàng)辦南方科技大學,則是叫板教育部的反體制行為。從2009年開始,朱校長試圖用深圳市政府的財政資助,辦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高校,“讓真正優(yōu)秀的人,擁有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和洞察力。”
朱清時是國際知名物理學家,他想借助官方力量,辦一所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雖然在堅持了兩年不被教育部認可的自主招生之后,2012年南科大還是接受了“堅硬的稀粥”一樣的高考制度,但朱清時期待的中國式MIT,已經(jīng)有了一些端倪—
2012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從2014年起,這所號稱擁有340名院士級教授的、名稱略顯怪異的超級大學,計劃首次招收300名本科生。單從數(shù)量上看,一名院士負責一名本科生,尚且還有40名院士無所事事。從這300名幸運兒里,真的能找到“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從中國式MIT的打造過程,可以推斷,中國式LAC的孵化、成長、壯大、繁衍,也很難脫開“民間試水后遇挫、官方醒悟后主導”的特色套路。學費還在交,錯誤還在犯;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將來一定會出現(xiàn)。
順便提醒一句:國內那些擁有“文理學院”后綴的學院,其實是不久前更名的某某師專,它們跟LAC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