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事禮貌
在涉外活動中,女性應(yīng)保持適度禮節(jié)與禮貌,以防男女間某些誤解或誤會。對于一般相識的男性,在相見時不宜過于主動熱情地行握手禮或擁抱禮,即使須握手,也不宜力握久握。與對方暢談時,應(yīng)適當問及其妻子、孩子,并應(yīng)談及自己的男友、丈夫或孩子。不宜以個人身份向男性贈送禮物,若非送禮不可時,應(yīng)特別說明禮物是送與對方夫婦的,或是代表自己的單位送與他的。已結(jié)婚或結(jié)過婚的女性,應(yīng)讓對方稱自己“××太太”。在歐美的一些飯館或旅館里吃飯時,可以讓服務(wù)員把飯送到自己客房里,也可邀請男朋友或女朋友一同進餐。到朋友家做客時,不要談?wù)摴珓?wù),而應(yīng)和對方的全家人聊天。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男子有時可能公開向女性調(diào)情,若遇此種情況,女子可不予答理或顧及,適度的禮貌與禮節(jié),可拒之于“千里之外”。
中東商人飲茶禮
在中東地區(qū),商人們在辦公或社交場合,總要喝茶或咖啡,但每人以不超過三杯為宜。當喝完之后,要將杯子轉(zhuǎn)動一下再遞與主人。這種禮節(jié)動作,意為“夠了,謝謝!”
交誼舞會禮節(jié)
參加交誼舞會時,男士的衣裝宜莊重整潔,舉止大方;女士的衣裝宜明快典雅,不宜濃妝艷抹。
禮儀,進入舞廳時應(yīng)彬彬有禮,熟人舊友要握手致意或點頭問好,陌生人也應(yīng)以禮相待。話音宜低,步態(tài)宜輕。
邀舞,舞曲響起時,男士應(yīng)主動走到女士面前,可行半鞠躬禮,并輕聲說:“請您跳舞”。女方要點頭表示同意,然后由男方陪同并肩走入舞池。在正常情況下,女方不應(yīng)謝絕男士的邀請,若不愿接受邀請,可婉言說“累了”或“身體不適”之類的托辭,并致“對不起”的歉意。被謝絕的男士,不要再向女方強求,更不要表示不滿。
共舞,在共舞過程中,男方對女方應(yīng)多關(guān)照、配合。雙方不要互盯著對方的臉,要始終相待以禮,一曲音樂結(jié)束時,男方要點頭致意或道謝,也可將女方送歸原位。
合十禮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原是印度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后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jié)。行禮時,兩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攏,以示虔敬。此禮可分為下列幾大類:
跪合十
各國佛徒拜佛祖或拜高僧時所行的禮節(jié)。行禮時,右腿跪地,雙手合掌于兩眉中間,頭部微俯,以示恭敬虔誠?!斗ㄈA經(jīng)》載:“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BR> 蹲合十
某些國家的人在拜見父母或師長時的一種禮節(jié)。行禮時,必須蹲下,并將合十的掌尖舉至兩眉間,以表尊敬。
站合十
一些國家的平民之間、平級官員之間相拜,或公務(wù)人員拜見長官時常用的一種禮節(jié),行禮時,要站立端正,將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
正統(tǒng)的西餐禮儀
凡事由侍者代勞
在一流餐廳里,客人除了吃以外,諸如倒酒、整理食具、撿起掉在地上的刀叉等事,都應(yīng)讓侍者去做。在國外,進餐時侍者會來問:“How is everything?”如果沒有問題,可用“Good”來表達滿意。
聊天切忌大聲喧嘩
在餐廳吃飯時就要享受美食和社交的樂趣,沉默地各吃各的會很奇怪。但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也是極失禮的行為。音量要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別影響到鄰桌。
中途離席時將餐巾放在椅子上
萬不得已要中途離席時,最好在上菜的空檔,向同桌的人打聲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再走,別打亂了整個吃飯的氣氛。吃完飯后,只要將餐巾隨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疊整。
如何招呼侍者
侍者會經(jīng)常注意客人的需要。若需要服務(wù),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會馬上過來。如果對服務(wù)滿意,想付小費時,可用簽帳卡支付,即在帳單上寫下含小費在內(nèi)的總額再簽名。最后別忘記口頭致謝。
花木交往禮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往往以贈花的方式示禮。
在歐洲許多國家,贈送戀人、情人、伴侶的,多為紅色的鮮花。成束的白花多用于婚儀贈禮。近親好友相互贈送的,多為色澤鮮艷的花束,如小蒼蘭、香石竹、月季等。白花也可作生日或命名日的禮花。送與中年人的,宜為大朵花;送與年輕人或孩子的,宜為多色彩的小花。許多歐洲人贈花時,只送單數(shù)。復(fù)活節(jié)時,可送盆花。
日本人在探視病人時,往往選擇紅、紫、粉或綠色的鮮花為禮。向母親獻花時,日本人多用凌霄花、僧鞋菊、櫻草、金錢花、冬青等5種花組成的花束。這種花束表達的特定含義是:慈母的愛,撫育著子女的青春、歡樂與幸福。
阿拉伯問候語
在阿拉伯各國,當友人相見時,雙方除問候“你好”、“早安”或“晚安”之外,往往還要恭恭敬敬地說:“在你面前的,是你的親人”,或說:“在你面前擺著的是平坦大道”。
家庭舞會禮節(jié)
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家庭舞會都通行有一定的禮節(jié)。應(yīng)邀參加舞會的人,宜穿西服和晚禮服。跳舞時,男子嚴忌不系衣扣,也不宜隨便脫去外衣。第一輪舞必須由主人夫婦、主賓夫婦共舞,若夫人因故不能舞,可由其成年女兒代之。第二輪舞時,賓主眾人要交換而舞,男主人及男賓必須注意陪同無舞伴的女子共舞,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男子之間,女子之間,嚴忌共舞。男子請女子跳舞,應(yīng)先向其丈夫、戀人或情人致意,然后再立正向女子點頭致禮。在跳舞過程中,不要叼著煙,不能戴口罩,不宜吃零食(可含口香糖),不宜做過于親昵的動作,舞姿要力求正確。一曲完畢后,男子要向女子致謝,并送其回到原位。在一般情況下,女子不應(yīng)拒絕男子的邀請,否則亦屬失禮。有些西化的家庭舞會,每一輪舞常以一吻作結(jié)束,但不可長吻狂吻。
軍 禮
現(xiàn)代許多國家的軍人,都通用一種立正舉右手于右鬢際的禮節(jié),稱“軍禮”。此禮起源于英國。相傳,在英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祝捷大會上,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為立功將士頒發(fā)獎品。為了維護女皇尊嚴,大會特別規(guī)定將士受獎時,必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不得平視女皇。隨著時代的演進,這種遮眼的動作就演化為軍禮。按照傳統(tǒng)習(xí)慣,當軍人戴著軍帽行禮時,必須首先行軍禮。
海 禮
在海上,當遇到本國或有外交關(guān)系國家的商船或軍艦時,各船必須在近距離內(nèi)互致海禮,又稱“旗禮”。行禮時,先將國旗降于旗桿的三分之一處,然后再升至桿頂?;囟Y船也要回敬此禮。商船抵達外國港口時,在升起本國國旗及本航運公司旗幟的同時,必須在前桅頂上升起所抵之國的國旗,以示友誼和敬禮,直至離港后才降下。如遇該國國喪,則必須將該國國旗降至主桅桿的三分之一處,以示哀禮。
當停泊于有外交關(guān)系國家的港口并遇該國的國慶時,商船要行“掛滿旗禮”。其禮儀是:將船上所有的信號旗,按照方旗與尖旗一一間插的方式,從船頭至船尾懸掛起來,以示同慶與敬禮。
涉外受禮
在各種涉外交往中,當接受賓朋的禮品時,主人應(yīng)極有禮貌地雙手接過,并握手致謝。許多歐美人,當接受別人禮品時,往往要打開包裝親眼欣賞并贊美一番。此時,送禮人可酌情對禮品作幾句介紹,以表“禮輕情意重”。若遇寄來的或派人送來的禮品,應(yīng)及時復(fù)寄一張名片或簡信,以示謝意。
涉外送禮
在涉外性的各種友好交際中,為了向他人表示慰問、祝賀或感謝,往往需要贈送一些物美價廉的小禮物。在選擇禮品時,應(yīng)考慮到受禮人的愛好、習(xí)慣和忌諱,還要考慮到禮品的意義、特色和價值。
一般而言,應(yīng)邀出席私人家宴時,應(yīng)向女主人贈送小件土特產(chǎn)、小藝術(shù)品、小紀念品、小食品、干鮮果品或花束,也可向主人的小孩贈以糖果或玩具等。應(yīng)邀參加他人的婚禮,應(yīng)贈送小型藝術(shù)品、鮮花或其他日用實物。探視病人,可贈以營養(yǎng)食品、果品或鮮花。元旦、圣誕節(jié)時,可送日歷、煙酒、名茶或糖果。出席各種宴會,可酌情贈送花束或花籃。
所送禮品,即使已有包裝盒,也應(yīng)再用花色或彩色禮品紙包扎,并用彩帶系上梅花結(jié)或蝴蝶結(jié)。禮物宜當面呈送,但婚禮贈品可事先送去。節(jié)日禮品也可派人送或寄送。
在挪威,商人出席對方晚宴的第二天,應(yīng)當給主人送上一份禮物。
在丹麥,商人被邀請做客時,應(yīng)給同行的其他商人各送一束鮮花或精美禮品。
涉外活動日常禮
守時,按時赴約,忌早到和遲到。若已遲到,應(yīng)向主人致歉。若不能赴約,必須盡早通知對方。
敬老,乘車、進電梯、上下樓梯、同行、開關(guān)門或用餐時,要主動禮讓,照顧老人與婦女。
尊俗,要認真尊重各國的風(fēng)俗、教俗、習(xí)慣等,其基本原則是“入境隨俗”。
吸煙,在公共場合或重要活動中,不要吸煙。在私人住宅或辦公室,應(yīng)征詢主人同意后再吸煙。
持重,舉止端莊,情態(tài)誠懇;站立時,不歪身,不斜靠;坐下時,不搖身,不蹺腿;走路時,不搭肩,不尾隨;講話時,不放縱,不比劃。
涉外場合見面介紹受禮
在涉外交際場合,彼此若要結(jié)識,可相互自我介紹,也可由第三者介紹。自我介紹時,要主動自然地講清自己的姓名、職務(wù)和國別。為他人介紹時,還應(yīng)說明被介紹者與自己的關(guān)系。在具體介紹過程中,應(yīng)將年紀輕、身份低者引導(dǎo)介紹給年紀大、身份高的人,把男子介紹給女子;要以手示意,忌諱以手指點。無論自我介紹還是為別人介紹,都應(yīng)有禮貌地起立點頭致意;但女子、長者及會談桌、宴會上的人可不必起立,僅微笑點首即可。
涉外慰問禮
當某國遇到重大天災(zāi)或重大傷亡事故時,有外交關(guān)系的各國政府及其首腦,往往要致電或致函慰問,或責(zé)成有關(guān)使節(jié)向受災(zāi)國的外交部長致函,以示慰問之禮。各國政府或紅十字會,還要酌情向受災(zāi)國贈款、贈藥或贈其他物品。
脫帽禮
歐美國家以及受歐美影響的許多國家,廣為流行著脫帽禮。此禮源于歐洲中世紀。據(jù)說,當時武士對女子講話時,必須把頭盔舉起,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當武士們友好相見時,為了相致友情,彼此都要把頭盔掀起而露出面目。久而久之,便形成脫帽禮。
在公共場合行此禮時,男子摘下帽子向?qū)Ψ近c頭致意即可。若相識者側(cè)身已過,雙方亦可回身補問“您好”,并將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先后每次相遇,雙方不必反復(fù)脫帽,只點頭致意即可。當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以示敬意。在莊重場合,人們應(yīng)自覺脫帽。
眼神禮
世界各族民眾,往往用特定眼神來表示一定的禮節(jié)或禮貌。
注視禮:阿拉伯人在傾聽尊長或賓朋談話時,兩眼總要直直地注視著對方,以示敬重。日本人相談時,往往恭恭敬敬地注視著對方的頸部,以示禮貌。
遠視禮: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當同親友或貴客談話時,目光總要向著遠方,似東張西望狀。如果對三位以上的親朋講話,則要背向聽眾,看著遠方,以示尊敬之禮。
瞇目禮:在波蘭的亞斯沃等地區(qū),當已婚女子同丈夫的兄長相談時,女方總要始終瞇著雙眼,以示謙恭之禮。
眨眼禮:安哥拉的基母崩杜人,當貴賓光臨時,總要不斷地眨著左眼,以示歡迎之禮。來賓則要眨著右眼,以表答禮。
擠眼禮:澳大利亞人路遇熟人時,除說“哈羅”或“哈”以示禮遇之外,有時要行擠眼禮,即擠一下左眼,以示禮節(jié)性招呼。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電話禮節(jié)問候
在接電話時,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人有不同的禮節(jié)性問候習(xí)慣。
華人--“喂,您找誰?”
美國人--“哈羅!”
德國人--“我是××(自報姓名)。”
俄羅斯人--“我在聽著呢?!?BR> 法國人--“您是哪一位?”
意大利人--“準備好了,請您說吧!”
英國人--“我是×××××(自報電話號碼)?!?BR> 香港地區(qū)人--“我是××××(單位名)的×××(姓名)?!?BR> 進外國人居所禮節(jié)
進外國人寓所或辦公室,應(yīng)事先約定,按時到達。若無迎候,應(yīng)先敲門或按鈴,經(jīng)同意再進門。在主人休息時間或因急務(wù)而未經(jīng)約定,不得不登門造訪時,相見后應(yīng)向主人致歉,并簡要說明原因。入室后,未經(jīng)禮讓不應(yīng)自行入座,洽談時間盡量少而短。登門拜訪外國友人,以上午10點或下午4點左右為宜。相見后,要主動向主人全家人問安。對主人的小孩要示以喜愛之情,若主人家養(yǎng)有狗、貓等,不要表現(xiàn)出厭惡情緒。歐美人有以飲料及小食品待客習(xí)慣,客人應(yīng)隨俗接受。在未經(jīng)主人邀請情況下,不要自行參觀主人的其他房間或庭院,嚴忌隨意觸動主人書籍、文稿、資料、花草及陳設(shè)品。
握手禮
握手禮是流行于許多國家的一種見面、離別、祝賀或致謝的禮節(jié)。此禮源于原始社會,人們?nèi)拥艄靼粑淦鞫辔战Y(jié)好的動作。
現(xiàn)代的握手禮,雙方往往先打招呼,然后相握致意。關(guān)系親密的人,可各伸出雙手久握力握;關(guān)系一般者,可各伸出一手輕握即止。男女相握時,男子宜輕握女子手指部位。晚輩與尊長相握,晚輩宜稍躬身迎握。握手禮的順序,應(yīng)是主人、尊長、女子先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男子再予以迎握。多人握手時,且忌交叉相握。男子相握時,要先脫帽,并示以微笑,忌戴手套相握,更忌邊握邊注視第三者。軍人戴軍帽時,必須先行軍禮,然后再行握手禮。與男子握手,女子可不摘手套。
握手禮還可表示向?qū)Ψ竭M行鼓勵、贊揚、致歉等。正確的握手方法是:時間宜短,要熱情有力,要目視對方。女子同外國人握手時,手指與肩部要自然放松,以備男賓可能要行吻手禮。
陪車禮
在亞洲許多國家,人們把轎車的后排座視為禮賓的上座。迎接貴賓時,主人總是陪同客人坐于轎車的后座,以示敬客。相反,歐美的許多國家,人們卻把轎車的前排座視為禮賓的上座。迎賓時,若讓客人坐在后排座,會被視為“失禮”。
鳴炮禮
許多國家在舉行大典或迎送國賓時,往往要行隆重的鳴炮禮。按照慣例,鳴炮21響為最高規(guī)格,多用于國家大典或迎送外國元首的儀式;19響為二級規(guī)格,多用于迎送外國政府首腦的儀式;17響是三級規(guī)格,多用于迎送外國政府首腦副職的儀式。有些國家的鳴炮禮不劃分級別。
擁抱禮
擁抱禮是流行于歐美的一種見面禮節(jié)。其他地區(qū)的一些國家,特別是現(xiàn)代的上層社會中,亦行有此禮。
擁抱禮多行于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祝賀致謝等場合。行禮時,通常是兩人相對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環(huán)撫于對方的左后肩,左手環(huán)撫于對方的右后腰,彼此將胸部各向左傾而緊緊相抱,并頭部相貼,然后再向右傾而相抱,接著再做一次左傾相抱。當代,許多國家的涉外迎送儀式中,多行此禮。
親吻禮
親吻,是源于古代的一種常見禮節(jié)。人們常用此禮來表達愛情、友情、尊敬或愛護。據(jù)說它產(chǎn)生于嬰兒與母親間的嘴舌相昵,也有人說它產(chǎn)生于史前人類互舔臉部來吃鹽的習(xí)俗。據(jù)文字記載,在公元前,羅馬與印度已流行有公開的親吻禮。有人認為,古羅馬人愛嚼香料,行親吻禮足以傳口中芳香。也有人說,古人用親吻時努唇的形狀來表示愛情的心形。還有人考證,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當代許多國家及地區(qū)的上流社會,此禮日盛。
行此禮時,往往與一定程度的擁抱相結(jié)合。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戀人或情人之間,宜吻唇;長輩與晚輩之間,宜吻臉或額;平輩之間,宜貼面。在公開場合,關(guān)系親密的女子之間可吻臉,男女之間可貼面,晚輩對尊長可吻額,男子對尊貴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親吻酋長的腳或酋長走過的地方為榮。在古羅馬與古波斯等國,同階級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階級的人只能吻面。
西方現(xiàn)代的親吻禮,在歐美許多國家廣為盛行。美國人尤其愛行此禮,法國人不僅在男女間,而且在男子間也多行此禮。法國男子親吻時,常常行兩次,即左右臉頰各吻一次。比利時人的親吻比較熱烈,往往反復(fù)多次。
在當代,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面或貼面的連動性禮節(jié),以示敬意。
點頭禮
在亞洲許多國家,當熟人相見時,彼此往往一面微微點頭,以象征鞠躬,一面舉舉右手,以示敬意。許多歐洲人也常行點頭禮,但它僅行于不熟悉的人們之間,恰與亞洲相反。
禮 拜
各國穆斯林都把禮拜當做生活中的大事。按照伊斯蘭教教規(guī),每日禮拜要進行五次。
第一次為“晨禮”,時為日出之前;
第二次為“響禮”,時為午飯之后;
第三次為“晡禮”,時為下午五點;
第四次為“昏禮”,時為日落之后;
第五次為“宵禮”,時為晚寢之前。
每星期五,穆斯林還要到清真寺舉行“聚禮”。每到禮拜之時,穆斯林的一切活動都要停止,并朝著麥加城方向頂禮膜拜,虔誠祈禱。
禮節(jié)性小費
許多國家均流行有顧客向服務(wù)人員付小費的習(xí)俗。小費含有一定的禮節(jié)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著顧客對服務(wù)人員的愛護與尊重。相傳,付小費之風(fēng)源于18世紀的倫敦。當時,有些酒店的餐桌上擺著寫有“保證服務(wù)迅速”的碗,當顧客將零錢投入碗中后,必得到服務(wù)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wù)。久而久之,遂形成“小費”之風(fēng)。
由于各國各地各行業(yè)小費的數(shù)額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所以顧客宜入境隨俗,酌情而付。
在日本,當進入飯店大門時,顧客可向女招待員付一些小費,而對于其他人員可不必付。
在泰國,顧客所付的小費,無論多少,都是需要的。
在新加坡,付小費是被禁止的,如若付小費,則會被認為服務(wù)質(zhì)量差。
瑞士的飯店餐館,不公開收取小費,而司機則可按明文規(guī)定收取車費 10%小費。
在法國,付小費是公開的,服務(wù)性的行業(yè)可收不低于價款10%的小費,財政稅收也將小費計入。
在意大利,收小費屬于“猶抱琵琶半掩面”的半公開現(xiàn)象。當遇到“拒收”的示意時,你最好是乘送賬單之機遞上小費。
在北非及中東地區(qū),收取小費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許多從事服務(wù)性活動的老人與孩子,小費是其全部收入。如遇顧客忘卻付小費,他們會追上去索取的。
在美國,小費現(xiàn)象是極普通而自然的禮節(jié)性行為。
墨西哥人將付小費與收小費視為一種感謝與感激的行為。
小費之風(fēng),日趨流行于越來越多的國家。但有些國家禁行小費,許多官方服務(wù)人員遂在私下進行收費或收禮,以免有損于“文明”。這種私下收費或收禮,其價值往往高于公開的小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