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的進餐禮儀與中餐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座次安排
西餐一般使用方桌,主人在客人出席宴會之前就已安排好席次。
席次的安排有以下幾種:
(1)英式坐法(最常用):男女主人分坐在長方桌的兩端,男女主賓分別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手邊,其他客人應(yīng)男女相隔。在西方人眼里,宴會是結(jié)交朋友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應(yīng)當(dāng)避免讓熟人坐在一起。入座時,男士應(yīng)幫女士入座,即輕輕拉開右手邊的椅子,在女士坐下的一瞬間再將椅子輕輕推回。
(2)法式坐法:男女主人坐在餐桌的正中,其他人員坐餐桌兩端。
(3)口形餐桌:“口”字形餐桌適用于客人眾多的宴會,此時,男女主人坐在餐桌的正中,其他方面同英式坐法。
2.餐巾使用
當(dāng)主人把餐巾拿起來后,客人才可以把面前的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如果餐巾過大,可將其對折,折口朝外放置。餐巾可用于在交談前擦去嘴上的油漬。女士在吃飯之前可先用餐巾輕拭嘴唇,以免將口紅沾在餐具上。但注意不應(yīng)用餐巾擦臉、擦手等。如果在用餐中要暫時離席,應(yīng)當(dāng)把餐巾放在椅子上,表示未吃完;宴會結(jié)束時,應(yīng)把餐巾大致對折后放在餐桌上。
3.餐具使用
西餐最常用的餐具就是刀和叉。正確使用方法是:
英式用法是保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一塊吃一塊;美式用法是將食物全部切好后,將刀放在碟子上,將左手的叉換到右手再叉東西吃,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切食物時,要把食物叉穩(wěn),不要讓食物飛出去。
(2)切食物時,應(yīng)把雙肘緊貼身體,并切忌發(fā)出聲音。
(3)切好后,一次只應(yīng)叉一塊,并將其全部送入嘴中。
(4)如果暫時不用刀叉,應(yīng)將刀叉擺成八字形,刀刃向里,叉齒朝下。如果在用完餐后,應(yīng)將刀叉并列擺在餐盤的一角,刀刃向里,叉齒朝上。注意不要把刀叉擺成十字形。
4.西餐的菜序
西餐的萊序為:面包和黃油、湯、魚、肉、沙拉、甜品、咖啡或茶,吃不同的菜要使用不同的餐具,所以餐桌上擺放多副叉刀,分別放在餐盤的左右兩邊。
餐盤的最右邊放著喝湯用的勺子,勺子的左邊是吃魚用的刀(對應(yīng)著餐盤左邊的第一個叉子),魚刀的左邊是肉刀(對應(yīng)著餐盤左邊的第二個叉子),餐盤正前方擺放著甜品叉和勺子,餐盤的左斜前方放著面包碟和面包刀。使用原則是由外向內(nèi)地使用。
具體西餐每道菜的食用方法為:
(1)面包
將面包盤內(nèi)的面包用手撕成小塊,抹上黃油,整塊放入口中。
(2)湯
身子坐直頭微低,右手持湯勺,由內(nèi)向外地舀湯喝。若湯所剩無幾,可用左手微托起湯盤,使其外傾,再用湯勺舀。喝湯時切忌發(fā)出聲音。
(3)魚
首先將魚頭切下,然后用魚刀沿著魚背割下魚肉,將剩下的魚骨放入專門乘放魚骨的碟子里,再把魚肉切成小塊食用;若是去掉魚骨的魚塊,可以直接用刀切成小塊食用。如果魚肉太腥,可擠上檸檬汁后再吃。
(4)肉
西餐的肉菜往往是牛排。吃牛排時,應(yīng)從左往右食用。若吃帶骨頭的肉,可以用手拿起來啃。
(5)沙拉
沙拉一般直接用吃肉的餐叉食用,只有遇到一口吃不下的食物才用刀切后食用。
(6)甜品
西餐的甜食一般有餅干、蛋糕、三明治、奶酪、布丁、通心粉、冰淇淋等。吃餅干和蛋糕或三明治時,應(yīng)用右手持之,一口一口咬著吃;吃奶酪時,應(yīng)用刀切成小片后,用手拿著吃;吃布丁或冰淇淋時,應(yīng)用叉或勺舀著吃;吃通心粉時,一般用右手持叉,在左手所持湯勺的幫助下,把通心粉纏繞在餐叉上送入口中。
(7)咖啡或紅茶
用完餐后,侍者往往會送上一杯咖啡或紅茶,客人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加入牛奶和糖,再用小勺輕輕攪拌,攪拌之后,把小勺放在杯碟上。再用右手握杯把飲用。
5.配酒
在西餐中,酒是主角,菜是配角,菜要配合酒來選擇。西餐宴會中的酒水一共分為以下三種:
(1)餐前酒。通常是具有強烈辣味的酒,如雞尾酒、香檳酒、蘇格蘭威士忌、雪利酒等。
(2)佐餐酒。指在正式用餐時飲用的酒,一般為葡萄酒。西餐在配酒方面的原則是“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即吃白肉(海鮮、雞肉等)用白葡萄酒搭配,吃紅肉,用紅葡萄酒搭配。但如果魚的味道過濃時,就應(yīng)該用紅酒搭配。
(3)餐后酒。通常選用白蘭地或香檳酒等。
禮儀精髓:
吃西餐時,主張所謂的“一口”主義,每一口不能吃太多,更不能嘴里一部分,嘴外一部分,要閉嘴咀嚼,不能邊吃邊說話。吃西餐時,每一道菜都要食用一點,如果有不喜歡吃的,也要少取一點,或者稍稍表示謝意。如果某種食物與你距離較遠,可請別人幫你傳遞,切不可站起來伸胳膊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