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1600字

字號:


    以下由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歡迎轉(zhuǎn)載。更多信息歡迎訪問https://www.liuxue86.com
    劉宗周在《論語學案》卷二說“一貫之道即天地之道,非圣人所得而私也。圣人自任以為吾道者,圣人從自己心上看出此道,滿盤流露,一實萬分。盈天地間萬事萬物,各有條理。而其血脈貫通處,渾無內(nèi)外,人已感應之跡,亦無精粗大小之殊,所謂一以貫之也。一本無體,就至不一中會得無二無雜之體。從此手提線索,一一貫通,才有壅于便與消融。才有偏枯便與圓滿。時時澄徹,處處流行,直將天地萬物之理打合一處,亦更無以我合彼之勞,方是圣學分量,此孔門求仁之旨也。求仁之旨,忠恕之說也。假令曾子未‘唯’,更作何謂之問,則夫子必以忠恕答之,而謂曾子淺言之,以解門人之惑者,謬也。何也?天下無心外之道,圣人無心外之學也。此心本一實萬分,無有內(nèi)外。人已感應之跡,亦無精粗大小之殊。所謂‘忠恕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一貫,真頭面又以忠為一,恕為貫者,亦謬也。蓋曾子于圣人之道,以身體之而實有得焉。一‘唯’之下,得心應手,將圣人無限幽深、宏勝、不可思議妙道,只作布帛、菽粟承當。在所謂善?師門之藴也。一貫之宗,本之大《易》。其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因而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變?nèi)f化無窮而復于太極。周子《太極圖說》更?其藴,此天地人至妙之理。然不必作一貫解,說是一貫反屬安排,此蓋圣人就自己心上言。心無死地則曰貫,無所不貫則曰一以貫之,非以一貫萬也。一以貫之便還他天地自然本色,故曰‘天地無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冥心合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體。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者,忠恕是也。曾子一聞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見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在有思、有為上湊泊,一旦顯在無盡藏如此淵淵浩浩,不覺心力俱墮,一切語言無可承當,直曰‘唯’而已。一‘唯’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頭換面。要之,‘唯’后之忠恕,不是‘唯’前之忠恕矣。必以忠恕解一貫者,自門人分上,固下學之津梁,自圣人分上,亦上達之照影也。曾子質(zhì)魯,其為學也守約,一心一路一力作進步,便得水窮山盡,別有天地非人間,依舊是自家里住。曾子以忠恕解一貫,若未達則有《大學》一書在,可為深切著,明矣”。
    由唐至明,韓愈、李翱有開啟宋學之功,《論語筆解》是耶。韓、李稍加發(fā)揮,以“由忠而恕、缺一不可”解一貫之道。至宋代時,陸氏心學傳人錢時發(fā)揮做人為學先立其大的學術(shù)立場,發(fā)揮微言大義不同意朱熹的觀點,認為門人即曾子之門人,而且強調(diào)主體自身的價值,忠恕即是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個體內(nèi)在的貫通才是道,非外在一件一件地求理貫通后才能明白一貫之道。比陸九淵年長的朱熹卻主張以“一理萬殊”的理一分殊的道學思想解釋一貫之道,認為曾子在知道一條條、一目目具體事物的道理才豁然貫通,以忠恕為做人之大本,通達事事物物本然存在的道理,即知一貫之道。而明代劉宗周繼承前賢理論,發(fā)揮陸王心學之旨,認為一貫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良知,就是仁道,在忠恕上做功夫即可體悟天地萬物一貫之道——仁道??梢?,無論儒家內(nèi)部如何爭論,儒學一貫之道就是人希賢、賢希圣、圣希天的成人之道,所以儒學也就是人學,也就是做人的學問。無論是追求外在物質(zhì)需要,還是追求內(nèi)在的精神需要,前提仍然是做一個表里如一,人生立場堅定,價值鮮明的仁人,這才夠得上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條件的。因此,無論是用仁、還是用忠恕或者理來解釋孔子的一貫之道,其核心還是在于人之為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見后世儒家對孔子思想的崇敬以及升華。今天如果我們回歸到歷史的本來性來解釋孔子的思想,破去孔子思想的神圣性的遮蔽時,孔子的思想便獲得了新的生命,其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一個符合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代公民仍然有指導意義。沒有那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那一種文化的傳承是沒有生命的延續(xù)性的,把孔子的思想格式化、僵死地定義化了都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理智的,更非歷史的、哲學的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文化的合適態(tài)度。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