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高考試題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注。時光飛逝,暑假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不管情愿與否,無論準備與否,我們已走進高三,走近我們的夢!祝愿決戰(zhàn)2014高考的新高三學員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附加題:考生根據(jù)本省情況選擇其中的試題作答,其分值根據(jù)本省情況計入總分。
29.【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材料一 霍布斯雄辯地表達了這一觀點:“有時某人的體力雖比另一人強,或是思維比另一人敏捷,但是這一切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權益。”„„他的結論是所有社會成員應相互約定把自己的全部權利交給一個人(即君主),以建立能保障人們安全與幸福的國家,而且契約一旦成立就不可推翻,人民應無條件服從君主。
——摘編自《霍布斯論社會契約與公平正義》
材料二 洛克認為人們在成立國家的時候,把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的權力授予了政府„„如果政府不能履行這些職責,人們就有權推翻它,重訂社會契約。他認為,國家主權雖然屬于人民,但為了保障個人的各項自由權利,這種主權需要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首先,人民的革命權,即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時候可以起來推翻它,這就是一種限制的方式。其次,必須對主權進行分割,將它劃分為立法權、執(zhí)行權和對外權(聯(lián)盟權)三個部分,讓三者相互牽制,以杜絕權力的濫用和專制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摘編自《人性、契約、國家——對霍布斯與洛克國家學說的解讀》
(1)依據(jù)材料一、二,概括霍布斯和洛克思想觀點的異同。(4分)
(2)依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洛克的思想對法國民主思想與實踐的影響。(6分)
30.【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孫中山先生在三權之外另增監(jiān)察、考試二權。„„至于考試權,孫中山先生認為,“考試之制行,無論平民貴族,一經(jīng)考試合格,即可做官,備位卿相,亦不為僭。此制最為平允,為泰西(西方國家)各國所無。”
材料二 政權屬于人民,人民掌握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議四權,并且不必通過代表即可逐步行使這些權力。治權,即“能”交由人民自己選舉的政府去掌握。孫中山先生還以車主和車夫的相互關系為例,來闡明權、能分開的關系:人民是車主,有權而無能,政府是車夫,無權而有能,有權的主人便應該靠有能的專門家代他駕駛汽車。
——以上材料均摘自徐子法《孫中山的“五權分立”思想及其借鑒價值》
(1)根據(jù)材料一,回答孫中山另增監(jiān)察、考試二權的目的。(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孫中山的主要觀點。(6分)
31.【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38年秋天,德國人民無疑以滿意的心情看待蘇臺德問題在慕尼黑會議上獲得和平解決。會議結束后,張伯倫從慕尼黑街上經(jīng)過,看見到處是沉浸在喜悅中的歡躍人群。德國人民不想進行戰(zhàn)爭。他們只有一個熾烈的愿望,同歐洲各國人民和睦相處,但同時要成為強者,受到尊重。看來,像慕尼黑會議重新確認的那樣實現(xiàn)這種愿望,靠的是希特勒政策的保障。對他的信仰已大大加深,因為他不僅不經(jīng)流血就消除了最使德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受到壓抑的凡爾賽和約的后果,而且不斷加強了德意志帝國的實力,使它更加強大。
——(聯(lián)邦德國)K·蒂佩爾斯基?!兜诙问澜绱髴?zhàn)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慕尼黑會議后人群沉浸在喜悅中的原因。(4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慕尼黑會議產(chǎn)生的影響。(6分)
32.【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圣祖(注:康熙)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歷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養(yǎng)齋。其文學侍從之臣,每以書畫供奉內(nèi)廷。又設如意館,制仿前代畫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時供御器物,雕、組、陶埴,靡不精美,傳播寰瀛,稱為極盛。
——摘編自《清史稿·藝術傳》
材料二 俄國彼得一世(1672-1725)深刻感受到俄羅斯與西歐各國的差距。他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國家改造成一個同樣強盛的歐洲國家,他采取各種措施加速把俄羅斯趕向文明。他把個人對西方科學技術的癡迷化作了國家的行為。他按照西歐的模式興辦學校,開設數(shù)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等,他不斷地引進俄國人聞所未聞的新鮮事物。1725年12月,俄國科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國家集中科學人才,發(fā)展科學事業(yè)的核心機構。彼得親自為科學院制定了預算,每年約2.5萬盧布。優(yōu)厚的待遇吸引了德國、荷蘭等國的大批科學家,從這時開始,對科學研究的重視成為俄國的傳統(tǒng),并一直延續(xù)。
——摘編自《康熙與彼得取法西學的異同》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說明康熙帝是怎樣對待西學的。(4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康熙與彼得一世對待西學的態(tài)度加以評價。(6分)
|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試題匯總 | ||
|---|---|---|
| 2013江蘇物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新疆理綜試題答案 | 2013內(nèi)蒙古理科試卷答案 | 
| 2013寧夏理綜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西藏理科試卷及答案 | 2013江蘇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 
|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 | 2013江蘇真題及答案(政治) | 2013安徽數(shù)學真題(理科) | 
|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理科)試卷 |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文科)試卷 | 
|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 ||
| 山東高考語文試題 | 山東高考數(shù)學試題 | 山東高考英語試題 | 山東高考理綜試題 | 山東高考文綜試題 | 
| 山東高考語文答案 | 山東高考數(shù)學答案 | 山東高考英語答案 | 山東高考理綜答案 | 山東高考文綜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