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活著》讀書心得(三)

字號:


    以下由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歡迎轉載。更多信息歡迎訪問https://www.liuxue86.com
    佛教中的許多說法,對于融洽社會關系,提高自身修養(yǎng)是非常有幫助的。根據(jù)佛教的說法,煩惱是罪惡的根源,所謂的六大煩惱是:貪、嗔、癡、慢、疑、見。其中貪、嗔、癡被稱為“三毒”。貪,即想將一切據(jù)為己有的貪念;嗔,是指因個人內在的驕慢膚淺而容易引發(fā)憤怒的言行;癡,指在無常的世界中妄想永恒不變,當事實與期望有出入時就顯露癡愚,發(fā)出不滿。一個人要想生活的幸福,有意義,確實應該拋卻煩惱,知足常樂。
    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浮躁,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的極大虛假繁榮,泡沫化和伴隨著網(wǎng)絡發(fā)展而來的精神文化的多元化與不正當?shù)臄U展,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背離了最本質的那種純樸,變得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浮躁,越來越?jīng)]有耐心,越來越不滿足,越來越唯利是圖自私自利。從某一層面上來說,這個社會需要佛教中的許多思想來修養(yǎng)和凈化。
    最近發(fā)生的一連串事件,“李啟銘肇事案”、“藥家鑫殺人案”,作案率越來越高的“銀行、自助取款機搶劫案”,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如果是單獨某一起可能是偶然的,但是接連發(fā)生的這些事件,那就很能反映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激情殺人”?“我爸是李剛”?這是一個文明社會,一個和諧社會應該出現(xiàn)的事情嗎,難道這個社會就是這么的浮躁,這么的不需要解釋,這么“激情”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該何去何從呢?“就人的本質而言,自由很重要,但是對人類而言至關重要的自由,同時也是讓人作惡的理由,人類往往為了爭取自己的自由而帶給別人不自由”。
    我們應該忘記煩惱,凈化心靈,當煩惱的事件發(fā)生以后,靜下心來分析一下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有時候要先從自身方面來找找原因,切不可盲目決策。
    知足常樂不是不奮斗,而是要讓奮斗成為一種修煉自身的過程,而不是盲目追求目標而忘記了體味奮斗的過程,甚至把奮斗的過程當成了痛苦的煎熬。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有關心自己的家人,我們有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其實都是值得我們去感激去體會的,但是有的人沒有感恩之心,他們不知道滿足,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爭名逐利當中,迷失了自我。
    稻盛和夫書中提到“ ‘煩惱’是造物主初始之時賜予人類的智慧,為的是讓擁有肉體的人類能夠自我防衛(wèi)。只是有些人擅自濫用了這種智慧,并利用造物主給予的自由來做壞事”。所以我們要善于在奮斗以后靜下心來品嘗奮斗過程的幸福與滿足。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