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心得

字號:

          蕭紅這個名字我已不記得是何時知曉的,最近一次應(yīng)該是在那頁《傾城之戀》的下面,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蕭紅,昭姐說,她用生命在寫作。
    近幾天在圖書館收獲很大,凡看見那些仰慕已經(jīng)的作品無一不貪婪地收入囊中的。中文社科館中區(qū),那本粉紅皮兒的《蕭紅-小說精選》就靜靜地躺在那里,和矛盾、巴金、老舍一起,看望著過往的學(xué)生,誰能將它們拿去,開啟一段心靈之旅?
           書前那泛黃的老照片,書后那顛沛的遭遇,怎能讓我想起她會講訴出那些在呼蘭河城里的發(fā)生的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 一部《呼蘭河傳》里,我看到了魯迅的影子。
            她只是個女子,她鑄不了斬殺封建社會的利劍,她也沒有鮮血去祭奠乾坤軒轅。所以,如矛盾先生所言,她熱情洋溢地吟誦了一首敘事詩,飽含深情地做了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熱淚盈眶地唱了一串凄婉的歌謠。這些,正是《呼蘭河傳》。
            那個時代的作品,都背負(fù)著艱巨的任務(wù)------批判,我們絕不能說它們呆板、單調(diào),因為它們的背后是那個時代和民族賦予的責(zé)任-----喚醒。
    習(xí)慣了魯迅似的鋒芒,而今去看蕭紅的委婉,卻有一絲不適宜,也罷,讓心靜下來聽聽故事吧。
             東二條街上的大泥坑,用點泥就能填好,可是人們卻任他吞噬著雞鴨、牛羊和過往的車輛。不能說是社會的冷漠,因總會有人出來幫忙來抬牲口,或許是因為長期小農(nóng)意識下的自私在作怪吧,誰愿意白白地干活呢?另外,這大坑又卻成了人們?nèi)粘I畹谋仨?,誰家小豬掉了進(jìn)去,誰的馬車又在那栽跟頭了,或圍過來看戲,抑或城外茶余飯后的談資。還有,沒有這大泥坑,人們怎會吃到廉價的豬肉?吃淹死的豬肉總比吃病死得好,人們這樣認(rèn)為。這是可氣還是可悲呢?
    近來上課,思政老師回憶他貧窮但美好的童年:早上起來,幾尺厚的大雪封住了門,只得從窗戶爬出去…….現(xiàn)在,他只能無限地感慨,因為已經(jīng)看不到那種場景了。同是北方農(nóng)村,我也看見了,是在《呼蘭河傳》里。還有那滿片的稻田,布滿瓜藤的田坎,蝴蝶伴著蜻蜓,螞蚱躲著青蛙。幸好我也有屬于農(nóng)村的童年,那時能去鄉(xiāng)下一次我是死活都不愿回來的。帶著一頂草帽,去稻田里捉螞蚱,去荷塘里逗青蛙,在滿是番茄和黃瓜的小路上嬉戲,餓了就摘兩根黃瓜,拿兩個番茄,美美地就能和堂哥們野一下午。今年暑假,回鄉(xiāng)的路上,造磚廠打著濃重的噴嚏,小煤窯流著黑黢黢的口水,小河已成死水,只有荷塘里殘存的幾片蓮藕告訴我它曾是美麗的蓮花,我的心在滴血。
          最愛孫子輩的還是爺爺奶奶們,在城市往往表現(xiàn)為溺愛,農(nóng)村則不然。爺爺一次次地給“我”弄燒雞、燒豬,帶著“我”去后園把玩著自然的歡樂,一起念詩,一起“勞作”即使是身為老地主,也和“我”一起游戲一起歡笑,一起享受著天倫之樂。淳樸的自然之樂,無不令人動容,令人感慨。只恨我出生得太晚,當(dāng)我記事之時,父母已經(jīng)給我移到了陌生的城市,高墻鐵壁,難以言喻。爺爺過早去世,留下奶奶一個人在鄉(xiāng)下打理著那些莊稼。此刻,我忽然明白,年過八旬的老人為何不聽子女的勸告,仍然要拖著年邁的身體去勞動。人是怕寂寞的,沒有勞作,一個老人如何去打發(fā)的寂寞?忙,可以讓人忘記很多痛苦。也只有從那些熟悉的莊稼身上,她或許才能找到她的過去的美好記憶,她的故人,她的青春,她和爺爺一起勞作的日子,忘記現(xiàn)在分家的痛苦,忘記那些因分財產(chǎn)而爭得面紅耳赤的子女媳婦們。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