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來自武漢某重點中學的劉同學,以2370的SAT高分被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錄取。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八個月后,校方以其學習能力與入學成績不符為由將其勸退。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而據美國常青藤盟校近期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進入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等14所名牌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退學率達到25%,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給了那些對留學生活滿懷憧憬的準留學生們當頭一棒。中國學生深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以為拿到理想學府的“入場券”就能高枕無憂,結果可想而知。高分光環(huán)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我們已然進入“后留學時代”:OFFER和VISA在手,只是跨出國門的通行證而已。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一個人學習生活,無法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許只有當你真正踏上充滿未知的土地時,才會體會到,語言考試成績和文書申請材料只是第一小步而已,你更需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困難的海外生存和生活技能,因為這些是你能順利地展開留學生活的有力保障。
實際上美國高校一直秉承“寬進嚴出”,美國企業(yè)研究所報告顯示,四年制高校中按時畢業(yè)者比率平均不足60%。大環(huán)境尚且如此,中國學生最擅長的應試技巧在這里又完全失靈,高退學率的出現是必然現象。論文、小組作業(yè)、學期演講、課堂表現,這些決定能否畢業(yè)的因素,無一不是中國學生留學路上難以逾越的巨關。
首先,論文寫作對于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來說就是最大的攔路虎。在美國,一般而言,平時論文成績在期末成績中占30%左右,結業(yè)論文成績更是達到了40%-50%的比重,可見論文是重中之重,而大部分中國學生的論文只能拿到50-60分,這無疑就和其他國家的學生差了一大截。而實際情況是,美國在小學教育階段就開始給學生們布置“研究報告”形式的作業(yè),此外,老師們還鼓勵學生寫新聞評論、寫故事來表達個人觀點。中學階段,他們就會開始接觸和學習論文寫作。而中國學生從小就接受了無數的以應試命題為主的“考試作文”訓練,面對需要展現研究能力的“論文”寫作,往往束手無策!如何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拓展思維、展開觀點論證,都是中國學生論文寫作的幾座難以攀越的大山,此外,如何使用論文格式和圖書資源更是從未接觸的難題。
以上這還僅僅是學術寫作方面的問題,在學術口語上中國學生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小到課堂展示,大到學期演講,都不是靠簡單背誦能夠解決的。眾所周知,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已經讓中國學生能夠輕松在各類考試中得到高分,但是拋開考試的條條框框限制,沒有老師的哺乳式引導教育,學生將會寸步難行。而這種現象在口語表達中表現最為明顯。
面對海外留學嚴峻的學術形勢我們亦無需恐慌,抓住中國人英語學習中普遍薄弱的兩大語言“輸出(output)”環(huán)節(jié)(學術口語+學術寫作)中的弱點;針對中國留學生做不出論文、無法融入課堂小組討論、無法完成演講發(fā)言的共性問題——新東方海外生存學術課程(Academic Study)應運而生。武漢新東方積累多年留學成功案例,依托劍橋大學權威教材,為所有即將出國學習的留學生精心打造,幫助學員不出國門便可掌握海外必需生存技能,全方位了解出國后第一年將面對到的學習和生活難題與應對方案,迅速進入海外求學的最佳狀態(tài)。此課程精準定位海外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學習,各階段無縫銜接;由最優(yōu)秀的海歸教學精英和明星外教進行授課;以專業(yè)術語(例如數理化及商科等)、課堂會話、筆記速記、學術論文、畢業(yè)演講等為講授內容,分年齡、分階段、分專業(yè)方向定制化授課,“后留學時代”的必備學術素養(yǎng)從這一步開始。
除學術課程外,海外生存另設“生活技能-Surviving Skill”課程,全程記錄一名中國留學生從國際機場起飛,到北美和英聯(lián)邦國家生活和學習的整個過程,分階段、分主題的進行特定場景模擬、解決復雜生活問題(例如銀行業(yè)業(yè)務、租房、打工、就醫(yī)等),通過地道交流句式的精彩講授和互動練習,讓學生更加獨立自主,迅速適應新環(huán)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