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 “上課”絕對不是閑庭信步

字號:

   又有一個老友加了我微信,上來第一句話就問我:“讀書讀得如何了呀?”;或者經常有朋友會問“最近功課忙嗎?”
    說實話,別人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總感覺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因為被問這個問題總感覺對方的預設是我現(xiàn)在天天在“上課,寫作業(yè),考試拿成績等畢業(yè)”。不過同時我當然可以理解圈外人不了解我們這群學術圈爬蟲到底在做些什么。受西北大學[微博](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哈格泰(Ezster Hargattai)教授在Inside Higher Ed上那篇《我在“暑假”干了些什么?》的啟發(fā),我也決定寫一篇東西介紹一下在北美“讀博”到底意味著什么。由于個人經驗的限制,我的文章側重描述社會科學博士生的經歷,也許有些內容并不適用理工科博士生。
    我寫的這篇東西,如果你本人在讀博,可以轉給不理解你工作的親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伴侶)看;如果你想來讀博,也許對你最終的決定也會有參考價值。
    1. “上課”絕對不是閑庭信步
    做博士生并不是做純粹的學生,并不是坐在教室里上課,課后寫作業(yè),期末考試,拿個成績,然后等畢業(yè)那么簡單。恰恰相反,在讀博期間,你的成績一點也不重要。我的導師曾經不止一次跟我說過:“Weixu, who cares about your grades when you’re in grad school! (在讀博的時候誰會管你拿了什么成績!)”。
    沒錯,我們確實要上課。在北美讀博,由于體制的關系,必須經歷2-3年的課程訓練,也就是說,我們確實是在“上課”,但“上課”的目的不是為了拿學分,而是為了接受專業(yè)訓練,以及和自己感興趣的教授搞好關系以便日后可以讓他/她作你的論文委員會成員。
    而課程的形式也和本科及部分碩士課程完全不同,這個階段的課程,大部分被稱為“研討會(seminar)”,而本科生的課一般是“講座(lecture)”。講座就是教授在上面講課,學生偶爾提問但幾乎不參與,學生關心的是考試考什么,怎么樣拿到合格成績拍屁股走人;而研討會則是教授布置幾份閱讀材料(通常難度都很高),大家在課上討論,教授主持并引導討論,但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學生在說話,這種課程的目的是學術訓練。課程考核一般以寫一篇論文(paper)為主,這個論文可不是什么花個兩天Google搜索復制粘貼就可以完事的,很多教授對期末論文的要求都是能直接拿去學術會議上發(fā)表的。10-15頁的期末作業(yè),基本就把一個領域里相關的文獻都要綜述一遍,還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或者是理論突破了。有些教授還會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到他們的研究課題里去,一邊完成作業(yè)一邊就出成果了。
    一般而言,在課程階段,一個博士生一學期要選3門課。這個工作量有多大?不夸張地說:大到可以讓你喘不過氣來。
    2. 我們并不是“學生”
    雖然官方說起來我們是“學生”,但博士生的真正身份是科研實習生。所以我們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第一,“上課”(崗位培訓);第二,做研究(這個是重頭,包括自己的研究,或者以助研身份幫助教授做研究);第三,給學生上課(助教或者獨立開課)。正因如此,我們一般在很多場合指稱自己的同學是用“同事(colleague)”這個詞而不是“同學(classmate)”。
    就我個人而言,我目前是一門本科課程的助教,同時還是我導師的助研。
    作為助研,導師的研究成果發(fā)布我就是第二作者,沒有任何水分。研究項目從海量文獻梳理、項目設計、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要既出苦力又出腦力的(教授不希望助研是個純苦力,還必須能貢獻腦力資源)。如果碰上人品好的教授,學生如果有好的想法,他/她還會積極配合提供資源(甚至珍貴獨家數(shù)據(jù)),論文出來后學生就是第一作者。在這個意義上講,把導師叫做“老板”是一點都沒錯的,博士生在大學里做研究和在公司里跟著前輩做項目是一樣的道理。
    作為助教,基本上一門課里教授通常只負責上課出考卷,其他事務一概都是助教來負責的。哪怕是個英文都說不好的國際生(我有些同事英語真的很爛),也必須每周抽出專門的時間回答學生的刁鉆問題,以及批改作業(yè)和試卷(教授自己是不批作業(yè)的)然后繼續(xù)接受學生的刁難。關于在北美做助教的經歷,我大概可以單獨開三篇帖子,實在是罄竹難書。
    另外,作為一個助教/助研,我是有辦公室的,拿得是員工工資、員工醫(yī)療保險、員工停車位。
    一些資歷高點的學生,甚至是可以單獨開課授課的(附帶小福利:還沒畢業(yè)就有學生管你叫professor了)。在某些學院里(比如我們),部分尚未畢業(yè)的學生甚至可以被聘為全職雇員(full-time employee),一年拿著4萬多美金(高出助教一倍多)的工資,享受所有全職員工福利待遇。
    如果你是一個勤奮的博士生,那么你從“學生”到“學者”或者“科研人員”之間的過渡應該是非常平穩(wěn)的。在學校期間做的事情基本上和日后真正開始全職工作之后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區(qū)別就是你不用再上課了,不用再向導師匯報了,以及你有了一份全職工作的保障而已。
    3. 沒有周末,沒有暑假、寒假
    我們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飯不說,休假幾乎是一種奢侈。如果你抱怨說你在某家“四大”血汗工廠被當驢使,我們一定會用羨慕地眼光看著你——因為你除了賺得比我們多之外,工作真的比我們輕松好多。你抱怨的是“加班”,而我們根本連“加班”這個概念都沒有,從起床到睡覺之間的任意時間都是我們的工作時間。周末對我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我現(xiàn)在的室友可能有個誤解,以為我現(xiàn)在真的有周末,其實這是因為這學期我每天四點起床就開始做事了,當然可以在周末抽那么一點點時間出來休息一下了。
    我們有暑假、寒假么?在制度上,我們確實有暑假和寒假,但這僅僅意味著大家沒有義務去學校上課(或者授課)而已。除去一些同事在假期里還要承擔教學任務不說(美國大學在暑假和寒假里也會開很多門課,屬于正式課程而不是業(yè)余課程),對于大部分學術圈的人來說,暑假和寒假意味著我們終于有時間可以把學期內沒做完的研究做完了,或者是終于有時間可以去某個地方收集數(shù)據(jù)了,又或者是必須要為下個學期要上的課做準備了。假期里的工作量只多不少,我已經聽到很多同事在暑假結束后跟我抱怨“Oh my God, the summer was crazy. I had to do xxxx and xxx and finishxxxx. I need a break.。。(暑假實在太瘋狂了,我做了XXX項目又做了XXX項目還要把XXX項目完成。我實在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哦,對了,我有沒有提到過在北美,暑假里如果不授課,教授和博士生是不拿工資的?
    所以,各位親朋好友,請不要再問我“讀書讀得如何了”,也不要羨慕我“重回校園做學生”,更不要覺得我周末和暑假看書不陪你們娛樂是在“裝逼”。我只是在很卑微很痛苦地做著一件特殊的工作而已,希望你們能理解。
    (修改注:最后一段我發(fā)布后根據(jù)許多人的建議略作了修改)。
    教授:“Tajel,你要休假當然沒問題”
    “不過,你把工作帶在身上了吧?”
    Tajel:“你說啥?”
    教授:“我假設你休假的時候會一直思考你的研究項目的吧?”
    Tajel:“呃……”
    教授:“在學術界,‘休假’只不過是你把工作帶到其他地方去做的意思”
    Tajel:“我們用的字典是同一本么?”
    教授:“我希望我的學生在常規(guī)工作日必須待在實驗室里”
    學生:“你是說9點到5點?”
    教授:“我是說6點到半夜”
    學生:“但是我的工資只包含20小時一周的工作”
    教授:“那是指20小時高質量的工作,不是‘研究生工作’”
    關于我為什么認為PhD學生不是“學生”。我認為這句話是我那篇東西的核心,所以有必要認真地解釋一下。
    (本文仍以北美經驗為準)
    注意我這里“學生”外面是打了引號的。最正確的說法是,PhD學生既不是學生當然也不是一份真正的職業(yè)。做PhD學生相當于在做一個實習性質的臨時工,但同時還要接受訓練。在同一個機構里一個PhD生同時承擔著多個角色,你的學習和實習是在同一個地方完成的(當然兼職PhD生是另外一回事)。對于北美體制來說,還存在一個資格認證(qualifier)前和資格認證后的區(qū)別 [注1]。我同一個辦公室過了資格考試的好幾位(>=5)前輩,每天做的事情是:準備自己的論文,一學期給本科生開兩門課,和系里其他教授合作做研究、寫論文、出書。除了要向導師匯報工作外,他們現(xiàn)在做的事情和他們日后拿了博士畢業(yè)之后幾乎沒有太大區(qū)別。其中一位前輩開的一門400人的大課,還聘請兩個第一第二年的博士生做助教的。他們在系網站上列的身份是Assistant Instructor and Doctoral Student (助理教員、博士生),稍微差一點的則是Part-time Lecturer(兼職教師)。當他們和非自己導師的教授合作項目的時候,對方教授已經不是站在一個“指導”的位子上,而完全是雙方平等的合作關系了(這個和助研是兩個性質,助研的時候你是給教授打工,而如果是教授找你合作項目那他/她就是把你當同事看待的)
    我們再退回課程訓練看看,課程可能是PhD學生感覺最像“學生”的部分了。但有幾點我要指出:
    第一,這些課程是啟發(fā)式的而不是灌輸式的,目前除了方法課我還沒見到有教授說話比學生多的課;
    第二,PhD階段選課,不是你求知若渴,想“學點什么”才去選哪門課的,選課的時候目的應該非常明確——你是想拓展你的研究方法,研究視野,還是想和這門課的教授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已經被前輩們和導師多次告誡:不要去選和你以后研究無關的課,我的導師甚至明確表示讓我想辦法免修學院規(guī)定的必修課(因為和我的研究方向無關);
    第三,課程最終的要求不是過一個考試那么簡單,而是確實要能將課程里學到的東西化為自己知識庫和技能庫的一部分,甚至能成為這方面的準專家(你可以直接去給本科生開課不成任何問題);
    第四,上一篇文章里我已經說過了,成績不是課程訓練的重心,我們有一門學院很難的入門方法課,16個人(因為有三個系所以人多)里只有兩個人拿到A的,還有兩個人拿C的(我們的博士課程C下面就是F,F(xiàn)很罕見),你看我們受什么影響么?上一屆拿C的那個人不是照樣在給本科生開課(因為他專業(yè)能力強)?我說我這學期在一門我不感興趣的必修課上表現(xiàn)很差,導師聽了哈哈大笑表示完全不要緊你給我把想上的課上好就可以了,你討厭的研究領域你也不必要重視,那教授以后也不會和你有交集;
    第五,我上一篇里也講到的,我為什么一直強調這個是課程“訓練”,是因為許多教授一邊上課一邊就讓你期末寫一篇夠發(fā)表資格的論文或者開題報告出來了。如果你對這方面真的感興趣,課上完你就直接拿著作業(yè)去學術會議上開會了。課程的一半內容其實一個長達一學期的學術論文指導(而且教授更關心這部分內容)。
    最后一點我想說的是,PhD學生整個5年左右學術訓練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一個PhD學生在被錄取的時候,等于接受了一份長達五年的臨時工合同,并且你的雇主明確告訴你五年之后一定不會再聘用你。這就要求進入PhD項目的學生早為自己做打算,一旦擁有博士學位,很多高端職業(yè)就為你打開大門,但同時許多中低端職業(yè)也關上了大門。一個PhD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前就要開始積極做他們拿到學位之后做的事情。一個優(yōu)秀的PhD學生變成PhD的那一刻,他/她的生活應該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他/她可能早已經和某個學術機構簽訂了職業(yè)合同,他/她之前已經做了許多出色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寫了一篇重要論文,甚至出了一本專著,同時已經有了2-3年的教學經驗了。
    當然,每所學院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氣,師生關系也可能有不同,給學生的機會也不同。我們學院(Rutgers /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對于PhD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討論氛圍很濃,系里對學生的職業(yè)身份也很重視,這也可能是我個人的認識和其他人的見解有所出入的地方。但大方向上,一個北美PhD學生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的,如果把自己一直當學生,目標僅僅是畢業(yè)拿學位的話,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很有可能出問題了。我和系里一位美國前輩抱怨說,國際生不能在外面打工,經濟上受限。前輩說:Weixu,別擔心太多,一個人如果在PhD最后幾年還在想著靠校外打工補貼家用的話,一定是哪里出問題了(言下之意:這人沒拿到足夠的funding,在系里沒拿到研究或者教學機會)。
    最后,我推薦一篇經典的網文:《PhD學生失敗的十個原因(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如果不高興看原文的話,我在這里總結一下10個原因是:1. 過分關注課程和分數(shù); 2. 想學太多東西而不是創(chuàng)造知識; 3. 完美主義; 4. 拖延; 5. 過早/過晚從導師身邊獨立出來; 6. 把PhD當作上學或者上班(指的是朝九晚五);7.
    不重視你的論文委員會; 8. 自我要求太低; 9. 自我要求過高; 10. 不知道PhD項目里什么是真正的里程碑事件(不是課程結束、不是資格考試,不是學位論文,而是在同一個主題下的三篇重要的期刊論文)
    [注1] 北美大部分機構實行博士候選人制度。招收進來的學生必須進行一定量(2-3年)課程訓練,參加資格考試后才可以真正進入“候選人(candidate)”狀態(tài),寫開題報告,寫論文,答辯。即使像我們學院的博士項目要求學生必須以前在其他地方拿到過碩士,我們的培養(yǎng)仍然包含最低2年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