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高考試題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guān)注。時光飛逝,不管情愿與否,無論準備與否,我們已走進高三,走近我們的夢!祝愿決戰(zhàn)2014高考的新高三學員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答案
專項訓練七
1.C 【解析】 處心積慮:千方百計地盤算(多含貶義)。A.抽絲剝繭: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B.嘆為觀止:指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D.積重難返:長期形成的不良風俗、習俗不易改變。
2.B 【解析】 A項,搭配不當,“花香”不能“嬌艷欲滴”。C項,語序不當,應將“中國”放在“最古老”之前。D項,不合邏輯,“世界植物花卉、中國各地植物花卉以及秦嶺特色植物花卉”不能并列。21世紀教育網(wǎng)
3.D 【解析】 從關(guān)聯(lián)詞入手,辨識各分句的邏輯關(guān)系。首先說科學與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然后“即使„„也”的關(guān)系句子,②③在一起,可用排除法確定D項。
4.(1)錦鱗游泳 岸芷汀蘭
(2) 空余報國之情 阮籍猖狂
(3)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5.(1)【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歸圖。畫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繪出了蘇武在音訊隔絕的漫長歲月中對故國的深長思念和欲歸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3分)
第二幅是荒塞歸牧圖。畫面借“羊歸”“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diào)、孤寂、艱辛的生活,表現(xiàn)出貧賤不能移的愛國之志。(3分)
【解析】 此題考查了考生對景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首先應對詩歌中出現(xiàn)的景物進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還原畫面,最后用準確的詞語進行歸納概括。答題時還應注意景情的關(guān)系,在答出內(nèi)容之后加以適當?shù)年P(guān)聯(lián)分析。
(2)【答案】 尾聯(lián)運用了借代、襯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漢武帝。襯托,以哀景襯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襯托蘇武的傷感之情?;?,從《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化用出“逝川”二字,這也可以說是用典。這一聯(lián)集中抒發(fā)了蘇武歸國后對武帝追悼思念的悲涼之情,這是融忠君與愛國為一體的感情。 (“三個表達技巧”各1分,“情感”2分,共5分。)
【解析】 此題考查了考生對詩歌常見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情況。答題時應能準確判斷,并能結(jié)合詩歌語言加以闡釋,最后要在對手法的分析中歸納出思想感情。
【詩歌賞析】
首聯(lián)兩句分點“蘇武”與“廟”。首句是想象蘇武初次會見漢使時的情景。詩人以“魂銷”二字概括,筆墨精煉,真切傳神。第二句由人到廟,由古及今,描繪眼前蘇武廟景物。“古祠高樹”,寫出蘇武廟蒼古肅穆,渲染出濃郁的歷史氣氛,透露出詩人崇敬追思之情。古祠高樹兩茫然,是說祠和樹都年代久遠。這就為三、四兩句轉(zhuǎn)入對蘇武當年生活的追思緬想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是兩幅圖畫。上一幅是望雁思歸圖,下一幅是荒塞歸牧圖。這兩幅圖畫,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diào)、孤寂生活,概括了被幽禁于匈
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環(huán)境、經(jīng)歷、心情相互交觸,渾然一體。
頸聯(lián)遙承首句,寫蘇武“回日”所見所感。此聯(lián)先說“回日”,后述“去時”,詩評家稱之為“逆挽法”,認為可以“化板滯為跳脫”(沈德潛《唐詩別裁》)。其實,由“回日”憶及“去時”,以“去時”反襯“回日”,更增感慨。一個歷盡艱苦、頭白歸來的愛國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當年出使的情況,能不感慨唏噓嗎?
末聯(lián)集中抒寫蘇武歸國后對武帝的追悼。漢宣帝賜蘇武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武帝已經(jīng)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完節(jié)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獨自面對秋天的流水哭悼已經(jīng)逝去的先皇。這種故君之思,是融忠君與愛國為一體的感情。最后一筆,把一個帶著歷史局限性的愛國志士的形象,更真實感人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6.(1)【答案】 ①作者自稱“癡兒”,稱處理官事為“了卻”,表明詩人厭煩官場事務;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歡欣賞自然風物;③“已”“聊”表明世無知音,自己已無意仕途;④“弄長笛”“與白鷗盟”表明詩人遠離世俗,過悠閑忘我與世無爭的生活。這些地方都體現(xiàn)了一個“歸”字。(答對一點1分,全答對5分)
【解析】 “歸”為退居之意,從“了卻公家事”可以看出作者對官場的厭惡,從“倚晚晴”可以看出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從“已”“聊”二字看出自己無知音,無意仕途,從“弄長笛”與“與白鷗盟”表明自己意欲歸隱。
(2)【答案】 兩首詩都是寫登高所見秋景,都寫到山、樹、江水,但黃詩還寫到夜月;寫江水的著眼點不同:杜詩著眼于江水奔流之態(tài),黃詩著眼于江水的明凈;兩首詩都寫出了秋景的高遠壯闊的特點,但杜詩多了一份沉郁悲涼,黃詩更顯輕松明快。(三點共6分,每點2分)
【解析】 可從黃庭堅和杜甫的詩句所描寫的景象和意境上來進行分析,要結(jié)合各自的風格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詩歌賞析】
一般說來,文章或詩歌開頭往往較難,以致有的文學家常將其開頭處砍去,這是因為開頭處,作者還沒有和作品的情境融為一體,因而容易作態(tài)。黃山谷此詩起首,用通俗口語娓娓道來,但又能構(gòu)思奇妙,引人入境。詩人說,我這個呆子辦完公事,登上了快閣,在這晚晴余暉里,倚欄遠眺。這兩句,看似通俗淺近,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前句是用《晉書·傅咸傳》所載夏侯濟之語,“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閣”及李商隱“萬古貞魂倚暮霞”之典,還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癡兒”兩字翻前人之意,直認自己是“癡兒”,此為諧趣之一;“了卻”兩字,渲染出了詩人如釋重負的歡快心情,與“快閣”之“快”暗相呼應,從而增加了一氣呵成之感此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脫了前人的窠臼。杜詩之“倚”,倚于山閣,乃實境平敘;李詩之“倚”,主語為“萬古貞魂”,乃虛境幻生而成;黃詩之“倚”,可謂虛實相兼;詩人之“倚”,乃是實景,但卻倚在無際無垠的暮色晴空。讀此三家,宛如一幅藝術(shù)攝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詩人與亭閣的背影„„
不僅如此,“倚晚晴”三字,還為下句的描寫,作了鋪墊渲染,使詩人順勢迸出了“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絕唱。遠望無數(shù)秋山,山上的落葉飄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凈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初登快閣亭時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
五、六二句,詩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本味篇》載:“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載阮籍善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所悅之人,“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詩人這兩句大意是說,因為知音不在,我弄斷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彈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憂了。此處“橫”字用得很生動,把詩人無可奈何、孤獨無聊的形象神情襯托了出來。
結(jié)句詩人說自己希望能坐上歸船,吹弄著悠揚的長笛,回到那遙遠的故鄉(xiāng)——我的這顆心呵,早已和白鷗訂好盟約了。從全詩的結(jié)構(gòu)看,這個結(jié)尾是相當精彩的:起首處詩人從“癡兒了卻公家事”說起,透露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漸入佳境,詩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處對“公家事”之“了卻”形成鮮明對照;五、六句詩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詩人內(nèi)心的憂煩無端而來,詩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脫的出路何在呢?這就很
自然地引出了詩人的“歸船”、“白鷗”之想。這一結(jié)尾,不但呼應了起首,順勢作結(jié),給人以“一氣盤旋而下”之感(潘伯鷹評語),而且意味雋永,讓人想象無窮。
此詩極受后人稱賞。姚鼐稱此詩“豪而有韻,能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內(nèi)者”;方東樹評析說:“起四句且敘且寫,一往浩然,五、六句對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謂寓單行之氣于排偶之中者。”這些評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綱評黃山谷詩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種絕高之風骨,絕大之境界,造化元氣發(fā)泄透矣。”細吟此詩,當之無愧。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試題匯總 | ||
---|---|---|
2013江蘇物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新疆理綜試題答案 | 2013內(nèi)蒙古理科試卷答案 |
2013寧夏理綜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西藏理科試卷及答案 | 2013江蘇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 | 2013江蘇真題及答案(政治) | 2013安徽數(shù)學真題(理科) |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理科)試卷 |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文科)試卷 |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
西藏高考語文試題 | 西藏高考數(shù)學試題 | 西藏高考英語試題 | 西藏高考理綜試題 | 西藏高考文綜試題 |
西藏高考語文答案 | 西藏高考數(shù)學答案 | 西藏高考英語答案 | 西藏高考理綜答案 | 西藏高考文綜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