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假期既是休閑、放松的時候,又是學習提高的佳期,善學的學生,總會合理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為自己的下學期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了幫助同學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特地準備了一些假期學習套餐,希望同學們依時完成,同時,也希望家長能督促子女完成。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約克·伊萬斯今夜值班
在德國對英國狂轟濫炸的時候,人們很少有可能想起伊萬斯,更不會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掛一枚獎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會。
他絕不會在一次伴隨著低沉的鼓聲和嘶啞的喇叭聲的殯儀中接受人們的致敬。事實上,人們很可能根本不會為他舉行葬禮。
戰(zhàn)爭打響之前,他沒有做過任何足以使自己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碼頭上干過活,那里塵土飛揚,對他的肺部都有影響。戰(zhàn)爭后期,為招募新兵進行的體格檢查并不十分嚴格。盡管如此,由于視力差和其他缺陷,人們拒絕他入伍。
然而,盡管他無聲無息,他卻具有英雄的品格。
讓我們繼續(xù)講伊萬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員。他接受了一年訓練,學習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讓昏倒的婦女蘇醒過來,怎樣把行人引導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訓練中,他表現(xiàn)平常。
這一天夜間,約克·伊萬斯值班。過去一個月中,他幾乎每夜都要值班,因為每夜都有空襲警報。
那天夜間11時,他打電話給民防指揮中心,報告說他看到遠處有一個亮光。伊萬斯的長官聽說是伊萬斯,就漫不經(jīng)心地說,那是有人抽雪茄煙,不過煙火太亮罷了。
伊萬斯守護在郊區(qū)某地一個公用電話間旁,敵人轟炸城區(qū)時,這里也挨過炸彈。當一枚大炸彈丟下來時,他沒有來得及離開。
這個炸彈沒有爆炸,對此,伊萬斯開始高興。炸彈是帶著撕裂人神經(jīng)的尖叫聲落到地面上的。過了一會兒,伊萬斯想到他應當去看看這枚炸彈。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啞彈。在受訓期間,他看過不少圖片和圖表,他知道,這是一枚定時炸彈,而且是一枚大的。
幾分鐘之后,他把這一切向上司作了報告。
“炸彈在哪里?”上司問道。
“在街心花園里,”伊萬斯答道。
上司命令說:“把無關的人趕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讓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萬斯說。
伊萬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時內,他把附近幾戶人家撤走。在這以后,他堅守在崗位上疏導行人。
早上7時以前,行人不多。在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種行人成群結隊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騎自行車,有的乘汽車。
在連續(xù)遭到轟炸的地區(qū),有這樣一種荒唐的現(xiàn)象,那就是人們對可能造成嚴重傷亡的事
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伊萬斯發(fā)現(xiàn)他一個人得干兩個人的事。這枚炸彈落在兩條街的交叉口上,使四個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脅。
伊萬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這個難題。他把炸彈后面100多碼的地方用繩子攔了起來,然后,他把自己的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間。
有數(shù)以百計的行人聽到他說:“此處有定時炸彈,請走開,請走開。”他們走開了。 從這里路過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會教堂的神甫。這位神甫向記者提供了關于伊萬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動的情況。
神甫說:“他幾乎完全沒有必要用手指炸彈在哪里,炸彈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顯,他是了解這是多么危險的。他的面色蒼白、憔悴,但是,從他的聲音中人們聽不到絲毫的顫抖。我永遠忘不掉這個場面:他吹哨子,呼喊著,要人們離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紀的麻瘋病人,這些人搖著鈴,呼喊著‘避開我,避開我!’我要他用繩子把大街攔起來,然后自己撤離。但是,他卻對我說:‘我的任務是留在這里。請走開罷,不要給別人樹立壞榜樣。’于是,我只得走開,到電話間打電話向有關方面求助。”
9時10分,炸彈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個大坑,伊萬斯連尸骨也沒有留下。
(摘自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羅伯特·凱塞)
1.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是一篇新聞特寫,作者運用目擊者的話語,記述新聞主人公約克·伊萬斯在生死
關頭從容不迫、忠于職守的感人事跡,增強了現(xiàn)場感和真實性,產(chǎn)生了巨大的宣傳效應。
B.文章開頭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吸引讀者眼球,為下文敘寫一位忠于職守的忘我的英
雄作鋪墊。
C.“人們對可能造成嚴重傷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用“這
樣一種荒唐的現(xiàn)象”來反襯約克·伊萬斯疏散群眾工作的難度,襯托伊萬斯忘我的精神。
D.“長官聽到是伊萬斯,就漫不經(jīng)心地說,那是有人在抽雪茄煙,不過煙火太亮罷了”,
這句話表明,伊萬斯的工作從來就沒有得到上司的重視,他的上司對社會安全漠不關心,這也為下文寫他孤軍奮戰(zhàn)埋下了伏筆。
E.“這天夜里”“夜間11時”“過了一小會兒”“幾分鐘后”“在不到一小時內”“早
上7時以前”“9時10分”這些時間詞的推移,增加了現(xiàn)場緊迫感,目的在于使讀者的心跟隨作者的敘述而懸了起來。
解析 D項,說法絕對,也許伊萬斯的上司當時是警惕性不夠,但從后面與伊萬斯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的上司對群眾安全是重視的。E項,“目的”分析有誤。
答案 DE
2.這個特寫標題看似平常,文中也多次強調伊萬斯是個“平常人”,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聞標題樸實,就像一個貌不驚人的普通人,但是,新聞內容卻讓人大為震驚。文中也沒有對新聞主人公約克·伊萬斯的肖像進行描寫,只是多次強調他是個平常人,如“在訓練中,他的表現(xiàn)平常”,“沒有做過任何足以使自己為人所知的事情”,“他無聲無息”,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死亡的威脅面前,從容自若,鎮(zhèn)定地指揮行人,以自己的犧牲彰顯了嚴守崗位、自我犧牲精神的偉大。在這一點上,他具有“英雄的品格”。作者的用意是,通過寫他的極平凡,反襯平凡中的偉大,使人們在強烈的對比中,為英雄行為所折服。
3.這篇特寫的開頭原來有這么一段議論的話:“藝術家完全應該以他為模特兒,塑造大英帝
國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這種精神,大英帝國才維持到今天。”有人說這是畫龍點睛,有人則說這是畫蛇添足。你是怎么看的呢?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贊成“畫龍點睛”說。面對約克·伊萬斯這樣的英雄,作者不應該以純客觀的手法來寫作。作者應該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也可以有一語中的的議論、發(fā)自肺腑的抒情。這是動情的評價,既是抒情也是議論,為特寫塑造形象、謳歌英雄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示例二)我贊成“畫蛇添足”說。約克·伊萬斯是千千萬萬維護世界和平、保護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英雄之一,把他說成是“塑造大英帝國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這種精神,大英帝國才維持到今天”,就有溢美與夸大之嫌,使本來感人的故事反而顯得做作,失去其感人肺腑的震撼意義。況且還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色彩。所以,還是刪掉這段議論比較好。
板塊二 訪談閱讀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如果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
——王克勤訪談錄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國調查記者中年齡最大、最有激情、干勁最足的一個。我看過你的一些言論,你做新聞不僅僅是為了職責,你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問我,一個人掉進水里,你是先救人還是先拍照?我說我的選擇很簡單,先救人。他說,你不是記者嗎?我說對不起,我娘生我時,首先是人,是這個社會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記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
王克勤:對。說到為了報道而報道,我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體報道農(nóng)民工從
樓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標題叫“昨夜上演高空飛人”。江蘇一家媒體報道農(nóng)運車從一個騎自行車的人頭部軋過去,軋死了,它的標題叫“騎車人中頭彩:慘死”。可見他們對生命的態(tài)度何其冷酷。
所以,我經(jīng)常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做新聞到底是為了什么?初級目標是傳遞信息,中級目標是報道真相。但新聞還有一個終極目標,那是什么?就是守護個人權利。
作為一個人,我看到別人痛苦我也會跟著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動。而如果別人受難時你反而有快感,說明你的人性已經(jīng)異化了。
南方周末:這就超出報道的技術范疇了,而屬于道的層面。
王克勤:相對于“新聞之術”來說,這可以稱為“新聞之道”。技術層面,任何人經(jīng)過訓練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專業(yè)。但是要做到遵循“新聞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在采訪的時候,見到老大爺向我們求助。當然出于職業(yè)規(guī)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但同時要對他保持應有的尊重,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這既是做人,職業(yè)素養(yǎng)也在其中。
王克勤:對。概括起來無非六個字:說人話,做人事。
南方周末:你作揭黑報道差不多20年了,你為什么能堅持下來?
王克勤:我覺得要有基本的判斷:只要我們努力了,社會將有所改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努力了不一定會改變,但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改變”。說實在話,我一直苦苦堅持,主要是因為我的內心太柔軟,我看到別人求助的眼神,會很痛苦。要減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動,在職業(yè)范圍內給他們一些幫助,換得內心的寧靜和寬慰。從職業(yè)層面講,作為記者更需要有激情,應該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動。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記者應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
就拿我這近20年的職業(yè)生涯來講,我當年作了甘肅回收市場黑幕的報道,馬上引來甘肅全省范圍的回收市場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調查,包括艾滋病調查,山西疫苗黑幕調查,就公共輿論的影響力來講,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報道已經(jīng)對全中國的公共衛(wèi)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顯示,他們對疫苗管理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變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全民的啟蒙作用,它已經(jīng)提醒了全中國所有的家長,要冷靜地看待現(xiàn)階段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盲從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認為輿論監(jiān)督社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對輿論監(jiān)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現(xiàn)在的思考和當時的思考變化不大。我認為輿論監(jiān)督有以下三個層面的作用:第一,從微觀上講,輿論監(jiān)督往往都是捍衛(wèi)具體的公民權利,對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從中觀上講,我們的努力可能影響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僅使報道中的當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國家的制度建構起到點滴的改變作用。第三,從宏觀上講,我們每天的報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現(xiàn),只要不斷把真相公之于眾,就有累加效應。這個作用是漸進的,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
個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記者的能量、媒體的能量不能高估。媒體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過只要一直堅持那樣去做,那樣盡職盡責,就能夠有所成就。
(選自《南方周末》,有刪改)
4.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南方周末》高度評價了王克勤的行為,認為他做新聞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即不是
為了職責,而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B.一個新聞記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說明他的人性已經(jīng)異化,他已
經(jīng)偏離了新聞報道的終極目標。
C.出于職業(yè)規(guī)范,新聞記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
但應該對求助者保持應有的尊重。
D.王克勤對山西疫苗黑幕的調查,不僅促使公共衛(wèi)生工作者對疫苗管理的態(tài)度發(fā)生重大
變化,而且對全民起到了啟蒙作用。
E.王克勤認為不能高估記者和媒體的能量,但記者和媒體只要盡職盡責地堅持,就能夠
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會產(chǎn)生突變。
解析 A項,“不是為了職責”錯,原文是說“不僅僅是為了職責”;E項,“能使社會產(chǎn)生突變”錯,應該是“漸變”。
答案 AE
5.王克勤列舉了《昨夜上演高空飛人》和《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的報道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具體事例說明有些媒體、記者對生命的冷漠。②引出下文談及的新聞的三個目標。
6.王克勤認為:“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請結合本文,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這篇
人物訪談的社會價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警示記者、媒體要有良知;對苦難不能漠視,堅持“新聞之道”;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監(jiān)督、促使社會往好的方向改變。啟示人們在面對維權、討薪、救災等求助時,就應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應冷漠視之;要像王克勤那樣堅守良知、盡職盡責,促使社會和諧進步。
| 2014試題庫匯總 | ||
|---|---|---|
| 5年高考3年模擬匯總 | 每日一練(72套含答案) | 2014高考語言運用匯總 |
| 2014近義詞匯總 | 2013高考閱讀理解練習匯總 | 2013語文試題分類匯總 |
| 2014閱讀測試匯總(含答案) | 2014語文限時訓練匯總 | 2014語文古文匯總 |
| 2014成語測試匯總 |
2014語文名句默寫匯總 | 2014詩歌鑒賞解題方法匯總 |
|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
||
|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
|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復習方法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 高考飲食攻略 | 高考勵志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