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儺儀

字號:


    古代禮儀是極其繁瑣復(fù)雜的。再如生活中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親往?!毙B就是燕子?!对娊?jīng)·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古代相傳,簡狄吞鳥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鳥由南方北歸之日舉行,可能與此故事有關(guān)。一說高禖之神是女媧。清代學(xué)者王引之認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磥恚叨C是遠古婦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高禖之祭,設(shè)壇于南郊,后妃率九嬪等參加。
    高禖之祭始見于《漢書·武五子傳》。漢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為立禖”。魏晉南北朝,各國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時才依照禮經(jīng)制定了禮儀。宋代高禖壇,以青帝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禮。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臺下才設(shè)高禖神位。
    清代無“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之祭,又稱“換索”,據(jù)說主要目的是保嬰。司祝歌禱辭云:“聚九家之彩線,樹柳枝以牽繩,舉揚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誠。某年生小子,綏以多?!!?《清史稿·禮四》)這是滿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律”的作用。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在古代,類似于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動,有慶祝古代婦女生育之事等等。在現(xiàn)在的民間也還存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還很發(fā)達。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qū)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zhuǎn)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zhuǎn)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xiàn)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儺儀,在殷墟卜辭中已有記載,周代則更盛。王室和諸侯代表國家舉行的叫“國儺”,全國上下一起舉行的叫做“大儺”,民間舉行的叫做“儺戲”,民間舉行者帶有濃厚的娛樂成分儺儀一般是在每年的最末一天,國儺最為隆重,由十至十二歲的男童身披熊皮、帶著四只眼的假面具,穿著黑上衣、紅褲子,一手揮著戈,一手揚著盾,排成大隊從宮室的角落起跳躍呼號,驅(qū)逐疫癘,一直轟趕出宮城,埋入大河(示意),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想來那活動是非常壯觀的,《周禮夏官·方相氏》專記此事,“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疫?!眱畠x在周代是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孔夫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對儺儀卻是帶著一種虔恭的心情去欣賞的。周代儺儀的具體情況,因文獻記載語焉不詳,難以詳說,《后漢書·禮儀志》對漢代儺儀有詳細介紹(見兩漢藝術(shù)史部分)。春秋戰(zhàn)國的儺儀與周代的無異。曾侯乙墓漆棺畫有儺儀形象。
    民間儺戲一直沿續(xù)到今天,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儺戲很發(fā)達,既有原始遺痕,又有今人的審美特質(zhì)。
    儺儀,是中國戲曲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