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寶劍峽,曾是三峽西陵峽中一大絕景。傳說,諸葛亮西征入蜀,留下長劍一把,鐵卷兵書兩本,置于三峽絕壁而得名。
據(jù)了解,千年兵書實為三具千年懸棺,因其高懸絕壁發(fā)掘困難,加之能增添三峽神秘,故沒有發(fā)掘。三峽庫區(qū)蓄水工程展開后,一批古文物專家展開了搶救工作,隨著水位的上升,將懸棺從鹽壁上挖掘出來并開棺探察。懸棺的奧秘逐漸為世人所知。
絕壁上的“兵書”
千古傳說:諸葛亮兵書葬懸棺
村民中流傳兩種說法:一說是三國時,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來他最信得過的人,將別人垂涎已久的兵書與寶劍,裝在兩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的這一無人可攀的懸崖上。這也是他的兵書寶劍一直未流傳后世的一大原因。曾作過古籍研究70多歲的林先生說,此種流傳在長江兩岸甚為廣泛。因之,葬懸棺的這個地方才叫兵書寶劍峽。經(jīng)昨日清走的兩根不知名物來看,不排除是傳說中所葬之物的可能。
另一說是,一對恩愛夫妻死后,為了達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兒女將他們先后葬在了懸崖上。其主要目的是,因為長江流域的濕氣比較大,他們葬于干燥的地方便于保存尸身。在這對夫婦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珠寶金銀等物。對這一說法,林先生說從情理來看雖有可能,但由于其流傳范圍太小,可信度也不可能很高。相信不久以后,國家有關(guān)部門會公布其真實的結(jié)果的。
就第一種說法,還有老村民講了如下傳說,民國初年,有人為了看該懸棺里是否有寶劍兵書,曾花大量時間準(zhǔn)備了粗大的繩索,從懸崖頂上吊下了懸棺山洞。這個人因恐懼江水的洶涌,只慌張地從棺材里找到了一把寶劍??伤褜殑傄贸鰬已聲r,寶劍卻奇跡般地不見了。他以為撞上了死者的魂魄,從此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其他人也一樣被嚇唬住了。
今天人們從香溪順流而下,約五、六里,便可在江北絕壁上,看到當(dāng)年諸葛亮所棄的那部“兵書”和那柄“寶劍”。其實,所謂“兵書”,卻是半腰巖隙中的幾塊匣狀物體,乃是古代的巖棺葬;所謂“寶劍”卻是一柱巖石,不過乍看起來,卻象一柄直插在激流中的浮雕巨劍!
兵書寶劍峽又叫米倉峽。在“兵書寶劍”的斜對面,峽口懸?guī)r下有一巖洞,亂風(fēng)時塵土順著石孔漏入巖下,好象常年堆積著的糧食。傳說是諸葛亮當(dāng)年屯糧的米倉。
兵書寶劍峽長約4公里,峽內(nèi)有白沱和小青灘扼守于峽的南北兩岸。1978年曾在小青灘挖出一尊屈原石象,系明嘉靖年間的遺物?,F(xiàn)已移至秭歸縣屈原紀念館。
從小青灘下行,江北岸巖壁上有石如人持竿垂釣,名“姜太公釣魚”。再下行,懸崖下近水處有月亮洞。每當(dāng)水漲,太陽照射到洞口時,形如圓月。過月亮洞,出兵書寶劍峽,緊接著就是著名的青灘。
延伸閱讀:
導(dǎo)游詞結(jié)構(gòu)一篇完整的導(dǎo)游詞,其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習(xí)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1.習(xí)慣用語
習(xí)慣用語又分為兩個部分——見面時的開頭語和離別時的告別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游覽注意事項和對游客的希望五個方面,放在導(dǎo)游詞的最前面。
a、開頭語
(1)介紹自己或旅行社
(2)介紹司機和車型、車號
(3)介紹旅游時間,地點和行程安排
(4)表示歡迎。
b、告別語
(1)總結(jié)旅游情況
(2)感謝游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見
(4)表示依依惜別
2.概括介紹
概括介紹是用概述法介紹旅游景點的位置、范圍、地位、意義、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等,目的是幫助旅游者對景點先有個總體了解,引起游覽興趣,猶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概括介紹應(yīng)根據(jù)時間和游客情況,可長可短,可詳可略(可根據(jù)需求所變)。
3.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是對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景觀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同時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攜帶的東西,保管好自己隨身的物品,這是導(dǎo)游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相關(guān)訪問:
各省景點導(dǎo)游詞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