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新的學期,新的起點,也就意味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新的拼搏與奮斗。高三在我們的關注中如約而至,征戰(zhàn)高考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時間不容置疑地把我們推到命運的分水嶺。在慢慢品嘗高三滋味的同時,我們正在加速長大和成熟,過去對時間的浪費讓我們痛心,父母期待的目光更加殷切和慈祥,一夜之間,忽然有了更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擁有,我們對未來的思考更加清晰。是的,同學們,面對未來,你可能有無數(shù)條道路,但一旦進入高三前進的隊列中,作為志存高遠的熱血青年,你一定會義無返顧的說,高三,我來了;高考,我要成功!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單項選擇題
1.(2013·湖北省重點中學模擬題)1949年6月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明確宣布“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jīng)驗和共產黨的二十八年經(jīng)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jīng)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一邊倒”外交政策得以實施的標志。這表明“一邊倒”
( )
A.新中國初的三大外交決策之一,其實施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B.清除了帝國主義的殘余勢力的影響,有利于新中國外交的獨立自主
C.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帝的嚴正立場,杜絕了與帝國主義國家的交往
D.根據(jù)當時條件比較合理的戰(zhàn)略選擇,它最大程度維護了新中國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故A項不正確;B項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影響;C項表述與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正確選擇,故D項符合題意。
2.(2013·江蘇連云港模擬題)1949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走出國門訪問蘇聯(lián)。經(jīng)過談判,中蘇雙方于1950年2月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當時,毛澤東訪蘇的主要意圖是
( )
A.為新中國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B.支持蘇聯(lián)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C.希望蘇聯(lián)成為第三世界的后盾
D.借助蘇聯(lián)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席位
答案 A
解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經(jīng)濟上的全面封鎖,國際上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的孤立和敵視,在此種情況下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意在為新中國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其余選項不符合史實。
3.(2013·孝感市模擬題)周恩來說:“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的呢?我們不學他們。”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學他們”突出表現(xiàn)在 ( )
A.采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B.采取“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
C.采取“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
D.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答案 A
解析 舊中國沒有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外交政策是屈辱的;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C、D項是它的具體方針。
4.(2013·山東省德州市模擬題)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變化 ( )
A.不再堅持對蘇聯(lián)的友好政策 B.改變了美國對華敵視態(tài)度
C.意在推動亞非社會主義革命 D.減弱了外交意識形態(tài)因素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
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故D項正確。
5.(2013·山東臨沂模擬題)下圖為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示意圖。該圖主要反映出中國 ( )
A.對蘇和對西方貿易額出現(xiàn)交替上升狀態(tài)
B.遭西方封鎖遏制,外交上實行“一邊倒”
C.國民經(jīng)濟建設國際環(huán)境惡劣,舉步維艱
D.同西方國家經(jīng)濟技術交流活動陷于停滯
答案 B
解析 從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示意圖看出,中國與蘇聯(lián)貿易上升,與西方國家貿易下降,但沒有停滯。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西方國家遏制新中國,中國倒向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得到蘇聯(lián)幫助,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
A、C、D項不符合史實。
6.(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模擬題)1960年1月28日,中緬兩國總理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lián)邦政府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xié)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lián)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邊界條約是新中國與亞洲鄰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為今后解決類似問題樹立了良好范例。這表明 ( )
A.中國開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中國開始重視發(fā)展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C.中國與鄰為善,首次打開了與亞洲國家友好交往的大門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規(guī)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解能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的。其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7.(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質檢卷)1950年,中國政府規(guī)定,外輪一般不準駛入中國內河,經(jīng)中國政府特批而駛入的外輪須懸掛中國國旗,并在指定的碼頭停泊。這種措施所體現(xiàn)的外交政策是 ( )
A.“求同存異” B.“另起爐灶”
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D.“一邊倒”
解析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指建國初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的殘余勢力和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材料反映了列強已無隨便進入中國內河的特權。 答案 C
9.(2013·金考卷系列)西方曾有報刊稱:“已有不少人將周恩來喻為印度支那會議的挽救者,他已贏得了外交舞臺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在此次“印度支那會議”上周恩來
( )
A.闡述了“一邊倒”“另起爐灶”的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C.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打破外交僵局
D.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
答案 C
解析 題干中“印度支那會議”指的是日內瓦會議,只有C項是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在此次會議上所發(fā)揮的作用。D項是萬隆會議上中國政府發(fā)揮的作用。A項是毛澤東提出的;B項是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不符合題意。
10.(2013·長郡中學模擬題)至2012年,中國在非洲已援建3 000多公里鐵路,100多所學校,減免其200多億人民幣債務,譜寫了中非友好的新篇章,新中國與非洲友好開端最早可見于 ( )
A.周恩來總理出訪非洲
B.萬隆會議
C.參加不結盟運動組織
D.非洲國家支持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答案 B
解析 周恩來總理出訪非洲最早是1963年;萬隆會議的召開是1955年;中國沒有參加不結盟運動,排除C項;D項是1971年,故選B項。
11.(2013·湖南師大附中模擬題)1955年,一位西方記者報道說:萬隆會議“最重要的結果是共產黨中國變得強大了,她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jù)是
( )
A.適時的外交方針拓展了中國的外交空間
B.中國已成為新獨立民族國家的領導者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聯(lián)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解題時注意時間“1955年”和事件“萬隆會議”,知道考查的是建國初期的新中國外交。B、C、D項都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故選A項。
12.(2013·金考卷系列)1964年9月,《真理報》的讀者們十分震驚地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毛澤東不但要求收回中華帝國在19世紀落到俄國人手中的亞洲領土,而且還譴責蘇聯(lián)對千島群島、波蘭一部分領土、東普魯士和羅馬尼亞一部分領土的占有。這段材料表明
( )
A.蘇聯(lián)霸權主義行徑開始遭到譴責
B.中蘇關系開始惡化
C.中蘇友好同盟關系遭受嚴重挑戰(zhàn)
D.中蘇意識形態(tài)斗爭升級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蘇關系開始惡化是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開始,蘇聯(lián)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是中蘇關系惡化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B項;中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中蘇關系惡化意味著中蘇國家利益斗爭升級,D項說法錯誤。
二、材料分析題
13.(2013·全國100所名校模擬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羅斯福希望中國和亞洲其他新成立的國家。將由那些贊同美國觀點——即相互建立良好政治、經(jīng)濟關系——的“溫和”的民族主義者統(tǒng)治。爭取進步的道路,應是溫和的改革和自由企業(yè)制度,而非革命性的社會動亂。一個穩(wěn)定、統(tǒng)一、親美的中國,會是整個亞洲的關鍵。此外,中國還可以充當阻止蘇聯(lián)在東北亞的可能的擴張的緩沖地帶。
材料二 關于新疆最近事變,蘇聯(lián)政府重申如同盟友好關系條約第五條所云無干涉中國內政之意。„„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之欲望,中華民國政府聲明于日本戰(zhàn)敗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愿望,中華民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即以其現(xiàn)在之邊界為邊界。上述之聲明,于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簽訂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批準后,發(fā)生拘束力。 材料三 在蘇軍當局的(暗中)許可和援助下,旅大中共開始了以軍工產業(yè)為中心的企業(yè)生產,將大連成功發(fā)展成為中共的大型后方基地。
材料四 1949年初美國國務院編寫了《關于美國對華貿易的政策》,獲得了總統(tǒng)批準。文件認為,對中國實行完全禁運是不適宜的,這是因為:1.中國是一個高度自給自足的國家,禁運不可能收到應有效果;2.西方國家難以一致行動;3.中日貿易的削減將增加美國的負擔;
4.實行禁運將導致完全喪失美國在華的實業(yè)、傳教等利益;5.禁運將使中國新政權更加依賴蘇聯(lián)。美國決策者當時還抱有希望中國新政權實行鐵托主義的幻想,為此,文件提出,美國應當通過恢復對華“一般經(jīng)濟關系”,主要是貿易關系,來加深中蘇矛盾,導致最終出現(xiàn)一個“獨立的中共政權”。但美國決策者又擔心對華貿易會加強中國新政權,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1號文件提出的辦法是嚴格管制對華貿易。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二、三,評述從抗日戰(zhàn)爭后期到解放戰(zhàn)爭初期美國的對華政策與蘇聯(lián)的對華措施。
(2)據(jù)材料四回答,解放戰(zhàn)爭末期美國是準備如何應對新中國政權的?美國是如何認識對華完全禁運的?
(3)結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蘇兩國對國共兩黨的態(tài)度,并說明這些態(tài)度對新中國建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影響。
答案
(1)美國:扶植中國國民黨集團建立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希望國民黨政權對美國采取友好的態(tài)度;利用國民黨控制下的中國作為美蘇斗爭的緩沖地帶。
蘇聯(lián):以不干涉中國新疆地區(qū)內政為條件,換取中華民國政府在外蒙古問題上的讓步,許可和援助中國共產黨在大連建立后勤基地。
(2)應對:嚴格管制對華貿易,不希望加強新中國政權的力量;力圖避免新中國政權與蘇聯(lián)結盟的后果出現(xiàn)。認識:美國認為從當時的客觀情況看對話禁運不可能有效;同時該政策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后果也會危及美國利益。
(3)態(tài)度:美國根據(jù)美國利益支持中國國民黨;蘇聯(lián)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暗中支持中共。影響:新中國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并清除其特權;堅定地站在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014試題庫匯總 | ||
|---|---|---|
| 5年高考3年模擬匯總 | 每日一練(72套含答案) | 2014高考語言運用匯總 |
| 2014近義詞匯總 | 2013高考閱讀理解練習匯總 | 2013語文試題分類匯總 |
| 2014閱讀測試匯總(含答案) | 2014語文限時訓練匯總 | 2014語文古文匯總 |
| 2014成語測試匯總 |
2014語文名句默寫匯總 | 2014詩歌鑒賞解題方法匯總 |
|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
||
| 2014數(shù)學試題庫匯總 | ||
|---|---|---|
| 2014數(shù)學一模試題匯總 | 2014數(shù)學必修知識網(wǎng)絡匯總 | 2014數(shù)學基礎知識要點匯總 |
| 2014調研數(shù)學課時作業(yè)匯總 | 2014數(shù)學基礎試題匯總 | 2014高三數(shù)學假期復習匯總 |
| 2014高三數(shù)學知識點匯總 | 2014高三數(shù)學基礎訓練匯總 | 2014數(shù)學精選試題解析匯總 |
| 2013理科數(shù)學試題分類匯總 |
2013數(shù)學文科試題分類匯總 | 2014數(shù)學培優(yōu)補弱練習匯總 |
|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
||
|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
|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復習方法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 高考飲食攻略 | 高考勵志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