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潮帶來思考:是否真接受了美國教育》由11月19日報道。 
               
北京晨報報道 留美,顧名思義是為了接受美國的教育。但是,這樣最大的一個諷刺是,留美潮失控時會讓留美的經(jīng)驗變成在美國接受中國的教育。
如果從教育的目標出發(fā),目前美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是增加校園的多元化,讓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更多交流機會,為日后全球范圍內的互動做好準備。但是,在財政壓力下為了賺學費盲目擴招中國學生的學校,有許多是在教育上乏善可陳的學校,甚至嚴重缺乏應付國際學生的經(jīng)驗。中國學生在這樣的學校突然多得不成比例,就打亂了正常教學秩序,同時也瓦解了中國學生的“美國經(jīng)驗”。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負責中國招生。他明確地建議校方:注意控制中國學生的人數(shù)。為什么?他舉例說:某校有一門課,30個學生中有29個中國人。這樣的大學還能維持聲譽和質量嗎?在今日的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上視頻有得是明星教授的課程,網(wǎng)上大學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大家花那么多錢來到校園干什么?一大原因是追求和同齡人一同成長的經(jīng)驗。如果30人的課有29個中國人、1個美國人,那么這個美國人是否還不如到中國留學(微博)?一位金融和經(jīng)濟學教授抱怨:“一個學生不懂a(chǎn)scending的意思,這讓我怎么辦?他把問題搞錯了。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沒有理解書中的內容,還是有語言障礙?!苯淌诓恢?,甚至不得不用過分簡單的語言講課、放慢速度,美國學生自然不耐煩。退課也就成了常例。招收中國學生表面上是要多元化,實際的結果是單一化,變相讓中國學生在美國聚在一起,請一位美國教授講課。這和在北京或上海的大學里請位外教來講課有什么區(qū)別呢?留美還有意義嗎?
《紐約時報》報道,某大學的教務長委托一中介公司,到中國招收250個中國學生,并明確地告訴中介公司,學校財政困難,需要這些中國學生來填補財政漏洞。不幸的現(xiàn)實是,這類學校,往往沒有經(jīng)驗和能力為中國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也不會把中國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旅美學者:薛涌)
               
                
   
              
              北京晨報報道 留美,顧名思義是為了接受美國的教育。但是,這樣最大的一個諷刺是,留美潮失控時會讓留美的經(jīng)驗變成在美國接受中國的教育。
如果從教育的目標出發(fā),目前美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是增加校園的多元化,讓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更多交流機會,為日后全球范圍內的互動做好準備。但是,在財政壓力下為了賺學費盲目擴招中國學生的學校,有許多是在教育上乏善可陳的學校,甚至嚴重缺乏應付國際學生的經(jīng)驗。中國學生在這樣的學校突然多得不成比例,就打亂了正常教學秩序,同時也瓦解了中國學生的“美國經(jīng)驗”。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負責中國招生。他明確地建議校方:注意控制中國學生的人數(shù)。為什么?他舉例說:某校有一門課,30個學生中有29個中國人。這樣的大學還能維持聲譽和質量嗎?在今日的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上視頻有得是明星教授的課程,網(wǎng)上大學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大家花那么多錢來到校園干什么?一大原因是追求和同齡人一同成長的經(jīng)驗。如果30人的課有29個中國人、1個美國人,那么這個美國人是否還不如到中國留學(微博)?一位金融和經(jīng)濟學教授抱怨:“一個學生不懂a(chǎn)scending的意思,這讓我怎么辦?他把問題搞錯了。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沒有理解書中的內容,還是有語言障礙?!苯淌诓恢?,甚至不得不用過分簡單的語言講課、放慢速度,美國學生自然不耐煩。退課也就成了常例。招收中國學生表面上是要多元化,實際的結果是單一化,變相讓中國學生在美國聚在一起,請一位美國教授講課。這和在北京或上海的大學里請位外教來講課有什么區(qū)別呢?留美還有意義嗎?
《紐約時報》報道,某大學的教務長委托一中介公司,到中國招收250個中國學生,并明確地告訴中介公司,學校財政困難,需要這些中國學生來填補財政漏洞。不幸的現(xiàn)實是,這類學校,往往沒有經(jīng)驗和能力為中國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也不會把中國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旅美學者:薛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