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臺州高考文綜模擬試題(歷史部分)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高考試題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注。時光飛逝,暑假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不管情愿與否,無論準備與否,我們已走進高三,走近我們的夢!祝愿決戰(zhàn)2014高考的新高三學員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課后作業(yè)(一)
    (時間:40分鐘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3屆珠海調(diào)研)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認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勢也。”對于文中“勢”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西周初年的復雜局面 B.強大的貴族勢力
    C.日益強化的皇權 D.唐朝強盛的國力
    2.“夏朝設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設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 )
    A.按照血緣親疏分配政治權力
    B.形成內(nèi)外相輔的地方政權體制
    C.實行神權與政權相結合的制度
    D.國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結合
    3.(2013屆濰坊檢測)農(nóng)村??梢姷竭@樣的現(xiàn)象,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叔”或“爺爺”。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強調(diào)血緣紐帶 B.強調(diào)尊老愛幼
    C.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 D.有利于凝聚宗族
    4.“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
    六。”(豆:古代盛食器具)不能直接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
    C.禮樂制度 D.等級制度
    5.(2013屆深圳測評)“昔者天子有爭(同諍,下同)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材料說明“爭臣”( )
    A.有利于對各級官員的監(jiān)察
    B.有利于對天子諸侯的諫議
    C.從法律上真正約束了王權
    D.防止了各級政府決策失誤
    6.《北京晨報》載文說:中國傳統(tǒng)思維中,一向有一個祖先、一個政權、一個核心的習慣。五千年文明需有一個源頭,從制度方面尋找是( )
    A.井田制影響 B.宗法制、分封制影響
    C.八股取士影響 D.禪讓制影響
    7.(2013屆西安月考)秦滅六國后,嬴政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采用鄒衍“五德之運”的學說,利用天人感應論,“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這反映出( )
    A.禮樂制度被進一步強化利用
    B.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C.全體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神權被皇權進一步利用
    8.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nèi)外,糜
    不清凈,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見,秦始皇主張( )
    A.書同文 B.度同制
    C.車同軌 D.行同倫
    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將大臣們的奏章歸納整理外,還得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diào)查。那么,這個政府高官應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0.(2013屆汕頭月考)秦統(tǒng)一后,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區(qū)域,每一區(qū)域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這些官員( )
    A.定期向皇帝匯報工作 B.監(jiān)督監(jiān)察百官
    C.負責地方行政 D.擁有世襲權
    11.易中天教授曾在《中國大一統(tǒng)》中談道:“中國大一統(tǒng)局面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歷經(jīng)2000多年至今還是大一統(tǒng)國家,這是中國特色的精神文明影響的結果。”這里的“精神文明”可能是( )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
    B.“天下為公”意識的影響
    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
    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guī)律
    12.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是被國人誤解了上百年的優(yōu)秀制度。其“優(yōu)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權實質(zhì)就是專制獨裁
    B.能為政府帶來足夠的權力與資源
    C.分割相權是勢在必行的手段
    D.寬松進步是中央集權的發(fā)展趨勢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6分,第14題26分,共52分)
    13.(2013屆濮陽月考)因地制宜地合理調(diào)整地方政府機構設置,是地方機構改革的重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三 郡縣之制,垂兩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
    材料四 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行政體制改革的滯后,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體制改革。分散管理的行政機關不僅增加了改革的成本,而且扭曲了改革的方向。
    

     
    ——張慶龍《中國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速》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觀點。(9分)
    (2)你贊同材料一、二中的哪一觀點?結合相關知識談談你的認識。(8分)
    (3)根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中國深化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必要性。(9分)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日知錄》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zhuǎn)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zhuǎn)化成了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戰(zhàn)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12分)
    (2)根據(jù)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轉(zhuǎn)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zhì)特征。(6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8分)
    解析及答案
    (時間:40分鐘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
    【解析】 考查分封制這一知識點。題干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國,即分封制。
    【答案】 A
    2.
    【解析】 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充分說明了C項。
    【答案】 C
    3.
    【解析】 材料中“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叔’或‘爺爺’”的信息可以說明A項說法符合材料原意。
    【答案】 A
    4.【解析】 材料中的“天子”“大夫”“諸侯”皆是分封制的結果,從不同等級享有不同的“豆”可以看出當時等級之間的界限是比較明顯的,這體現(xiàn)了禮樂制度的規(guī)定。材料與宗法制度關系不大。
    【答案】 A
    5.
    【解析】 理解材料中“爭”的含義是解答的關鍵。他們的存在起到的作用是“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由此判斷選B。其他的幾個選項的說法都超出了當時的歷史階段。
    【答案】 B
    6.【解析】 “祖先、政權、核心”關鍵詞意味著重血緣、講服從、尚統(tǒng)一的文化觀念,與分封制、宗法制影響一致,故選B。
    【答案】 B
    7.【解析】 從材料中利用“天人感應”論,可以判斷統(tǒng)治者利用神權強化皇權。
    【答案】 D
    8.【解析】 關鍵是讀懂材料的核心意思,“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nèi)外,糜不清凈,施于后嗣,予以表彰”,這說明秦始皇在此關注的是倫理問題。
    【答案】 D
    9.【解析】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僅次于丞相,負責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
    【答案】 B
    10.【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在地方設郡和縣,郡守和縣令(縣長)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掌管地方行政。他們都由皇帝任命,并非世襲;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百官;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
    【答案】 C
    11.【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最有利于維護大一統(tǒng)局面的因素,不要單純理解為意識領域的因素。秦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
    【答案】 C
    12.【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影響。中央集權制度雖有弊端,但它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經(jīng)濟建設、軍事行動,以及維護國家統(tǒng)一等,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其“優(yōu)秀”之處,B項符合要求。A、C兩項與“優(yōu)秀”無關,D項中的“寬松進步”的趨勢與史實相反。
    【答案】 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6分,第14題26分,共52分)
    13.【解析】 第(1)問提取“秦郡邑而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郡縣之制,垂兩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的關鍵信息回答。第(2)問要調(diào)用相關知識綜合回答。第(3)問屬開放性試題,回答時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
    【答案】 (1)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采用了郡縣制;材料二認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于采用了郡縣制;材料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2)贊同材料二的觀點。理由:制度創(chuàng)新能促進社會進步,秦朝衰亡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采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3)行政體制改革滯后,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吞食了改革紅利,扭曲了改革方向;地方部門設置不合理、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民眾辦事難;行政審批手續(xù)繁瑣,行政部門辦事效率低。
    14.【解析】 第(1)問材料一、二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秦朝以郡縣制破解這一困局。第(2)問應注意“本質(zhì)特征”。第(3)問對官僚體制的認識應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血緣關系逐漸疏遠。
    破解:統(tǒng)一國家;推行郡縣制。
    (2)從貴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權。
    (3)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穩(wěn)
    定);另一方面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試題匯總
2013江蘇物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新疆理綜試題答案 2013內(nèi)蒙古理科試卷答案
2013寧夏理綜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西藏理科試卷及答案 2013江蘇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 2013江蘇真題及答案(政治) 2013安徽數(shù)學真題(理科)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理科)試卷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文科)試卷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浙江高考語文試題 浙江高考數(shù)學試題 浙江高考英語試題 浙江高考理綜試題 浙江高考文綜試題
浙江高考語文答案 浙江高考數(shù)學答案 浙江高考英語答案 浙江高考理綜答案 浙江高考文綜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