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 美國私立大學的另外一種“融資方式”

字號:

   喬治·華盛頓大學到底是不是“嫌貧愛富”呢?據(jù)筆者查證,該校校報發(fā)出此文后,學校媒體部旋即發(fā)表聲明,宣稱排斥貧寒學生的理解并不正確,學校的錄取方式實際上經歷了從“不看財力”到“知曉財力”的轉換。
    “知曉財力”的錄取方式,不能單純視作排斥貧寒學生。恰恰相反,其可以讓學校在不超出預算的情況下,給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吸引人的獎助學金計劃。換言之,學校希望讓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付全款或接近全款,拓展學校的財源,而讓貧寒家庭的學生有更多獎助學金的來源。這種做法類似“劫富濟貧”,它把學校有限的經濟資源,分配給了需要“雪中送炭”的學生,而非為那些不愁學費的家庭“錦上添花”。
    在美國,盡管大部分高校都有獎助學金項目,但很多剛畢業(yè)的大學生身背學生貸款,且多年負債累累,一些人甚至四十出頭仍在還學生貸款。2012年,美國大學畢業(yè)生的平均貸款為27253美元。最近筆者去了一趟加州,那里華裔家庭的學習風氣很濃,甚至都讓人覺得有些過頭。聽那里的中國朋友說,當?shù)刂形膹V播有兩大廣告,一是各種輔導班,二是各種教育儲蓄或基金。很多家庭陷入一種恐慌,唯恐孩子以后上大學交不起學費。當下,美國一些私立大學的每年學費已經直逼5萬美元,4年下來就是20萬美元,相當于一棟房子的價格,普通家庭已經支付不起。過去,像哈佛等資金雄厚的私立高校,宣稱不會讓優(yōu)秀學生因為學費問題上不了學。隨著教育捐助金的縮水,越來越多私立高校錄取時開始考慮學生家庭財力。這種錄取方式在美國本土早已是“舊聞”而非“新聞”。
    理論上說,上述做法,不管名稱怎么改,做得越到位,對貧寒家庭的學生越有利。具體來說,各個學校的做法并不一樣。比如一些學校只是規(guī)定一定的名額,用“知曉財力”的方式錄取,或根據(jù)財力讓學生進入“候選名單”。如果放開所有名額,那就等于排斥了成績好而家境差的學生,這也與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多元化原則相悖。在操作當中,絕大部分高校招生錄取時,先不看財務狀況,或者說財務問題由錄取之外的其他部門負責,招錄人員不管。對于學生財務狀況的判別通常發(fā)生在錄取過程的后半部分,且權重不大。
    美國私立大學的另外一種“融資方式”,是以外國學生的學費收入來補貼本國學生?,F(xiàn)在,中國的高收入家庭中,有財力讓孩子留學的很多,他們早已成為美國高校的一大財源。
    不過,公立大學如果按照財力來錄取,不知要鬧成什么樣子。公立大學本來就有納稅人的經濟貢獻,如果還讓本州納稅人的孩子上不了學,恐怕會引發(fā)各種問題。因此,公立學校不會也不該輕易提出“知曉財務”的錄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