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學術界,學術歧視的表現(xiàn)有多種形式,尤以職稱與學歷方面的歧視為烈。在科教興國已成國家大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已成社會主導潮流的宏觀背景下,職稱與學歷作為一個人學識和能力的重要反映,無疑應當受到學術共同體乃至全社會的推崇與熱捧。
?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那些沒有學歷、沒有職稱或低學歷、低職稱的人就一定沒有學識與能力,或其學識與能力就一定比那些高學歷、高職稱的人低。衡量一個學者學識的高低與能力的大小,更應當以其學術成果為標準。然而,時下學術界在人才評價方面卻已形成一種極不良的傾向,即無論一個人的學術成果有多好,也無論其實際上多么有能力、有學識,都必須先具備一定的職稱與學歷,否則,很多大門就會直接對其關閉。這是一種典型的學術歧視。
?
這更直接體現(xiàn)在學術界對待碩士生論文的態(tài)度上。按理說,作為開始步入研究領域的后輩,碩士生客觀上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而很多優(yōu)秀碩士生的研究成果也不失為佳品。但遺憾的是,最近幾年的學術評價潛規(guī)則卻越來越清晰地表明,碩士生的學術成果正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歧視。很多學術期刊,甚至是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都已拒絕刊用碩士生的論文?!按T士生的文章一般不用”已經(jīng)成了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編輯們不言自明的潛規(guī)則(當然,那些以斂財為目的、交錢即發(fā)的垃圾刊物除外),甚至還有個別導師明確要求其學生在寫學位論文時不得引用碩士學位論文。至于說不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科研人員評職稱,其所受到的限制和歧視,更無需列舉。
?
當然,碩士生及其研究成果(本科生及其科研成果更在不言中)受到歧視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畢竟,相對于博士生,以及那些具有一定職稱的科研人員來說,碩士生所受到的學術訓練并不系統(tǒng),要求也不甚嚴格。這導致了碩士生與博士生和其他科研人員在學術信譽度上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其學術成果的質量相比之下,至少是整體而言,要遜色很多。將碩士生的學術成果直接排除在審稿、評獎、課題申報以及引證范圍之外,不僅會減少管理者的管理成本,也可減少很多風險,省去不少麻煩。但很顯然,相比于成本、麻煩與風險方面的考量,潛生于很多人心中的看單下菜的歧視意識,可能更是主導因素,也更值得我們重視和防范。
?
學術歧視帶來的一個直接惡果就是惡化學術生態(tài)。在看單下菜成為學術常態(tài)的情勢下,職稱與學歷已成左右個人學術成果發(fā)表或獲得良好評價的決定性因素。低學歷、低職稱客觀上帶來的學術成果認同困難,勢必促使一部分青年科研人員采取所謂“自力救濟”措施:或將自己成果的署名權拱手讓給自己的導師、領導等更具學歷、職稱或資源優(yōu)勢的人,或偽造職稱、學歷發(fā)表文章,或干脆不再從事學術研究。顯然,無論哪一種結果,于當今本已不堪的學術生態(tài)而言,都只有進一步惡化的作用。
?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學歷教育的日漸興盛,擁有博士學位以及高級職稱的學者已越來越多。在使大部分低學歷、低職稱科研人員直接被排除于學術研究行列的同時,這也加劇了學術界對于低學歷、低職稱者的歧視。
?
筆者常想,作為一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學術圈里摸爬滾打了十余年,迄今已有些小名氣的青年學者,筆者其實非常幸運。因為同樣作為碩士生,筆者十余年前還曾有機會而且能發(fā)表三十多篇文章。換言之,十余年前,盡管學術界也存在學術歧視,但至少還遠沒有像如今這樣嚴重和惡劣,那些勤奮一些的碩士生在當時還能憑自己的努力在學術界闖出一席之地。但十余年后的今天,盡管社會進步了、時代也發(fā)展了,但一直都潛生于人們心中的那種歧視意識卻非減反增,愈演愈烈,以致連碩士生這樣一個實際上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群體發(fā)表文章都變得異常艱難。
| 考研大綱 | 考研經(jīng)驗 | 考研真題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錄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