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了全美大學排名,加州的Stanford University和Pomona College獲得第一和第二名,這也是西海岸的大學首次包辦名單的前兩名。
說起美國大學的排名,不得不說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這份排名可能是(有點謙虛了,應該是“肯定是”)左右中國學生和家長乃至整個國內(nèi)留學中介機構(gòu)的指揮棒——學生和家長根據(jù)這份榜單來確定今后的申請目標而中介機構(gòu)則以此來劃分收費標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相關(guān)排名,比如 Princeton Review,這份排名是基于在校學生的調(diào)查,對學校的學術(shù),生活質(zhì)量,飲食習慣,宿舍條件以及社交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排名,并且以此做出300多所全美最佳大學的名單。這份排名不同于US News的排名,而是從各個方面對學校進行評價,讓未來的申請者不光注重在校的學習,也同時注重在校的生活。可能這份榜單更人性化,而非更學術(shù)化。貌似這份名單在國內(nèi)并不流行,使用的人也不多,知道的人更稀罕,千萬雙眼睛都盯著US News上面的“名校”呢。另外還有Business Week(商業(yè)周刊),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以及Fiske Guide to College(菲斯克選校指導)等排名。Fiske這份名單每年都會出版成書,內(nèi)中有學校的詳細資料,在國內(nèi)也可以買到,對于了解學校的環(huán)境生活和學術(shù)能力也不失為一個上選。
那么多的排名到底應該參考哪個?在US News中排名第一的是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則在第六。而在福布斯雜志中只排名分別是第8和第1。兩者相差蠻大的。在我們了解如何選校之前,先了解排名名單是如何出爐的吧。下面是影響Us News排名的因素——其中某些因素對申請者來說未必有用,同時也不會影響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1. 同行評議25分
調(diào)查對象是大學的校長,教務長和招生委員會主席。每個人對各學??梢源蚍?。他們不可能對全美千所大學都有很深的了解,只能通過一般的印象,因此名氣大的學校則會得到更高的分數(shù)。
2. 新生留校率20-25分
這項指標是顯示新生入學一年后是否還會繼續(xù)在校學習。這個是否留下來的原因錯綜復雜,有些是呆不下去被退學了,有些是在入學前已經(jīng)計劃好了的,這個學校只是一個跳板,通過一年后轉(zhuǎn)入其他更好的學校,也有可能是在一年的學習生活中感覺這所學校真的不咋地,和自己的感覺有很大的出入。一般留校率越高,分數(shù)也越高。這里私立大學的得分超過公立學校,因為學校的師生比較高,教育質(zhì)量好,老師也能關(guān)心到大部分學生,而公立大學的大班教學影響了這一分數(shù)。
3. 畢業(yè)率5分
是指在6年內(nèi)完成本科學習并且順利畢業(yè)學生的比例。此數(shù)據(jù)其實很難判斷學校的好與壞,因為有些大學的嚴苛是出了名的,難道嚴苛也有錯嗎?
4. 師資資源20分
該項指標包含:每班小于20人的比例、每班大于50人的比例、教授薪水福利、教授最高學位比例、教授與學生的師生比以及全職教授的比例。這一指標直接決定了學校教育水平。這點公立大學有點不大厚道了,對于國際學生收費也不便宜,來給學生上課的只是一些研究生助教,代替教授上課然后一個班級5-60人甚至上百人一個班級,下了課教授直接閃人,因為多呆一秒都會有危險,如果學生一下子哄上來左一個提問右一個答疑,那我估計他老人家就得直接吃夜宵了。而私立大學卻不同,嚴格的師生比,保證教授在一線教學,這一點來說私立學校的分數(shù)會高于公立大學。
5. 學生選拔性15分
這項指標是在學生錄取階段的成績來定,包括SAT或ACT成績,高中階段的年級排名和錄取率。去年出事的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喬治華盛頓大學)就是在這一項指標中作假,捏造了學生的SAT成績和在學校的排名。以至于在US News被除名。這也看得出,不光申請者看中這個排名,學校也看中啊,名與利不可兼得啊。對了,我在補充一句,第一點提到的三位負責任——校長,教務長和招生委員會主席職責也很明確:校長,關(guān)注于學校的競爭地位,教務長負責學校的教學活動,招生主席當然就是負責審核申請者的條件咯。你看,校長親自抓名氣,也可以看出他們多在乎學校的排名。
6. 校友捐贈
7. 財政資源
上述一些評判標準組成了US News排名的基本框架。同時也把學校進行了分類,分別是全國性大學,文理學院,地區(qū)性大學,學士學位學院以及專業(yè)性學院。對于不同類別進行不同的排名。
而Princeton Review的排名又有何區(qū)別呢?
US News可能使用指標來得出分數(shù),比較客觀的反應大學的科研水平。而PR的話則是依據(jù)學生的調(diào)查來對學校不同方面進行評選,體現(xiàn)的是校園文化與軟硬件水平。PR的排名分類眾多,比如
綜合最好的大學,
管理最好的大學,
資助最多的大學,
學術(shù)最好的大學,
校園最漂亮的大學,
最重視體育活動的大學,
學生最快樂的大學,
最偏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大學等等等等。
你可以不光看到一些冷冰冰的數(shù)字,還能看到未來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那些師兄學姐的心里話,讓你在沒有去學習之前已經(jīng)看到了大學的內(nèi)涵。從PR中我們可以知道哪所大學的圖書館最棒,哪所大學的宿舍就像宮殿般漂亮,哪些學校鼓勵課堂討論,哪些學校的食堂深受歡迎。
像這樣的評比方式也不失為一個樂趣。但是可能你會看到某些在Us News中排名靠前的學校在PR中排名靠后,而有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學校卻能在排名中反復出現(xiàn)。適合不適合不光是學校的學習,還有就是生活,我生活的很壓抑,整天的悶悶不樂,會學得好嗎?有不止一位學生抱怨過,Purdue大學的環(huán)境太糟糕了,沒有娛樂,沒有人氣,只能一個人憋屈在鄉(xiāng)村,一畢業(yè)馬上要逃離那個鬼地方。如果四年下來,如何受得了。但我承認Purdue的學術(shù)真的很棒,用某位名人后代的題詞來說“Purdue是個好學校”。
說了那么多指標性的數(shù)據(jù),感覺我是對Us News和Princeton Review的孰優(yōu)孰劣在做評論了。其實這兩個排名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都是有參考的意義。
好了廢話那么多,回到我們的主題,如何看排名,選學校。其實這個命題,在各個中介公司,咨詢顧問以及一些教育學者的文章中都曾呼吁廣大學生和家長不要光看排名,排名是商業(yè)化的,美國聯(lián)邦和州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都沒有一個專門的政府排名報告,而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學校。我也不想在重復呼吁,貌似這樣的呼吁用處也不大,每位來留學港咨詢的學生和家長第一次都是眼睛盯著排名,希望上多少排名的學校,非此校不去,搞了和私奔一樣,非你不嫁非你不娶。
還記得2011年有一位學生來咨詢的時候,托福已經(jīng)有85分以上了,小孩子和家長查閱了前150名的大學,抱著上不看排名,希望進一些中國人少,或者商科專業(yè)比較好的學校,最終選擇了一些排名差不多80-130的學校,我也勸說家長不要這樣選校,還是要適當?shù)目磁琶?,當時按照這個分數(shù)加上學生是在市重點高中讀書,沒必要選擇那么低的學校,完全有能力申請更高的排名大學。當時就提醒了家長,學生可能最終不會去美國讀大學了。最終果不其然,當結(jié)果錄取之后,真的就沒繼續(xù)申請簽證,因為在放榜之后,同學間一比較,某某某去了排名45的UIUC,誰誰誰去了華盛頓大學,這些人在平時根本比不上這位學生,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走了彎路,成績沒她好的同學都去了前60,自己傻兮兮的選擇了其他學校,悔得腸子都青了,礙于面子一氣之下選擇了放棄美國,轉(zhuǎn)至其他國家,家長也對當時的準備不充分,腦子一發(fā)熱的決定懊悔不已,耽誤了女兒的學習。所以排名并非一無是處,有時候也是對于今后學習目標的啟明燈。
網(wǎng)絡上面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文章評論美國的家長和學生如何選擇大學,他們會選擇離家近的學校,他們會選擇所謂適合自己的學校,美國的名人也會說“名校不是成功的保證書”這樣的定論。很多人希望改變現(xiàn)在國人選校的誤區(qū),讓選校更明智更理性??墒俏覀兩钤谥袊皇敲绹?,個人的興趣愛好并不能夠有很大的空間給發(fā)展,機會也不會像美國孩子那么對等,職業(yè)培訓也不是從小開始培養(yǎng),今后的就業(yè)壓力非常的大,并不是每個人的爸爸都是“李剛”,選擇的方式也因此不一樣,中國夢和美國夢有相似點,但是更多的是相異點。
在升學期間美國家長不會插手小孩的選校,可能至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選擇了哪些學校,只是在最終確定好學校后告知(請注意是告知,而不是征求)家長:我準備去****學校了。這樣的情形在國內(nèi)會發(fā)生嗎?特別是國內(nèi)的高中升本科的學生,來留學港聽講座的,大部分是家長,小孩子可能在準備考試,來咨詢的時候說話最多的是家長,小孩子只是在一旁默默無聞的傾聽,沒有傾訴,家長幫辦了小孩子的一切。如果有孩子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馬上會被家長頂回去,外加一句,是你出錢還是我出錢,你就要去****學校。這個就是我們的國情,無奈也好,無聊也好,都是明擺著的現(xiàn)象,要想通過幾個人的呼吁是不可能改變的,除非人大立法,禁止干涉自己孩子的選校——貌似這也有點侵犯人權(quán)了。這不能說對與錯,是國人幾千年留下來的習俗,用柏楊先生的定義就是“醬缸文化”我雖然不大認同,但也不知如何反駁。
現(xiàn)階段赴美留學的學生和支持留學的家長確實要根據(jù)自己的國情,家情,個情來選校。中美兩國的教育理念不一樣,社會和世俗環(huán)境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兩個國家各個方面千差萬別。中國的申請學生不能照搬美國家長和學生的選校觀念,每個族群有各自的特點,有時候也要堅持自己的標準。如果一旦拋棄自己的習俗,今后的路會有點難走。既然國內(nèi)家長和學生都選擇參看排名,這個標準肯定有一定的理論和基礎(chǔ)。這個才是符合中國學生的方式。就像之前那位女生,看了幾篇報道,覺得脫離了排名,則可以羽化而登仙,讓人刮目相看。其實最終還是落入了“醬缸”里面。浪費了鈔票,更耽誤了時間。
何為理性?何為明智?如何選擇學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