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時事政治2013:霧霾蒙蔽日

字號:


    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fā)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環(huán)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
    在這個霧霾蔽日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年代,公眾對霾的體認,大多還僅僅停留在“天氣”的地步。因此,才有心情調侃復調侃,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把北京這個名詞改了,換成另外的城市,也一樣適用。有消息說,2日,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天津等地均出現了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再度成為重災區(qū),北京、天津等地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達到嚴重污染。
    對于民眾來說,霧霾對經濟的影響,或者對天高云淡的隔絕,未必是最令人擔心的事情。倒是以下這些消息,更為糾結人心:“江蘇8歲女童患肺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霧霾危害甚至比非典更可怕”、“韓國KBS電視臺3日報道稱,中國的霧霾可以稱作‘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大氣污染’”……事實與事實之間,說法與說法之間,也許未必有板上釘釘的直接關聯,但在“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的背景下,還是令人產生生存意義上的健康焦慮。
    如果說此前公眾對PM2.5爆表的爭議還停留在知情訴求之上,那么,眼下“豬血菠菜湯”等悄然流行,顯然是公眾對霧霾之害的擔心。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理由:一是眼下的霧霾預警還很“粗放”,不少地方對“空氣重污染預警”及相關“應急措施”的發(fā)布,未能如暴雨、雷電等“氣象災害”那么重視,一般只是在微博、電視等渠道發(fā)布,結合粉絲數量和電視開機率來看,效果堪憂。二是霧霾越發(fā)頻仍,雖治理有方,在健康權益面前,民眾未必能等得起規(guī)劃中的“十年”。
    認識霧霾之害,并非是制造恐慌或危言聳聽,而是喚醒全民參與的群體自覺。9月12日上午,國務院正式發(fā)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份被輿論稱之為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治理“國十條”細則,是中國治理霧霾的行動利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干凈健康的大氣環(huán)境,不是投入就能有產出,更不是幾個部門的責任,需要一點一滴、一絲一縷的盡職與用心。由此而言,科普霧霾之害,其實也是治霾的第一步,所謂認識是行動的向導——只有認清霧霾的危害,才能有所警覺,進而增益共識、推動進程。
    公務員推薦:
    半月談時事政治之逃離大都市
    半月談時事政治之新旅游法
    
公務員時事政治 半月談時評 公務員考試網 公務員報考指南 歷年考試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