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財產物資的收發(fā)、增減和使用
三、固定資產的核算
固定資產應按其取得時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的價值,取得時的成本包括買價、進口關稅、運輸和保險等相關費用,以及為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前所必要的支出。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規(guī)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允許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準予抵扣的固定資產范圍僅限于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內的固定資產,包括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
【提示】一般納稅人企業(yè)09.1.1以后購入的固定資產除二車一艇和不動產外均可以抵扣進項稅。但購入的二車一艇和不動產不能抵扣進項稅,相應稅金應計入購買成本。
(一)賬戶設置
(1)“固定資產”賬戶。固定資產賬戶用來核算企業(yè)固定資產的原價。本賬戶可按固定資產類別和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2)“累計折舊”賬戶。累計折舊賬戶屬于“固定資產”賬戶的備抵調整賬戶,用于核算企業(yè)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該賬戶只進行總分類核算,不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賬務處理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tǒng)分攤。
【提示】如購入的資產達不到固定資產標準(低值易耗品),則應當一次或二次分攤后計入相關成本費用。
年限平均法 也稱直線法,是指以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為分攤標準,將固定資產的應提折舊總額均衡地分攤到使用各年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折舊方法,各年折舊額相等,不受固定資產使用頻率或生產量多少的影響,因而也稱固定費用法。
應提的折舊總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
年限平均法計算折舊公式如下:
年折舊額=(原始價值-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原始價值*(1-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年折舊率=年折舊額/原始價值×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預計凈殘值率=預計凈殘值/原始價值×100%
年折舊額=原始價值×年折舊率
折舊計算 企業(yè)各月計算提取固定資產折舊時,可以在上月計提折舊的基礎上,對上月固定資產的增減情況進行調整后,計算確定當月應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
本月應計提的折舊額=上月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上月增加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月折舊額-上月減少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月折舊額
賬務處理 企業(yè)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應根據固定資產用途,分別計入相關成本或損益。
基本生產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制造費用
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管理費用
銷售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銷售費用
出租的固定資產——其他業(yè)務成本
未使用固定資產——管理費用
(二)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1.賬戶設置
對于固定資產的處置而減少的固定資產,一般通過“固定資產清理”賬戶核算。
2.賬務處理
(1)固定資產出售
【提示】固定資產如果屬于不動產的,在銷售過程中會涉及到營業(yè)稅,計稅方法為:銷售額×5%
(2)固定資產盤虧、盤盈
【提示】盤虧的固定資產應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進行核算,之后經批準視情況計入當期損益或應收款項。
【提示】固定資產盤盈是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賬戶進行賬務處理的,此科目屬于損益類,貸方計收益,借方計損失。
此處理不直接影響當期損益,但應對此項盤盈計算所得稅,同時調整未分配利潤,計提盈余公積。
“利潤分配”“盈余公積”均為所有者權益類科目,貸方計增加,借方計減少。
會計基礎延伸閱讀
會計基礎(Basic Accountancy)是指會計事項的記帳基礎,是會計確認的某種標準方式,是單位收入和支出、費用的確認的標準.對會計基礎的不同選擇,決定單位取得收入和發(fā)生支出在會計期間的配比,并直接影響到單位工作業(yè)績和財務成果。
會計基礎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特別是為了確定收入和費用所歸屬的會計期間、確定資產負債表項目的金額,為運用適合于有關交易和項目的重大概念而提供的方法。
會計基礎是一種計量標準,它不可能脫離會計體系整體而發(fā)揮作用,權責發(fā)生制的應用只有在有效的政府會計和財務報告制度框架下才有實際意義。
另一涵義:會計學基礎學科
會計基礎是現代會計學的重要分支,研究會計學的根本問題,闡明會計基本理論、基本辦法和基本技能。是會計從業(yè)資格的課程內容。
三、固定資產的核算
固定資產應按其取得時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的價值,取得時的成本包括買價、進口關稅、運輸和保險等相關費用,以及為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前所必要的支出。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規(guī)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允許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準予抵扣的固定資產范圍僅限于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內的固定資產,包括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
【提示】一般納稅人企業(yè)09.1.1以后購入的固定資產除二車一艇和不動產外均可以抵扣進項稅。但購入的二車一艇和不動產不能抵扣進項稅,相應稅金應計入購買成本。
(一)賬戶設置
(1)“固定資產”賬戶。固定資產賬戶用來核算企業(yè)固定資產的原價。本賬戶可按固定資產類別和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2)“累計折舊”賬戶。累計折舊賬戶屬于“固定資產”賬戶的備抵調整賬戶,用于核算企業(yè)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該賬戶只進行總分類核算,不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賬務處理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tǒng)分攤。
【提示】如購入的資產達不到固定資產標準(低值易耗品),則應當一次或二次分攤后計入相關成本費用。
年限平均法 也稱直線法,是指以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為分攤標準,將固定資產的應提折舊總額均衡地分攤到使用各年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折舊方法,各年折舊額相等,不受固定資產使用頻率或生產量多少的影響,因而也稱固定費用法。
應提的折舊總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
年限平均法計算折舊公式如下:
年折舊額=(原始價值-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原始價值*(1-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年折舊率=年折舊額/原始價值×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預計凈殘值率=預計凈殘值/原始價值×100%
年折舊額=原始價值×年折舊率
折舊計算 企業(yè)各月計算提取固定資產折舊時,可以在上月計提折舊的基礎上,對上月固定資產的增減情況進行調整后,計算確定當月應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
本月應計提的折舊額=上月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上月增加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月折舊額-上月減少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月折舊額
賬務處理 企業(yè)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應根據固定資產用途,分別計入相關成本或損益。
基本生產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制造費用
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管理費用
銷售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銷售費用
出租的固定資產——其他業(yè)務成本
未使用固定資產——管理費用
(二)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1.賬戶設置
對于固定資產的處置而減少的固定資產,一般通過“固定資產清理”賬戶核算。
2.賬務處理
(1)固定資產出售
【提示】固定資產如果屬于不動產的,在銷售過程中會涉及到營業(yè)稅,計稅方法為:銷售額×5%
(2)固定資產盤虧、盤盈
【提示】盤虧的固定資產應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進行核算,之后經批準視情況計入當期損益或應收款項。
【提示】固定資產盤盈是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賬戶進行賬務處理的,此科目屬于損益類,貸方計收益,借方計損失。
此處理不直接影響當期損益,但應對此項盤盈計算所得稅,同時調整未分配利潤,計提盈余公積。
“利潤分配”“盈余公積”均為所有者權益類科目,貸方計增加,借方計減少。
會計基礎延伸閱讀
會計基礎(Basic Accountancy)是指會計事項的記帳基礎,是會計確認的某種標準方式,是單位收入和支出、費用的確認的標準.對會計基礎的不同選擇,決定單位取得收入和發(fā)生支出在會計期間的配比,并直接影響到單位工作業(yè)績和財務成果。
會計基礎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特別是為了確定收入和費用所歸屬的會計期間、確定資產負債表項目的金額,為運用適合于有關交易和項目的重大概念而提供的方法。
會計基礎是一種計量標準,它不可能脫離會計體系整體而發(fā)揮作用,權責發(fā)生制的應用只有在有效的政府會計和財務報告制度框架下才有實際意義。
另一涵義:會計學基礎學科
會計基礎是現代會計學的重要分支,研究會計學的根本問題,闡明會計基本理論、基本辦法和基本技能。是會計從業(yè)資格的課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