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 中國式游學的5大特色值得警惕

字號:


    暑期將至,“游學”產業(yè)急劇升溫,各種“游學”產品打著“體驗營”“圓夢游”等旗號招攬著學生和家長。提高口語水平、開拓國際化視野、為日后留學進行鋪墊……難以抵擋的誘惑,加上懷揣著良好的期望,不少家長不惜重金將孩子送上了“游學”之路。然而,整個行程結束,一些參與者卻表示并沒有得到預期中的收獲。
    游學本來是促進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良好渠道,在中國,卻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游學”。中國式的游學,名校參觀交流只是“到此一游”,英語水平是購物練出來的,貌似,這不是去游學,而是去掃貨,去景點。如此的“中國式游學”,表明了當前中國游學市場的混亂和不規(guī)范,以及家長對游學的盲目跟風,下面列出“中國式游學”的5大特色,防止學生和家長受騙。
    【1】出國游學 購物成主角
    

    2012年7月,在美國工作的網友Yrbbes發(fā)了一條微博:“在Woodbury Info Center外看見一群席地而坐的女孩子啃漢堡,好些人在拍照。上前一問才知道是北京一小學的,老師帶著出國來玩。想不明白帶小學生來woodbury買什么,大熱天讓學生在外面坐地上吃麥當勞,老師們卻在名牌店瘋狂購物。-____-!! ”
    這條微博引發(fā)網友對游學的關注,其實,游學成掃貨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在2011年8月,寧波的潘女士花兩萬七千元送妹妹去美國游學,結果,為期14天的夏令營中,導游安排了8次購物,潘女士的妹妹僅是購物就花了1萬多元。潘女士的妹妹對她說:“姐姐,我們好像被騙了。我們同學說,她們在網上看到過,如果像我這次這樣,只是去美國玩一趟,價錢好像要便宜很多。原本跟我們說好的,去名校學習,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導游說我們表現挺好的,所以帶我們去購物?!?BR>    很多家長看到游學回來的孩子感嘆:“花幾萬元出國游學,難道就只學會了購物?”這就是“中國式游學”的一大特色。
    【2】名校參觀交流 低成本高價格
    

    仔細對比游學宣傳單和普通旅游廣告上的路線,會發(fā)現,去名校兜一圈,價格要比不去的貴上近1倍。去年大熱的英國奧運游,旅行社10天報價在16000元到20000元之間,游學團則開價28000元至30000元。
    如果消費者提出這樣的疑問,旅行一般會托詞:“一般旅行社純粹是旅游,游學團因為要去學校參觀交流,我們肯定還會收取額外的費用?!笨墒聦嵣?,在美國學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或者參觀學習等活動是不準收取費用的,國外名校大都很開放,也愿意讓各地學生進入自習室、圖書館體驗學校的學風。進大學跟景點不同,門票這部分的成本對于旅行社而言幾乎是零。
    許先生有個朋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當教授,他說:“國內不少高中生游學團或許都會對UCLA感興趣,我每次都讓我朋友安排見個面,大家交流一下。其實很簡單,但價格一下子漲上去不少”。
    【3】名校參觀 也就是到此一游
    

    獨自帶著女兒去游學的李先生,在哥倫比亞大學里碰到三個來自中國的游學團。李先生特意留意這三個游學團,“看上去都是初中生模樣,導游手中拿著的旗幟顯示他們分別來自北京、廣州和武漢”,他發(fā)現游學團沒有跟大學方面接觸,全程由一名外籍導游和一名中國領隊引導,對于學校的介紹也停留于公開的文字資料,學生們在每一個標志性建筑前都被要求拉開一張橫幅,上面寫有“**游學團”等字樣,然后拍照留影?!案杏X就像寫一個‘到此一游’?!?BR>    后來,李先生跟其中一個團的學生交流得知,他們此次前來美國的游學費用為每人3.8萬元,全程不超過一周,安排了美國多所名校。幾乎去每所學校都跟當天在哥倫比亞大學一樣,用時不超過一小時的時間來“寫一個到此一游”。
    一個號稱走遍美國常春藤十大名校的游學團,在12天的行程中,安排了3天用于校園參觀,其余時間幾乎都在美國幾大景點奔波,包括迪士尼樂園、環(huán)球影城、自由女神等,真正用于“游學”的時間還不到總行程的四分之一。一位參加過類似游學團的學生說:“10多天時間,要跑10個學校,路上反而占了大部分。其實,到那些名校和去景點也沒什么區(qū)別,就是參觀下校園,到校史館看看,頂多算認個門”。
    原本以為可以讓孩子去和學校招生官“混個臉熟”的家長也打錯了如意算盤。游學團標榜的“和招生官面對面”,只不過是由招生官來介紹一下學校的情況,既沒有交流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更談不上進行個人接觸和了解,不用說被招生官“一眼相中”的概率幾乎為零,就連什么“招生秘聞”也打探不到的。
    【4】游學證書 當個旅游紀念品就行了
    

    一些家長送孩子海外游學的目的,一是為“增長見識”;二是為“留學預考察”或“擁有海外修學經歷”。針對家長的心理,游學機構紛紛打出“國外大學招生秘聞”“頒發(fā)游學證書”等廣告。游學機構總是會介紹:“你去參觀一家知名機構,或參加其開展的活動,他們可能會頒發(fā)給你一張證書;參與一些學校的課程,也有機會得到相應的憑證……部分通過認證的“游學”證書,在申請留學時可能會為申請人增分”
    可事實是,一個學生游學歸來,收到了聯合國青年大會的證書和參觀世界銀行的證書,但證書是游學組織者自己打印的,蓋的是游學組織機構負責人的章。證書大多是組織游學的機構來頒發(fā),如果不涉及到認證的話,誰都可以發(fā)。
    顏婷(化名)也曾參加過游學,她說,所謂的“游學”證書,不少都是由組織“游學”活動的單位自己頒發(fā)的,雖然制作精美,但沒有什么實際效力,對此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性期望,“就當是給旅程留個紀念吧”。
    中國對外友好合作服務中心國際教育文化交流部部長王立新認為,家長和學生應該理性對待“游學證書”。即使有專業(yè)機構頒發(fā)相關證書,在申請國外大學時,校方也會問關于證書的細節(jié)。一個15天的游學和堅持數月甚至一年的志愿者經歷的含金量是不同的。
    【5】游學的生活 也沒那么美好
    

    去年,胡小姐的女兒菲菲去美國游學,根據條款上的內容,這個游學團由兩名機構的老師帶隊,到了當地,每個孩子會被分配到美國當地人的家中住上一周。在這一周里,他們需要每天到這個機構駐美國紐約的培訓學校學習,而孩子的接送是由這些家庭負責的。
    可能是在飛機上著涼,以及不適應當地溫度,菲菲到了那里就感冒了,還發(fā)燒??杉幢銓W生有發(fā)燒狀況,帶隊老師始終不聞不問,原本每天要去學校上課的菲菲,整整五天都躺在當地的這戶美國人家中。菲菲寄宿的這戶人家只有一個美國老太太,看上去大概有六七十歲了,照顧她已經手忙腳亂,根本沒辦法做其他事情。在菲菲生病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老師主動詢問和探望。
    12歲的小宇(化名)參加完美國游學夏令營后,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大部分時間都以吃漢堡、披薩為主,開始兩天還覺得新鮮,吃得多了看到漢堡就有股想“吐”的沖動。于是他只能吃夾著肉的面包、蔬菜等,或者干脆到超市買方便面吃。
    另外,游孩子一般會住到外國家庭中,有時會因電器使用不當或不小心摔碎古董等給所居住家庭帶來損失,如果事先沒買相應的保險,父母就可能要為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