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時事政治2013:萬能的公務員身份

字號:

   編輯動機
    近日,有媒體報道,兩名大陸游客因排隊糾紛,在臺灣桃園機場對當?shù)赜慰透呗暯辛R,甚至欲揮拳打人,目擊者說,兩人自稱是公務員。
    不論兩人是否在“裝腔作勢”,但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種對“公務員特權”的畸形理解和諂媚。
    這樣的事件并非個案,在公務員隊伍中,總有那么一些人,自視甚高,有一種“人上人”的優(yōu)越感,總認為這個身份能擺平一切,人們從中嗅出的,是“官本位”“灰色”以及囂張的權力。
    綜合《海南特區(qū)報》本報記者丁蓉報道
    [事件]
    到哪都是“有身份的人”?
    7月14日,讀者吳先生致電媒體稱,7月9日,他隨團到臺灣旅游,在臺灣桃園機場目睹了下面一幕:在行李托運處,一名衣著華麗的中年女子,正對著一名當?shù)赜慰痛舐曍熈R,罵的都是很難聽的粗話,并不時動作夸張地用手指著對方。
    據(jù)吳先生了解,該女子與那名當?shù)赜慰投颊J為自己排在前面,應該先辦理行李托運手續(xù),故而吵了起來。本以為吵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幕讓吳先生咋舌: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突然沖了上去,一邊大聲為中年女子幫腔,一邊揮拳作勢要打那名當?shù)赜慰?。圍觀的眾人見狀急忙上前阻攔,有人甚至將其攔腰抱住,勸其不要惹事。
    在眾人的不斷勸解下,這兩名游客才悻悻地辦完手續(xù)離開。“他們還自稱是大陸的公務員,有人勸他們,既然是公務員,應該更要有素質,沒想到該男子十分不滿,稱‘關你屁事’。”吳先生說。
    無獨有偶,今年5月,曾有媒體報道這樣一起事件:4名來自遼寧的游客在香港旅游時,由于不滿旅游大巴遲到以及導游態(tài)度差,向旅行社索賠3000港元以及3晚酒店住宿。
    涉事的一對夫婦自稱公務員,女方在接受采訪時稱,“我們買了好幾萬塊錢東西,為香港做貢獻。我們在內地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要不然也不會來香港購物,我們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
    體制外考上公務員,別人會給面子
    在長沙工作的劉娟(化名)表示,畢業(yè)以后,她已經連續(xù)兩年參加公務員考試了。“雖然目前月入近4000元,但是畢竟不太穩(wěn)定,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劉娟說,“以前的同學一個個都考上了公務員,聽說有的已經升副科級了,這激勵我繼續(xù)考公務員。”
    已經連續(xù)兩年考試失利的劉娟表示,最近她報名參加了公務員考試培訓班,每個周末都要參加補習,“既然已經定下目標,就要朝這個方向努力。”考上公務員以后,收入很可能比現(xiàn)在低。對此,劉娟分析,“不要小看公務員這3000多元的工資,當公務員好處當然多,工作穩(wěn)定,福利待遇好,最重要的是,有了公務員身份,在外面辦事,別人也會給面子。”
    【分析】
    按理來說,個人對“幸福感”的體驗,既包含心理參照因素,又涉及成就動機程度。在一個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就能讓各個社會階層,全體社會成員,以各種方式找到并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感”。而當有關“幸福感”的參照對象以及個人預期抱負目標,都只能在體制內比照和實現(xiàn),就形成了百萬人奮力擠入體制內“追逐幸福”的社會現(xiàn)象。這其實已經無關幸福,而是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下,特權階層優(yōu)越感的體現(xiàn)。
    特權帶來的優(yōu)越感成了最高的“幸福感”,揭示了社會不公。說起來“穩(wěn)定、有保障、安全感”是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基礎,屬于普遍的制度保障。但這種基本的制度保障,變成了百萬人爭相擁有的特殊權利,那么,體制外的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處于何種程度的“幸福感”,抑或有沒有“幸福感”?因此,公務員的“高幸福感”,折射了更大的社會缺陷。
    體制內朋友聚會,多少覺得有點面子
    工商部門公務員彭榮(化名)表示,他考上公務員快5年,現(xiàn)在仍然是在最基層的工商所,“要說公務員有優(yōu)越感,肯定不是指我們這些基層公務員。”
    彭榮說,“當年進來的時候是兩千多的工資,現(xiàn)在還是兩千多的工資。很多當年進了企業(yè)的同學,現(xiàn)在收入已經是自己的四五倍了。”
    彭榮說,要說有什么好處的話,就是偶爾和領導、同事在單位附近的店子吃飯,去吃的次數(shù)多了,服務員自然而然就認識你了,“碰到朋友聚會,我一般會帶他們去這些店子吃,多少覺得有點面子。”
    彭榮說,雖然基層公務員有點苦,但他沒有打算離開公務員行列。彭榮每年仍然關注國家公務員和一些公務員遴選考試,發(fā)現(xiàn)適合的會報名試試,希望能夠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崗位。
    【分析】
    不少人選擇擠公務員這座獨木橋,除了對“官癮”的滿足和對“鐵飯碗”的追尋,還為了滿足自己或家族的虛榮心。拼過千軍萬馬以后終于考上公務員,找到一份看似體面的工作,面子上才算有光了。而這“面子”僅僅是種茶余飯后的談資,“里子”咋樣才是“冷暖自知”。工作兩三年后,發(fā)現(xiàn)不適應“枯燥的生活”,“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理想”,最終辭掉“鐵飯碗”重走青春路的也不在少數(shù)。
    “特權意識”來源于官本位氛圍
    瀟湘晨報:在很多人看來,公務員是種“特殊身份”,公務員的“優(yōu)越感”和“特權意識”從何而來?
    竹立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這源于整個社會官本位的氛圍,公務員不僅享受了“三公”經費方面的待遇,此外,整個社會都會羨慕官員,縱容官員。大家都愿意當官,當官以后,不僅衣、食、住、行,連自信、尊嚴都高了一等。大鬧桃園機場雖然是公務員里的個別現(xiàn)象,但它反映了一個事實:目前整個社會的官本位意識非常嚴重,一些公務員的素質還是比較差。
    公務員隊伍要能出能進
    瀟湘晨報:如何才能根除這種特權意識?
    方向新(社會學專家):目前我們的公務員隊伍是這樣的情況,你一旦進入了這個隊伍,就是終身制。要想消除這種優(yōu)越感,應該改變這種現(xiàn)狀,要能出能進,有一些不適合的人,應該想辦法讓他們退出來。
    想要根除特權意識,必須對權力進行約束。官員的權力不是授予某個人的,各級人大[微博]代表要負起責任來,對于有不良行為的官員要監(jiān)督、問責、批評。嚴重的,要開除。
    觀點
    公務員應有謙卑感和感恩意識
    公務員是納稅人供養(yǎng)的,這本是現(xiàn)代國家的常識,每一個公務員面對納稅人時,都該有這種“被供養(yǎng)”的謙卑感和感恩意識。上世紀80年代,上海為了讓公務員感受到自己的工資來自哪里,每個月發(fā)工資時,都會邀請納稅人代表給公務員發(fā)工資,以這種儀式強化其“被供養(yǎng)”的認知并尊重納稅人??上?,現(xiàn)在沒有這種儀式了——其實,如果我們的制度能夠馴服權力,納稅人能通過監(jiān)督和問責行使“供養(yǎng)者”的民主權利,“敬畏納稅人”就會自然制度性地內化到每個公務員的心中。
    正因為缺乏“被供養(yǎng)”的謙卑感,不少公務人員反倒有一種強烈的恩賜意識。弄清楚被誰養(yǎng)著,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對權力的崇拜和迷戀何時休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確存在這么一種對權力的崇拜意識,古時的老百姓把官員稱為“父母官”,希望他們真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樣體恤庇護“子民”,為民做主。這種根植于封建思想深處的崇拜情結既強化了人們的“奴化”思想,也使大小官員濫用權力成為了“天經地義”。即使在改革開放多年的今天,這種崇拜情結也如幽靈般神出鬼沒、若隱若現(xiàn)。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對權力,國人在敬畏恐懼的同時,其實在內心又有著極度的迷戀。因為在“權力化”的社會里,權力就代表著榮耀、財富、幸福,享有特權的“紅頂官帽”具有“收益高、風險小”等特殊優(yōu)勢,自然更成為許多人追逐的對象,一旦撈到個“一官半職”,馬上就能成為“人上人”,不僅光宗耀祖,更是人前顯貴。
    
公務員時事政治 半月談時評 公務員考試網 公務員報考指南 歷年考試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