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著看的是種內(nèi)在的精華,如果你深入了這本書里面,其實會發(fā)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里面。閱讀是種精神的享受,是靈魂的升華。對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學習,多多閱讀名著,對自己提高修養(yǎng)都很有幫助!(本文為你提供讀后感范本兩篇。
篇一: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最優(yōu)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國有些文化的人,沒有不知道《阿Q正傳》的”來形容《阿Q正傳》的影響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在我上高三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一年一共講了一篇文章,其他時間都用在總復習上了,而他所講的那篇課文,就是《阿Q正傳》,《阿Q正傳》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在《阿Q正傳》整篇文章中,留給大多數(shù)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常常用過去的和未來的來掩飾他現(xiàn)在的不幸,比如他常這樣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我兒子會闊多啦”可是當他說這句話時,連老婆還沒有著落。他能用自輕自賤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在被別人打敗后,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并以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開安慰自己,并說,我這是第一,狀元不就是第一嗎,那我就是狀元來“狠狠地”贊美自己一翻。他用祖?zhèn)鞯姆▽?ldquo;忘卻”來掩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偠灾?ldquo;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于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并且當英國大炮已經(jīng)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蛋踩⒂^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問題上。起初,阿Q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一向是“深惡痛絕之”的。但當他聽說“革命”使城里的舉人老爺都害怕,未莊里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張之后,阿Q又產(chǎn)生了要投降革命的愿望。因此,在魯迅的小說中,阿Q成為了未莊第一個起來歡迎革命并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維中,革命無非就是穿著崇禎皇帝的素來推翻清政府,簡單地說就是反清復明罷了。因此,“他對革命在態(tài)度上的這種變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覺醒,因為他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涂、錯誤的。”他之所以神往革命,并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紳,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心希望,去拿別人的一些東西罷了,從而成為“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的人,革命以后,他可以隨意地去拿原本屬于趙太爺、錢太爺們的東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階級地位,成為當年的趙太爺、錢太爺們,從而奴役現(xiàn)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D、王胡們。這種觀念,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賜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國當年這個封建時代才會出現(xiàn)的極度充滿幻想并且狹隘的小農(nóng)意識。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帶給人們是絕對的權(quán)利概念,君與臣的關(guān)系是絕對的。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是一個下層老百姓,對君權(quán)是絕對服從的,除非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會起來反抗,而這反抗,也不會是實質(zhì)上的改變,僅僅是改朝換代罷了。這樣,阿Q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縱觀阿Q,其實就是一個魯迅概念中的一個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典型形象,是魯迅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國農(nóng)民的種種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個人身上,讓阿Q成為中國當時封建農(nóng)民的典型代表。而魯迅對于鄉(xiāng)村生活的了解是相當有限的,更談不上是熟悉。而他對于阿Q這種“鄉(xiāng)村小戶人家”,所采取的“與其說是建立在詳觀細察基礎上的具體描繪與刻畫,還不如說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發(fā)揮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所見許的推理與想象”??偟恼f來,魯迅在鄉(xiāng)下的時間不超過一年,當然稱不上是鄉(xiāng)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實也就是個城里人眼中的農(nóng)民的典型。
阿Q對于中國人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刻的。但在當時,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大嗎?“在魯迅時代的稍后時期,當時還是山西省長治第四師范學校學生的趙樹理就嘗試將魯迅的小說讀給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聽的實驗,結(jié)果卻遭到慘痛失敗——這就與魯迅本人所期待的結(jié)果能通過他的作品開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標之間發(fā)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主要是給城市新式學生和知識分子看的,試想當時,在農(nóng)村,識字的人有多少,能讀得懂文章并能理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農(nóng)村石沉大海的結(jié)局在意料之中。但是這并不能
妨礙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的驚醒價值,起碼對于我們這一輩人來說,阿Q的教訓早以牢記,我們不會再度迷茫,歷史不會重演,這其實也是阿Q帶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影響。
篇二: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國亡家的狐貍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后者的一套論調(diào)了,“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并說著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lián)想并出現(xiàn)了對吳媽的調(diào)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為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為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tǒng)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么?”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guī),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為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里人將長凳稱為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tǒng)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這些都是好傳統(tǒng)、好習慣,值得發(fā)揚光大;至于女人纏足,男人腦后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tǒng)習慣,則不是什么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quán)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nóng)民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quán)的領(lǐng)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nóng)民起義的結(jié)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為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xiàn)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并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tài)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眾》里鑒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nèi)⌒滓壹簩?ldquo;回”字、偷書被打;《祝?!分恤旀?zhèn)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著調(diào)戲小尼姑時,“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游街示眾時“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讀后感大全
中外名著讀后感
四大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