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育部前日宣布所有中學將各推出 特色項目以深廣學習體驗的舉措,一些受訪家長表示不以為然,也對新項目與學?,F(xiàn)有的課外活動和專長項目有何分別感到混淆。不過,也有家長反映此舉將有助加強各校的教育風格,為小學生升中學時,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受訪的家長表示,除非孩子在校內參與的特色項目能對日后升上高等學府有幫助,否則將不會成為選學校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有的則對此計劃表示歡迎,認為學校有了不同的特色項目,有助選擇適合孩子的中學。教育部工作藍圖跟進。
教育部長王瑞杰9月26日在教育部工作藍圖大會上宣布,將投入更多資源協(xié)助124所中學(不包括自主、自治、直通車和專門學校)最遲在2017年推出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和生活教育項目(Learning for Life Programme)。兩個項目將與學校的核心學術課程及學生發(fā)展計劃相輔相成,給予學生全面的教育,最終目標是希望每一個鄰里都有具備不同特色的學校,供家長和學生選擇。媒體工作者彭明穎(32歲)的孿生女兒目前就讀小學一年級,她指出:“若說要從有趣的活動中豐富學習體驗、掌握生活技能,參加課外活動不也一樣?這不就是課外活動最初的目的嗎?再說,如果孩子因為住家距離和分數(shù)等因素報讀某所學校,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對學校的特色項目沒有興趣,那會不會反而吃虧了?”她補充道,除非孩子在校內參與的這些課程項目能對日后升上高等學府有幫助,否則將不會成為她選學校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
家長對各校特色項目計劃反應不一,行政人員鄺慧嫻(47歲)育有兩名分別就讀中四及小二的孩子。她認為,除非兩個新項目也列為各校直接收生計劃(DSA)的項目,不然新舉措能發(fā)揮的作用不大。她說:“以我小女兒為例,她很喜歡舞蹈,我也很想送她去藝術學院念書,但我們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允許,所以只希望她能憑DSA進入一所以舞蹈為專長項目的學校。我想如果各校的DSA項目選擇更多,就有更多學生能憑借自己的特長升中學。”陳青賢(47歲,網(wǎng)絡網(wǎng)主)則對這項新宣布充滿期待,她以前為長女選中學時因為對各校的專長都不清楚,所以只依據(jù)學校的收生截分點來做選擇。不過,她日后為小兒子選中學時就有多一個參照點。
殷丹博士:家長也應扮演積極角色。她說:“我覺得選學校最重要的是考慮住家與學校的距離還有孩子的興趣。孩子如果能讀他們喜歡的東西會事半功倍。像我的小兒子喜歡機械人,若附近有學校的應用學習項目和制作機器人有關,兒子又能考得進,我一定給他報讀。”受訪的國會議員則反映,要實現(xiàn)一個更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愿景不能單靠學校的努力,家長也應該扮演積極角色。宏茂橋集選區(qū)議員殷丹博士是政府國會教育委員之一,她說:“例如擁有不同專業(yè)技能的家長可以到學校和學生分享他們在職場上如何學以致用,讓學生更了解應用學習的重要。”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林謀泉則希望家長能以正面心態(tài)看待學校實施的各種深廣計劃,不要因為這些活動不是考試項目就覺得它們“浪費時間”。這名蒙巴登單選區(qū)議員說:“如果大家這么想,反而會違背教育部推出這些改革的初衷。”
教育改革須有社會配合,受訪者一致歡迎普通源流生選科靈活性宣布相較于在學校推行特色項目所引起的分歧意見,普通源流生在選科上能享有更大靈活性的宣布,則受到受訪議員和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肯定。教育部長王瑞杰前天在教育部工作藍圖大會上說,普通源流學生若在某個科目表現(xiàn)突出,可從中一開始選修相應科目的高級課程,以更適合自己的步伐學習個別科目。教育部將從明年起在12所中學試行這項計劃。多名議員受訪時都表示,這是很好的開始,希望最終能看到一個不分源流的中學制度。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蒙巴登區(qū)議員林謀泉說,學生在小六會考有時不過是被某一個科目拉低了總分,就此被編入普通源流,對學生來說有點不公平。他說:“以前我們小學也有EM1和EM2等分流,現(xiàn)在僅進行科目分班(subject banding),希望有一天(中學)也能廢除普通源流和普通工藝,不單以一種方式來給學生分類。”宏茂橋集選區(qū)議員殷丹博士受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期許。殷丹曾擔任普通源流數(shù)學教師四年。她說:“我當年教書時,數(shù)學成績優(yōu)異的普通源流中三生已能選修快捷課程的數(shù)學。這些年來,這樣的安排逐漸在各所中學開展,現(xiàn)在還被教育部“正式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說明無論任何源流,只要在某科目表現(xiàn)突出,都能獲得深入學習的機會。”
向來熱衷于教育與社會課題的摩綿—加冷集選區(qū)議員潘麗萍指出,雖然廢除分流在執(zhí)行上會有些困難,但我國要避免僵硬化一的教育方式,制度就必須做出調整。除了國會議員,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歡迎這項新宣布。德惠中學校長汪光鴻認為,這項調整能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德惠中學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普通學術學生修讀快捷課程的數(shù)學與母語,一些普通工藝源流的學生也能選修普通學術源流的數(shù)學課程。
中一開始實行計劃須考慮更周詳。不過他指出,讓學生從中一起就享有選科靈活性有好些細節(jié)要考慮,更不能單憑學生在小六會考的成績去評斷。他說:“從中三開始推行,學生早已適應中學生活,學校也有足夠時間去了解學生的能力。從中一開始推行,在判斷學生各科的能力時要考慮得更為周全,因此12所試驗中學的經(jīng)驗很重要。”樹群中學也同樣為普通源流的中三生提供修讀高級課程的靈活性。校長謝海翔受訪時說:“一直以來,小學基礎教育和中學教育之間存在一些落差,新舉措有助銜接小學與中學教育的落差。”
教育部長王瑞杰9月26日在教育部工作藍圖大會上宣布,將投入更多資源協(xié)助124所中學(不包括自主、自治、直通車和專門學校)最遲在2017年推出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和生活教育項目(Learning for Life Programme)。兩個項目將與學校的核心學術課程及學生發(fā)展計劃相輔相成,給予學生全面的教育,最終目標是希望每一個鄰里都有具備不同特色的學校,供家長和學生選擇。媒體工作者彭明穎(32歲)的孿生女兒目前就讀小學一年級,她指出:“若說要從有趣的活動中豐富學習體驗、掌握生活技能,參加課外活動不也一樣?這不就是課外活動最初的目的嗎?再說,如果孩子因為住家距離和分數(shù)等因素報讀某所學校,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對學校的特色項目沒有興趣,那會不會反而吃虧了?”她補充道,除非孩子在校內參與的這些課程項目能對日后升上高等學府有幫助,否則將不會成為她選學校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
家長對各校特色項目計劃反應不一,行政人員鄺慧嫻(47歲)育有兩名分別就讀中四及小二的孩子。她認為,除非兩個新項目也列為各校直接收生計劃(DSA)的項目,不然新舉措能發(fā)揮的作用不大。她說:“以我小女兒為例,她很喜歡舞蹈,我也很想送她去藝術學院念書,但我們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允許,所以只希望她能憑DSA進入一所以舞蹈為專長項目的學校。我想如果各校的DSA項目選擇更多,就有更多學生能憑借自己的特長升中學。”陳青賢(47歲,網(wǎng)絡網(wǎng)主)則對這項新宣布充滿期待,她以前為長女選中學時因為對各校的專長都不清楚,所以只依據(jù)學校的收生截分點來做選擇。不過,她日后為小兒子選中學時就有多一個參照點。
殷丹博士:家長也應扮演積極角色。她說:“我覺得選學校最重要的是考慮住家與學校的距離還有孩子的興趣。孩子如果能讀他們喜歡的東西會事半功倍。像我的小兒子喜歡機械人,若附近有學校的應用學習項目和制作機器人有關,兒子又能考得進,我一定給他報讀。”受訪的國會議員則反映,要實現(xiàn)一個更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愿景不能單靠學校的努力,家長也應該扮演積極角色。宏茂橋集選區(qū)議員殷丹博士是政府國會教育委員之一,她說:“例如擁有不同專業(yè)技能的家長可以到學校和學生分享他們在職場上如何學以致用,讓學生更了解應用學習的重要。”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林謀泉則希望家長能以正面心態(tài)看待學校實施的各種深廣計劃,不要因為這些活動不是考試項目就覺得它們“浪費時間”。這名蒙巴登單選區(qū)議員說:“如果大家這么想,反而會違背教育部推出這些改革的初衷。”
教育改革須有社會配合,受訪者一致歡迎普通源流生選科靈活性宣布相較于在學校推行特色項目所引起的分歧意見,普通源流生在選科上能享有更大靈活性的宣布,則受到受訪議員和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肯定。教育部長王瑞杰前天在教育部工作藍圖大會上說,普通源流學生若在某個科目表現(xiàn)突出,可從中一開始選修相應科目的高級課程,以更適合自己的步伐學習個別科目。教育部將從明年起在12所中學試行這項計劃。多名議員受訪時都表示,這是很好的開始,希望最終能看到一個不分源流的中學制度。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蒙巴登區(qū)議員林謀泉說,學生在小六會考有時不過是被某一個科目拉低了總分,就此被編入普通源流,對學生來說有點不公平。他說:“以前我們小學也有EM1和EM2等分流,現(xiàn)在僅進行科目分班(subject banding),希望有一天(中學)也能廢除普通源流和普通工藝,不單以一種方式來給學生分類。”宏茂橋集選區(qū)議員殷丹博士受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期許。殷丹曾擔任普通源流數(shù)學教師四年。她說:“我當年教書時,數(shù)學成績優(yōu)異的普通源流中三生已能選修快捷課程的數(shù)學。這些年來,這樣的安排逐漸在各所中學開展,現(xiàn)在還被教育部“正式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說明無論任何源流,只要在某科目表現(xiàn)突出,都能獲得深入學習的機會。”
向來熱衷于教育與社會課題的摩綿—加冷集選區(qū)議員潘麗萍指出,雖然廢除分流在執(zhí)行上會有些困難,但我國要避免僵硬化一的教育方式,制度就必須做出調整。除了國會議員,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歡迎這項新宣布。德惠中學校長汪光鴻認為,這項調整能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德惠中學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普通學術學生修讀快捷課程的數(shù)學與母語,一些普通工藝源流的學生也能選修普通學術源流的數(shù)學課程。
中一開始實行計劃須考慮更周詳。不過他指出,讓學生從中一起就享有選科靈活性有好些細節(jié)要考慮,更不能單憑學生在小六會考的成績去評斷。他說:“從中三開始推行,學生早已適應中學生活,學校也有足夠時間去了解學生的能力。從中一開始推行,在判斷學生各科的能力時要考慮得更為周全,因此12所試驗中學的經(jīng)驗很重要。”樹群中學也同樣為普通源流的中三生提供修讀高級課程的靈活性。校長謝海翔受訪時說:“一直以來,小學基礎教育和中學教育之間存在一些落差,新舉措有助銜接小學與中學教育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