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生活應該是很多中國學生心中的夢想,那么在劍橋大學留學生活會與別的英國大學有什么區(qū)別呢?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生活到底又是怎樣呢?下面就來看看一位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的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生活散記。
劍河之水
歐洲許多名城周邊都有適合一日游的地方,譬如,巴黎有凡爾賽,羅馬有龐貝,柏林有波茨坦,馬德里有托萊多,布魯塞爾有滑鐵盧……而倫敦周邊最適合一日游的當數(shù)劍橋,它位于倫敦以北80公里處,坐火車或巴士都在一個小時左右。
2000年早春,我赴南美訪學途經(jīng)倫敦,專程游歷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大學城。時間過去了8年多,我又獲得機會來到劍橋,這次是學術訪問,時間也比較充裕,因此得以細細品味。有時看書寫字累了,就騎著自行車,沿著綠蔭濃濃的小路,跨過劍河上的頂樓橋來到市區(qū)。
雖說劍橋方圓40多公里,相當于七八個西湖,可是市中心芝麻一點大,幾條窄窄的小街。遇到不少游人,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并肩而立,進門要收費,和從前的我一樣,他們來一趟劍橋不易,不參觀這兩座學院,等于沒來,總得在牛頓塑像和蘋果樹前照張相吧。
歸途我走老路,又一次經(jīng)過頂樓橋。橋下有個埠頭,這是租船劃水的4個去處之一。小黑板上寫著,船費每小時12英鎊,折合人民幣與西湖的游船價格不相上下。只是這里的木船長約4米,寬度不到60公分,且有個特別的名字——Punt。
劍橋的中國人恐怕都會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但他只是在劍橋旁聽了一年。劍河里有小木船劃過,岸上楊柳青青,遠景便是三一橋。橋右邊是遐邇聞名的三一學院,它的畢業(yè)生除了牛頓以外,還有培根、拜倫、丁尼生、麥克斯韋爾、羅素、尼赫魯、納博科夫,以及31位諾貝爾獎得主。
草莓節(jié)的游行
6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劍橋傳統(tǒng)的草莓節(jié)。此前一個星期是考試周,因此也算是一種放縱了。說起劍橋的大學生活,可謂輕松愜意,3年本科、1年研究生,每年只上5個月的課。當然,入學要經(jīng)過嚴格的面試,而通過劍橋的博士答辯并不容易。
草莓節(jié)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那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始于美國的嬉皮文化。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傳統(tǒng)信仰的缺失,那時年輕人的迷惘和與日俱增的社會責任感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搖滾樂的催化下,年輕人開始融合在這個矛盾中,并最終形成了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一種完全自發(fā)而純粹精神性的嬉皮運動。
那天我騎著車,沿著林蔭小道,穿過劍河上的小橋,看見到訪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的游人特別多。就在那個露天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廣場一角,我遇到了草莓節(jié)的游行隊伍,前面一男一女兩個學生扛著橫幅,后面跟著腰鼓隊和舞蹈隊,許多小孩混在其中。參加游行的人全都精心打扮,身著奇裝異服、頭戴假發(fā),有幾個男生還踩著高蹺。
毫無疑問,草莓節(jié)在形式上繼承了嬉皮文化的傳統(tǒng)。但在技術時代的今天,年輕人早早面臨就業(yè)、前途的壓力,已經(jīng)無力思考社會、政治和人生。因此,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徒有軀殼而已。當然,可以借機獲得一些快樂,商人也因此增加一些利潤。我在廣場買了一盒草莓,但是沒有隨游行隊伍去大草坪,那里更多的人在搭帳篷、鋪墊子。
美麗的數(shù)學樓
我到過許多以數(shù)學見長的大學,例如美國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加利福尼亞的伯克利,它們都設有馳名世界的數(shù)學研究所或數(shù)學中心。若論環(huán)境,則數(shù)里約熱內(nèi)盧的印巴(IMPA,巴西純粹與應用數(shù)學研究所)美麗無比,它坐落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植物園旁,從它的圖書館閱覽室可以眺望迷人的大西洋。
可是,當我見到劍橋的數(shù)學中心時,仍驚詫于它那宏偉壯麗的建筑。這座現(xiàn)代建筑群由11座房子組成,它們既相似又不同,排列成一個巨大的橢圓。這些房子相互銜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通過廊橋,有的通過地下道。房子中間的一大部分是接待處和大會議廳,屋頂上的草坪可以漫步。
如果不用直升飛機航拍,恐怕誰也無法把所有的建筑拍攝進去。建筑群最主要的一座是艾薩克·牛頓研究所。牛頓的學術生涯是在17世紀,他在劍橋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時光,可他的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卻是在故鄉(xiāng)的農(nóng)莊里完成的。劍橋人喜歡聽的一句話是:即使只培養(yǎng)了一個牛頓,這座800年的學府也辦值了。
1993年夏天,劍橋數(shù)學系的畢業(yè)生安德魯·懷爾斯回到了母校,他在牛頓研究所的學術報告廳里連續(xù)做了兩天的報告,宣布舉世聞名的費爾馬大定理被攻克,這個結(jié)果被認為是20世紀數(shù)學的最高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費爾馬大定理在牛頓出世前4年就提出來了,此后的3個半世紀一直困擾著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頭腦。
如茵的草坪
作為英國的最高學府,劍橋和牛津最有特色的應該是它們的學院制。任何一位學生或老師,既屬于某一個系,又屬于某一個學院(college,hall或者house)。系管教學和研究,學院管生活,包括吃住、娛樂和宗教禮儀,還有學業(yè)輔導。
顯而易見,這樣的學院不同于通常意義的學院(school),后者分為文、理、工、法、商、管等,可謂是以相近的專業(yè)類聚,在世界上廣為流行。其實,劍橋也有這樣的劃分,所有的系分屬6個school,主要用于學術管理,影響力遠不及college。
據(jù)說,學院制起源于巴黎大學,現(xiàn)在除了劍橋和牛津以外,還有英格蘭北部的杜倫大學是學院制大學。這類學院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才,師生們可以相互交流,讓知識融會貫通。如三一學院的導師里,除了牛頓以外,還有過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爾、計算機先驅(qū)巴比奇、哲學家羅素、印度數(shù)學家拉曼紐揚、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等等。
除了杰出的人才以外,每個學院的建筑也各具特色,尤其是禮拜堂、圖書館,還有就是草坪。英國人善于拾掇庭園,尤其是把草坪保養(yǎng)得極其美麗。當然,這并不是英超比法甲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劍橋的每個學院里,都有如茵的小草坪,而院外的大草坪是學生休憩、游戲的場所,也是展示學院魅力的地方,通常有幾個足球場那么大。想到劍橋有31個學院,那該是有些奢侈了。瞧三一橋邊上的這片大草坪,令我想起法國畫家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
劍河之水
歐洲許多名城周邊都有適合一日游的地方,譬如,巴黎有凡爾賽,羅馬有龐貝,柏林有波茨坦,馬德里有托萊多,布魯塞爾有滑鐵盧……而倫敦周邊最適合一日游的當數(shù)劍橋,它位于倫敦以北80公里處,坐火車或巴士都在一個小時左右。
2000年早春,我赴南美訪學途經(jīng)倫敦,專程游歷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大學城。時間過去了8年多,我又獲得機會來到劍橋,這次是學術訪問,時間也比較充裕,因此得以細細品味。有時看書寫字累了,就騎著自行車,沿著綠蔭濃濃的小路,跨過劍河上的頂樓橋來到市區(qū)。
雖說劍橋方圓40多公里,相當于七八個西湖,可是市中心芝麻一點大,幾條窄窄的小街。遇到不少游人,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并肩而立,進門要收費,和從前的我一樣,他們來一趟劍橋不易,不參觀這兩座學院,等于沒來,總得在牛頓塑像和蘋果樹前照張相吧。
歸途我走老路,又一次經(jīng)過頂樓橋。橋下有個埠頭,這是租船劃水的4個去處之一。小黑板上寫著,船費每小時12英鎊,折合人民幣與西湖的游船價格不相上下。只是這里的木船長約4米,寬度不到60公分,且有個特別的名字——Punt。
劍橋的中國人恐怕都會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但他只是在劍橋旁聽了一年。劍河里有小木船劃過,岸上楊柳青青,遠景便是三一橋。橋右邊是遐邇聞名的三一學院,它的畢業(yè)生除了牛頓以外,還有培根、拜倫、丁尼生、麥克斯韋爾、羅素、尼赫魯、納博科夫,以及31位諾貝爾獎得主。
草莓節(jié)的游行
6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劍橋傳統(tǒng)的草莓節(jié)。此前一個星期是考試周,因此也算是一種放縱了。說起劍橋的大學生活,可謂輕松愜意,3年本科、1年研究生,每年只上5個月的課。當然,入學要經(jīng)過嚴格的面試,而通過劍橋的博士答辯并不容易。
草莓節(jié)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那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始于美國的嬉皮文化。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傳統(tǒng)信仰的缺失,那時年輕人的迷惘和與日俱增的社會責任感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搖滾樂的催化下,年輕人開始融合在這個矛盾中,并最終形成了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一種完全自發(fā)而純粹精神性的嬉皮運動。
那天我騎著車,沿著林蔭小道,穿過劍河上的小橋,看見到訪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的游人特別多。就在那個露天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廣場一角,我遇到了草莓節(jié)的游行隊伍,前面一男一女兩個學生扛著橫幅,后面跟著腰鼓隊和舞蹈隊,許多小孩混在其中。參加游行的人全都精心打扮,身著奇裝異服、頭戴假發(fā),有幾個男生還踩著高蹺。
毫無疑問,草莓節(jié)在形式上繼承了嬉皮文化的傳統(tǒng)。但在技術時代的今天,年輕人早早面臨就業(yè)、前途的壓力,已經(jīng)無力思考社會、政治和人生。因此,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徒有軀殼而已。當然,可以借機獲得一些快樂,商人也因此增加一些利潤。我在廣場買了一盒草莓,但是沒有隨游行隊伍去大草坪,那里更多的人在搭帳篷、鋪墊子。
美麗的數(shù)學樓
我到過許多以數(shù)學見長的大學,例如美國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加利福尼亞的伯克利,它們都設有馳名世界的數(shù)學研究所或數(shù)學中心。若論環(huán)境,則數(shù)里約熱內(nèi)盧的印巴(IMPA,巴西純粹與應用數(shù)學研究所)美麗無比,它坐落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植物園旁,從它的圖書館閱覽室可以眺望迷人的大西洋。
可是,當我見到劍橋的數(shù)學中心時,仍驚詫于它那宏偉壯麗的建筑。這座現(xiàn)代建筑群由11座房子組成,它們既相似又不同,排列成一個巨大的橢圓。這些房子相互銜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通過廊橋,有的通過地下道。房子中間的一大部分是接待處和大會議廳,屋頂上的草坪可以漫步。
如果不用直升飛機航拍,恐怕誰也無法把所有的建筑拍攝進去。建筑群最主要的一座是艾薩克·牛頓研究所。牛頓的學術生涯是在17世紀,他在劍橋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時光,可他的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卻是在故鄉(xiāng)的農(nóng)莊里完成的。劍橋人喜歡聽的一句話是:即使只培養(yǎng)了一個牛頓,這座800年的學府也辦值了。
1993年夏天,劍橋數(shù)學系的畢業(yè)生安德魯·懷爾斯回到了母校,他在牛頓研究所的學術報告廳里連續(xù)做了兩天的報告,宣布舉世聞名的費爾馬大定理被攻克,這個結(jié)果被認為是20世紀數(shù)學的最高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費爾馬大定理在牛頓出世前4年就提出來了,此后的3個半世紀一直困擾著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頭腦。
如茵的草坪
作為英國的最高學府,劍橋和牛津最有特色的應該是它們的學院制。任何一位學生或老師,既屬于某一個系,又屬于某一個學院(college,hall或者house)。系管教學和研究,學院管生活,包括吃住、娛樂和宗教禮儀,還有學業(yè)輔導。
顯而易見,這樣的學院不同于通常意義的學院(school),后者分為文、理、工、法、商、管等,可謂是以相近的專業(yè)類聚,在世界上廣為流行。其實,劍橋也有這樣的劃分,所有的系分屬6個school,主要用于學術管理,影響力遠不及college。
據(jù)說,學院制起源于巴黎大學,現(xiàn)在除了劍橋和牛津以外,還有英格蘭北部的杜倫大學是學院制大學。這類學院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才,師生們可以相互交流,讓知識融會貫通。如三一學院的導師里,除了牛頓以外,還有過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爾、計算機先驅(qū)巴比奇、哲學家羅素、印度數(shù)學家拉曼紐揚、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等等。
除了杰出的人才以外,每個學院的建筑也各具特色,尤其是禮拜堂、圖書館,還有就是草坪。英國人善于拾掇庭園,尤其是把草坪保養(yǎng)得極其美麗。當然,這并不是英超比法甲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劍橋的每個學院里,都有如茵的小草坪,而院外的大草坪是學生休憩、游戲的場所,也是展示學院魅力的地方,通常有幾個足球場那么大。想到劍橋有31個學院,那該是有些奢侈了。瞧三一橋邊上的這片大草坪,令我想起法國畫家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